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在李白的身上既有盛唐士人入世进取的理想化境界,也有道家和佛家的出世隐逸思想,特别是在他仕途失意之时,道家思想带给他一种极强的自我解脱能力,形成了他飘选洒脱的气质.李白的<独坐敬亭山>简单朴实,却意蕴深厚,诗中表露出的孤独感,让人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2.
阅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及注释 ,完成 1— 3题。独坐敬亭山 ①   李 白众鸟高飞尽② ,孤云独去闲 ③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注释】①敬亭山 :又名昭亭山 ,在今安徽宣城北。②飞尽 :飞光了。③独去闲 :独自去偷闲。1 这首诗的主要意思在于一个   字 ,但却从   字写起。点出似乎“山”和“我”在彼此依托 ,相随作伴。2 解说诗中一二句“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的含义。答 :                                    3 解说诗中三、四句“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的含义。答 :    …  相似文献   

3.
相看两不厌     
李白曾经写过一首诗——《独坐敬亭山》,其中有一句是这样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今天综合实践活动课上,袁老师就跟我们玩了一个叫"相看两不厌"的游戏。首先袁老师宣布比赛规则:两个人面对面相距10厘米,相互看着对方的眼睛,谁笑就算谁输。  相似文献   

4.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是李白《独坐敬亭山》中的千古绝唱。它既写尽了个人的孤独之感,也展现了一种"相看两不厌"的静默之美。"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诗一开头看似写景,实写自己伤心之感。群鸟高飞远去,寥廓的长空一片白云也越飘越远,诗人觉得世间万物好像都在厌弃他,"只有敬亭山"静默无语,任凭人观赏、玩味;  相似文献   

5.
评孔融诗     
孔融<杂诗>二首较有成就,为东汉诗坛增添光彩.<离合诗>和<六言诗>仅以"首创"在文学史上留下一席之地;<临终诗>则逼真地反映出他临难之时的思想情感.总体上看,孔融诗思想价值高于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6.
敬亭山和谢朓楼是宣城的标志性景观。自谢朓来到宣城题《游敬亭山诗》后,敬亭山开始在文学上崭露头角,唐代诗人李白来到宣城题《独坐敬亭山》后,敬亭山开始具有丰富的人文意义。谢朓楼是谢朓所建,李白在多首诗歌中表达对谢朓的崇拜。后代的文人因为仰慕李白和谢朓,经常登上敬亭山和谢朓楼题诗歌唱,他们或是怀念谢朓、李白,或是抒发自己独特的情感,在不同的时期赋予敬亭山和谢朓楼不同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白是唐代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研究他诗歌特色的著作无以计数。李白分别写于青年、中年、暮年时写作的三首诗——《渡荆门送别》《行路难》《独坐敬亭山》是这位大诗人的内在精神世界的写照,研究这三首诗歌对探讨李白诗歌永恒艺术魅力的独特原因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注释:①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北。②厌:满足。上榜理由:这是李白的一首山水小绝,明代李攀龙在《唐诗训解》中这么评价《独坐敬亭山》:描写独坐之景,非深知山水趣者不能道。  相似文献   

9.
陈冬梅 《现代语文》2005,(3):28-29,27
"古诗"是魏晋以后人们对汉末流传下来的一批无主名五言诗的总称.据梁朝钟嵘言,他所见者犹有五十九首,梁昭明太子萧统纂集<文选>,从流传的古诗中选出十九首载入书中,而冠以<古诗十九首>,后人沿之,遂成为这十九首诗的专名.<古诗十九首>以其浓郁的抒情特色在文学史上享有盛誉.曹旭说"<古诗十九首>是一组美丽而悲怆的诗."陆时雍<古诗镜>亦评其是"深衷浅貌,短语长情."<古诗十九首>正是以五言诗的特有形式所抒发的作者内心那种凄凉哀怨悲怆的情感深深打动了一代代的读者,使"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这种悲凉凄怆的情感,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0.
威廉布莱克是英国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诗人之一.在他所有的诗歌中<天真之歌>与<经验之歌>是最有名的两个诗集,呈现出由"两种对立状态"组成的世界.<小黑孩>是<天真之歌>中的一首,讲述了一个非裔美国人,也是这首诗的讲述者,回忆在他孩提时代,母亲曾经告诉他关于爱和平等的事情.小男孩的童年梦想就是所有的人将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可以得到上帝平等平等的爱,然后享受生活快乐.爱和平等正是这首诗要表达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据统计,宋人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卷六十六共有63首<少年行>一类的诗篇.其中唐代诗人就占有55首;卷六十七有31首<游侠篇>一类,唐代诗人也达18首.这亦见载于<全唐诗>卷二十四(也是55首)、卷二十五(也是18首).如果我们再仔细翻检<全唐涛>,还会发现,在<全唐诗>的其他卷里,也散存着这类以"少年"、"游伙"为题的诗篇.  相似文献   

