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这个互联网无处不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打开电脑电子书满天飞,浮躁弥漫在空气中。又有谁会手捧一卷书香,坐在窗前,静静地与古人对话,与贤者对话,与智者对话。
  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我对此深深地忧虑,阅读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多重要,对一个民族又有多重要,又有多少人能意识到这一点。看看那门可罗雀的图书馆,看看那盗版丛生的小地摊,看看那双手沾满铜臭味的“高产”的“作家们”,我想作为一名教育者,我再也不能这样坐以待毙了,为了孩子们,我想我们应该做点什么。  相似文献   

2.
我的书房里有一本旧字典,虽然它外表很不起眼,但与它“结缘”的故事却让我终身难忘。三年级时,我们刚学“近在咫尺”这个词语。“跟着我念:近在咫尺。”老师用木尺指着一个词语给我们领读。我突然发现老师把“咫”念成了“chi”。昨天预习时,字典上明明写的是“zhi”呀!我大胆地举起手说:“老师,‘咫’字你念错了,应该念‘zhi’。”老师头上立即添了几条蚯蚓般的皱纹,好像在问:“你确定?”  相似文献   

3.
金翔 《知识窗》2007,(9):4-4
我的名字不是父亲取的。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一个地地道道的文肓。在我满月的时候,父亲特意请来乡里一个挺出名的算命先生,得知我五行缺金,又因为父亲希望我长大有出息,能够跳出穷山村,于是算命先生便给我掐出这样一个名字:金翔。然而,就因为这个名字,我的童年很孤寂——小伙伴们常玩的“打仗”的游戏,是不会让我加入其中的——他们会咬文嚼字般地称:金——翔,今天要投降,多不吉利呀!  相似文献   

4.
钱国宏 《知识窗》2010,(6):23-23
问一个问题:“用什么来品尝食物的味道?” 相信任何人看到这个问题都会不屑地一笑:“多简单的问题呀,当然是用嘴啦!”是的,食物进口后,舌头上的味蕾一触碰,酸甜苦辣甜诸般滋味便立刻获知了。  相似文献   

5.
晚五朝九的日子对于T3的编辑们来说简直受够了。我们要换一种生活方式,哪怕是一天。“做个飞车党怎么样?”,这个提议是从同事Jame沾满炸鸡腿油的嘴里说出来的……  相似文献   

6.
曾培培  李红 《科学大众》2013,(11):17-17
“不对,不对,你见谁家的砖是垂直一块一块的整齐往上叠的?砖块之间要错开画……”美术老师不厌其烦地给我们讲画墙面的小细节。我满怀疑惑,平时还真没在意这一点呢,砖为什么要错开呢,整整齐齐的多好看呀!是不是美术老师从美观的角度考虑才让我们这样画的呢?我决心弄个清楚。  相似文献   

7.
方便玻璃刀     
我家附近有一个玻璃店,一天,我很好奇,跑进去想看看师傅们究竟是怎样切割玻璃的。只见他们先用尺子把要切割出的玻璃长度量好,做上记号,然后沿记号处刷上煤油,再用玻璃刀刻出划痕,最后把玻璃沿划痕处折断。如果遇到有些太厚的玻璃,一次不能把它弄断,就必须先用另备的小铁锤敲击刻有划痕的玻璃,让玻璃划痕处全部受到震动后才能把它弄断。“这多麻烦呀!能想出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吗?”看着看着,我心头冒出这么一个念头来。从此,一有空余时间我就思考着这个问题,下决心发明一种能提高工效、且使用方便的玻璃刀。我把这事儿跟…  相似文献   

8.
《世界发明》2005,(6):85-85
“完美”在每个人心里有一个“度”,美好到这个“度”,我们的感觉就是“完美”,如果说“幸福”是所得到的与所期望的相等,那么“完美”就是得到的大于期望的。也就是说“完美”是很难获得的一种感受,它的获得带有一定偶然性,或许寻觅“完美”是一种可笑的行为,不过我还是要寻觅,直到它眷顾我。我时时寻觅着“完善”,每天面对成堆的手机我也要寻觅一番,这次,我看上了诺基亚6681手机。  相似文献   

9.
童言趣语     
正白手起家我带儿子到附近一家超市购物。在化妆品货架前,他指着一瓶增白霜说:"妈妈,给我买一瓶增白霜抹抹手,增增白。"我惊讶地问道:"你一个男孩子为什么要把手涂那么白?"儿子理直气壮地回答:"因为你说过我长大了一切都要白手起家呀!"  相似文献   

10.
尚海 《知识窗》2007,(8):16-17
2000年3月.我来到澳大利亚的墨尔本。这是一个森林面积大、城市相对小的国家,安顿好一切.我决定先去找份工作,孰料奔波一个多月,竟然没觅到合适的岗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有人在景点给游客画像。素描是我的长项,我也可以用艺术换取金钱呀。  相似文献   

11.
父爱深深     
王国梁 《科教文汇》2014,(27):I0001-I0001
第一次看到电视上那则公益广告,我当着妻女的面,流泪了。一位患了老年痴呆症的父亲,忘记了很多事情,甚至认不出儿子,也不知道家在哪里。儿子带他外出吃饭,盘子剩下两个饺子,父亲竟然直接用手抓起饺子放进口袋说:“这是留给我儿子的,我儿子最爱吃这个了。”那样的一幕,深深触动了我,让我想起了离开我两年的老父亲。  相似文献   

