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青年大学生信仰问题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精神生活、人格培养、健康成长。在当前价值多元的社会背景下,青年大学生信仰问题更显重要。研究和探索大学生信仰生成规律,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而又紧迫工作。  相似文献   

2.
当代青年大学生信仰的主流是好的、科学的、积极向上的。但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青年大学生的信仰出现了偏差。如何有效地加强青年大学生信仰教育,帮助和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3.
林晓  梅萍 《中国德育》2010,(11):22-25
建国60多年,我国青年的信仰经历了一个从单一化、理想化、盲从化逐渐到多元化、世俗化和主体化的变迁过程。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当今的信仰教育应该从建构信仰本身的理论魅力、明确青年主体的合理定位、倡导国家的主导信仰、创新信仰教育的方式方法等方面入手,以促进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真正内化成为青年自身的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4.
秦家沛 《文教资料》2009,(30):201-202
信仰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代大学生信仰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非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信仰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和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加强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社会急剧转型时期,大学生的信仰因此受到很大影响,导致部分大学生的信仰出现危机。我们应当正确对待大学生信仰问题,实事求是地对大学生信仰问题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分析,并加以正确引导,使他们树立和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为他们全面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氛围,从而促进他们健康成才与成长。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和信仰的统一,确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具有重大的国家战略意义,是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政治保证,有助于青年大学生形成科学系统的世界观、树立青春奋斗的人生观、塑造积极正向的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按照"知马""姓马""信马""行马"基本路径培育新时代青年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即加强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同、促进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培养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追求、推动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自觉践行。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党员是大学生群体中的政治觉悟先进份子,高职院校大学生党员也是我党新生骨干力量的重要组成之一,他们极具生机与活力,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好党和国家事业接班人的重任.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成效如何,关系到他们能否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因而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社会思潮是特殊的社会意识现象,是一定时期社会存在的反映,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晴雨表"和"风向标"。社会思潮多样化的客观现实对当前我国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尤其是错误思潮在高校校园的盛行与蔓延更是给青年学生的思想行为带来了消极负面的影响。在高校校园社会思潮激流涌动的思想文化背景下,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文化和意识形态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健康发展,同时坚持对错误思潮进行批判和抵制,从而不断增强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水平。  相似文献   

9.
信仰对人类的发展起着巨大的引导作用。当代大学生信仰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也有部分学生存在严重的信仰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特点、影响当代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原因及如何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目的在于使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信仰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当前形势的分析,对大学生信仰教育提出几点切实可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初中体育教学在“教师讲解与学生训练”的单调模式下,逐渐走向给学生一种“枯燥、乏味”的课堂体验之中。为了有效解决这一教学困境,让学生更好地体验体育课堂和更高效地掌握体育知识技能,体育教师需及时引入生活化教学理念,从教学目标、体育器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做出改变,逐渐去实现初中体育教学的生活化。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在网络时代深入发展的必然结果,研究其价值及实现,首先要厘清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价值内涵,其次揭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价值表现,最后探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价值的具体实现。  相似文献   

13.
文章主要针对学校课堂教学现状探讨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养方法,提出培养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三个重要入口:一是关注有血有肉活生生的马克思,二是强调站在时代前沿引领时代趋势的马克思,三是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最后指出在培养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应该警惕的社会错误思潮和不正之风.  相似文献   

1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实现生活化必须把教育理念、教育政策、教育内容、教育效果反馈等融入大学生的现实生活,重点把握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因素,搭建基于生活的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多方联动教育运作平台,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思想政治教育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5.
In this article I define, describe, and give a rationale of psychoeducational groups for university and college students. I also provide examples of psychoeducational groups for university survival and retention and career exploration and for theme groups for lonely students and for those with disabilities. Finally, I discuss four key elements important for conducting such groups.  相似文献   

16.
17.
青年学生既是网络的主要享用者、网络技术的受益者,同时也是网络技术负面影响的主要受害者,其网络伦理教育问题已经开始引起一些有识之士的重视。本文以青年学生的种种网络伦理问题为线索并进行分析,从中阐发网络伦理教育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对青年学生的创新教育,一要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二要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精神,三要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廉洁教育是党和国家反腐倡廉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目标应是使大学生掌握反腐倡廉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形成正确的廉洁理念、践行廉洁自律的行为规范、树立健全的人格。应该主要从把握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系统性、改进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以及建立健全大学生廉洁教育的评价机制等三个方面改进和加强大学生廉洁教育的方式、方法、途径、机制。  相似文献   

20.

A teaching programme designed to foster the reflection on and development of more sophisticated epistemological beliefs was implemented with 29 pre-service graduate teacher education students at the 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risbane, Australia. As part of the year-long teaching programme, students were required to reflect in journal entries on the content of a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unit in relation to their epistemological beliefs. The students engaged in this teaching programme (the research group) were interviewed in relation to their beliefs at the beginning (Time 1) and conclusion (Time 2) of the teaching programme. Students in a comparison group were not encouraged to explicitly reflect on their epistemological beliefs. They were asked to complete written statements about their beliefs about knowing at the beginning (Time 1) and end (Time 2) of the year-long unit. Schommer's (1988, 1990) epistemological beliefs questionnaire was administered to both the comparison and research groups at Time 1 and Time 2. This questionnaire measured beliefs about knowing. The results of both th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the group of students engaged in the teaching programme experienced more growth in sophisticated epistemological beliefs. The success of the teaching programme has implications for how teacher educators develop learning 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