12.
独坐敬亭山① 李白逢雷宿芙蓉山主人①张长卿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②。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注释〕①敬辛山,在今安徽宣城。②闲,悠闲. 〔说明〕选首诗写诗人独自游山时的情趣。前两句从众鸟飞尽,孤云悠用独去来衬托独坐,后两句用拟人手法,把山人格化,说只有人和山彼此相看不厌。戏为六绝句(选一首) 杜甫 王杨卢骆当时体①, 轻薄为文晒未休②. 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③。 〔注释〕①王杨卢骆,指初唐时期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当时体,指他们所写的诗文是当时自成一格的。②晒(sh己n),微笑,这里是讥笑的意思。这…  相似文献   

13.
清代文学理论家刘熙载在他的专著《艺概》中指出:诗有诗眼。眼乃神光之所聚,具有观照全篇的功用。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五言绝句《独坐敬亭山》,诗题中的“独”字该是笼罩全篇的题眼,我们赏析和教学这首诗歌,就可以扣眼进行,从而收到“独”为轴心、辐射全篇的良好效果。以“独”知背景李白的这首五言绝句作于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秋。此时诗人出游安徽宣州,距他被迫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李白本来是胸怀入世济民、大展抱负的宏愿来到京城长安的,谁知官场倾轧,不被重用,只得过上了飘泊无定的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看透了世态炎凉,加深…  相似文献   

14.
袁梅 《文教资料》2006,(1):70-71
本文试图以生态美学的视角对《独坐敬亭山》进行新的解读,发掘诗中的宝贵的中国古代生态智慧。《独坐敬亭山》所构建的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图景,蕴含着“天人合一”的中国古典美学思想,表现了“万物齐一”、与自然平等对话的生态观念,传达了一种超越现实的功利性,达到人生的“诗意的栖居”的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5.
《独坐敬亭山》是李白诗作中与以往风格迥然不同的一首。编者根据教材编排体系,将其安排在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与《望洞庭》《忆江南》一起列在以“走遍千山万水”为主题的古诗单元中。可见教材编者是将《独坐敬亭山》从欣赏山水的角度让学生学习,这也是有据可考的。  相似文献   

16.
清代学者崔述是史学名家,其史学思维方式也贯穿到了他的读<诗>笔记--<读风偶识>中,他从史学角度研究<诗经>,使<读风偶识>染上了浓重的史学色彩.具体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崔述对"诗可以观"的理论认识与其观<诗>知政的说<诗>实践是高度一致的.他认为"诗可以观"就是指通过<诗经>可以考察政事得失、历史变化,强调现<诗>知政的作用;在说<诗>实践中,崔述透过<诗经·国风>文本看历史兴袁、政治得失、风俗好坏.二是以史证诗,据<春秋>、<左传>、<国语>、<史记>、<汉书>、<后汉书>等史书考证<国风>某篇是否属诸某人,是否反映某件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17.
张岱的<和挽歌辞三首>作于他徙居西北山期间,该诗受到陶渊明的<拟挽歌辞>的影响,但同<拟挽歌辞>相比较,张岱的<和挽歌辞三首>体现了诗人"忍辱求生"的生命意识和乱世修史的复明隐衷,其亡国遗民的精神追求感人至深,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张岱的诗歌必将会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严粲是南宋时期的著名学者,在其<诗>学著作<诗缉>中,他从<诗>的体例,对<诗>六义的认识和<诗句>对举几个方面来进行他的"以<诗>言<诗>",把<诗经>身上的经学性和理学性的"色彩"进一步削弱,故该书有着丰富的文学思想,在宋朝众多<诗>学著作中,独树一帜,自成一家.  相似文献   

19.
[设计思想] <蜀道难>作为经典名篇,选在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笔落惊风雨"这一专题下"诗从肺腑出"板块中."诗从肺腑出"萃集了唐代代表诗人的四首诗作,另外三首是<登高><琵琶行><锦瑟>.  相似文献   

20.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第五单元的专题<荷>中选有"咏荷诗歌五首",其中有一首署名苏轼的诗<莲>:"城中担上卖莲房,未抵西湖泛野航.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笔者在编写"苏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助学手册"的书稿过程中,为了弄清楚该诗的确切意思,对它作了一番查究,发现这首诗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失误:一、诗的作者不是苏轼,原来的题目也不是<莲>;二、首句中的"卖"在原诗中作"买";三、对"抵"等词语的注释及诗句的理解是错误的;四、诗意的解说偏离了原诗的主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