12.
改造动机:有一次,我在实验室里用试管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实验完毕,我就按实验要求把试管放进试管架中。但万万没有想到,“嘣”的一声,试管底部出现了几条裂缝。我马上去问老师:“为什么加热的试管放进试管架中会破裂?”老师说:“可能是试管架上有水,这样才会使灼热的试管破裂。”我再仔细去观察,果然发现在试管架上与试管接触的凹槽里面还有少量的水。难怪试管会破裂。这是什么原因呢?如果老是这样,那实验岂不是要损坏许多试管?改制原理:带着这个疑问,我陷入了沉思。我想:如果把放试管的凹部里放一个什么物质,能使凹槽里面只要不小心弄入水…  相似文献   

13.
古约闷闷不乐地踢着地上的小石子。“怎么啦,古约?”古约的爷爷问。古约抬头看着爷爷,说:“爸爸不让我去放牛,他说我还小。”“你爸爸这样说自有他的道理。你知道他很忙。”爷爷说道。“所以我才想帮他呀!但每次,爸爸都说我太小,”“古约,我的意思是,你还小,爸爸怕你给他添乱。不过,你可以帮助妈妈弄点蜂蜜。”古约摸了摸口袋里的几个硬币,说:“可是我没有什么钱。”爷爷笑了。“我们可以自己采集蜂蜜。”说着,他从口袋里拿出了一个贝壳。贝壳上有一个洞。  相似文献   

14.
一天,一只蚂蚁爬到一张纸上,看见一枝钢笔正在那里一笔一画地写着。“这可真有意思,”蚂蚁说道:“这个非凡的东西有其自己的生命,并能在美丽的纸上画出这些曲线并达到了这样一个程度,即所消耗的能量要相当于世界上所有蚂蚁的总和。这些曲线多么长呀,就象把数百万只蚂蚁连接在一起。”它把这个观感告诉了另一只蚂蚁,结果使后者发生了同样的兴趣,它赞扬了第一只蚂蚁的观察能力和反应能力。但是,另外又有一只蚂蚁说:“你的努力的确值得赞扬,其实我已经观察过这种奇怪的物体,但我觉得它并不是从事这项工作的主人.你没有注意到这枝…  相似文献   

15.
孙剑 《知识窗》2006,(3):30-30
几十年前,一位黑人主妇带着女儿到伯明翰买衣服,却被一个白人店员挡住,不让她女儿进试衣间,还鄙夷地说:“此试衣间只有白人才能用,你们只能去储藏室里一间专供黑人用的试衣间。”可那位母亲根本不理睬,她毫不客气地对店员说:“我女儿今天如果不能进这个试衣间,我宁可不在这里买衣服。”  相似文献   

16.
我的一位朋友,送来一个有滤网的保温茶杯,使用时,将茶叶放在滤网的下面,冲水后,容易漂浮的茶叶被滤网挡住,喝茶很方便。在使用过程中,我发现,当茶杯的水较多时,摇晃茶杯,滤网以上的水晃动,滤网以下的水不晃动;当茶杯的水较少时,摇晃茶杯,滤网以下的水溅不到滤网上面来。为什么会这样呢?多次观察后才弄明白,是滤网增加的阻力所致,我把这种现象叫作“滤网原理”。并把这个“信息”储存在脑子里,准备需要的时候,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一次坐公交车,我发现车厢内的水桶里有半桶水,上面有一块塑料泡沫。很显然,放泡沫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田一洁 《知识窗》2014,(23):7-7
朋友到火车站来接我,绕过车侧,准备替我放行李的时候,发现我已经把两个大箱子嘿呀嘿呀地托举进了后备厢,他惊得连说“好一个女汉子”。  相似文献   

18.
一次,学校进行卫生大扫除,我负责天花板的清扫工作,我用长的鸡毛掸子才扫了一阵子,脖子就仰得酸酸的,累得汗流浃背,一不小心,还把灰尘弄到眼睛里,揉得眼睛红红的,同学们见了都笑话我,这弄得我十分难堪。放学回到家里,这件事还一直在我脑海里转,老放不下。“何不发明一种新的工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当我头脑中闪现出这个急头时,我好激初的。第二天,我早早来到学校,把自己的这个选择到的课题告诉了发明创适指导老师,指导者师思索了一阵子后笑着对我说,解决扫天花板脖子酸、灰尘易摩入眼睛毛病的发明课题好在从生活实际出友…  相似文献   

19.
汤淼 《百科知识》2007,(2X):37-38
我的一个表弟,在他出国留学之前,有一天,他的父母和他一起来到我父母家,说想要学习葫芦丝。我父亲在退休之后,到少年宫教小朋友学葫芦丝和竹笛。对于这个突然要加入的“大弟子”的学习动机,我的父亲很好奇。“这样一来,他将来在国外,如果觉得孤单,吹吹葫芦丝心里可能就会好过些。”舅舅说。  相似文献   

20.
有这样一件真人真事:一个医生.三句话说死了一个病人:第一句:“你的病呀,来晚了。”病人一听就急了,赶紧求他:“大夫呀,我们大老远慕名而来.求您想想办法吧。”这时,大夫来了第二句:“你这个病呀,没治了。”病人又求他:大夫的第三句话是:“你早干嘛去了?”病人听完这三句话,好像一盆凉水兜头浇下,心想完了!他眼皮耷拉着.头都抬不起来了。回到家,家人一看他这样子.忙问这是怎么了。病人说:“大夫说了,我来晚了,没治了,我早干嘛去了。”他上午11点半离开诊室,下午4点嘴唇发紫.晚上8点进急诊室.第二天凌晨2点就去世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