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众传媒专业化的内涵传媒的任何改革,归根结底是传媒和受众之间的矛盾运动引起的。①大众传媒专业化的历程,正是发生在媒体市场化与受众需求多样化的大语境下,它  相似文献   

2.
青年受众是大众传媒受众群中最活跃的群体之一,也是大众传媒最为重视的受众群体之一。对青年受众来说,大众传媒可称其为是他们的“师与友”。广大青年受众不仅将大众传媒视为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将其视之为消遣娱乐的最好方式。近年来,随着传媒竞争的日趋激烈,各传媒都试图通过自身结构进行不断变革和调整以广泛适应受众、尤其是青年受众的要求以期达到在竞争中取胜的目的。尽管如此,传媒对青年受众的传播效果仍不太理想,如在传媒如何才能适应、引导青年受众,传媒与青年受众之间在传、受问题上还有多大差距,以及传媒怎样更好地为青年…  相似文献   

3.
范敏 《新闻与写作》2004,(11):24-25,35
“使用与满足”研究是传播学中的一种受众行为理论,旨在从受众角度出发,通过分析受众的传媒接触动机、接触条件以及这些接触满足了他们什么样的需求,来考察大众传媒的传播效果。“使用与满足”研究起源于上个世纪40至70年代的美国,一些传播学者通过对广播听众、电视观众和印刷媒介读者的传媒接触动机和使用形态分析,认为受众接触媒  相似文献   

4.
<正>在传播界,对大众传媒的传播效果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经典传播学理论认为“大众传媒的传播效果是受传者对信息刺激反应,这种反应表现为认知的、情感的、态度的和行为的四个层面。”这种判断暗含着这么一个假定前提:大众传媒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恒定的,或者说这一互动关系的变化是微小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事实上,AC尼尔森、央视索福瑞等收视视听调查权威机构的数据表明这种关系本身就是一个因变量,其变化情况与不同受众的社会经历、教育文化背景、生存状况、所处社会阶层等因素密切相关。要使这个因变量正向发展,就必须去了解大众传媒是怎样在情感上和价值定义上将受众和大众传媒所传播的语境联系起来。英国传媒学者约翰·汤姆林森、梅罗维茨及霍舍斯等认为是体验的能量将受众和大众传媒的语境联系起来,受众是通过体验大众传媒提供的语境而产生效应,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和生活方式,即传媒体验是大众传媒构建国民价值观念的中介环节,影响着大众传播的功效。  相似文献   

5.
林梅 《新闻知识》2012,(5):14-16
俄罗斯自上个世纪末进入社会转型期以来,大众传媒从形式到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媒话语作为媒体影响和说服受众的主要手段成为现代修辞学研究的对象。俄罗斯学者运用修辞学理论对传媒话语的建构和表达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了当前主要存在的话语道德、"极端受众中心论"等问题,并呼吁通过传媒话语恢复和建构受众的民族认同感,从而增强媒体的社会功能。对俄罗斯传媒话语修辞批评的分析和总结对我国的大众传媒研究有着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受众是大众传媒的传播对象或信息接受者,是传播活动的轴心,是评价传播效果的关键主体,也是传媒争相角逐的对象.可以说,谁拥有了受众,谁就掌控了传媒市场.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物质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的不断提高,我国受众开始注意从自身消费利益的角度,对大众传媒提供的各种文化信息品头论足。进入如年代,这一现象开始逐渐演变,呈现出受众对文化信息消费权益保护意识增强和对伪劣文化信息作品投诉增多的趋势.如果说以往受众对传媒的评价主要表现为道德评判的话,那么,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则是受众为维护自身文化消费正当权益而增强的法律意识.在分析这一变化之前,有必要先对大众传媒消费概念做出界定。大众传媒消费是指公众通过对传媒信息产品的消耗以了解信息和满足精神生活需要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李楠 《记者摇篮》2008,(4):30-31
随着我国大众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媒体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及对传媒的认知水平也逐步提高。媒介公信力已成为传媒在市场竞争中获胜的首要影响因素;是大众传媒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在受众心目中的综合体现,是受众衡量媒体权威性、信誉度和社会影响力的标准,是受众选择媒体的重要依据。因此,媒介公信力问题逐渐成为大众传播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郑岩 《新闻窗》2010,(1):111-112
在现代社会,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是大众文化,而大众文化传播的最佳载体是大众传媒。大众传媒中影响最大、受众最广的又是电视传媒。现如今,观众已经把看电视当做一种休闲和娱乐,轻松和愉快已经成为电视观众的主要追求。同时,在电视传媒越来越商业化的现代社会,电视广告已然成为当今电视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大众传媒对新疆少数民族女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疆 ,各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 ,相应的大众传媒在发展水平、普及范围和受众影响上存在很大差异 ,而研究有关大众传媒对少数民族女性的影响的问题就显得极其重要。本文主要从广播、电视、报刊三大主要传媒对新疆少数民族妇女受众的影响出发 ,进行调研分析 ,为如何发展并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大众传媒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赏析大众传媒中的英语隐喻表达,揭示了大众传媒中的隐喻表达具有受众指向性和价值观导向性的特点。传媒中的隐喻呈现出多模态转向;具有明显的文化烙印;具有一定的语义创新。  相似文献   

12.
大众传媒即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新闻传播工具(newsmedia):传递新闻信息的载体;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新闻纪录影片和新闻性期刊的总称。早期大众传媒是以报纸,书籍等传统载体进行传播信息.随着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的方式也进行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新的技术手段和传播手段层出不穷,然而电视的出现可以说是大众传媒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由于作为传播媒介的电视所具有的的现场性、参与性、选择性,使得其在众多的传播媒介中颇受喜爱。而在电视传媒的庞大的受众人群中,青少年则占据了一个很大的比重,由其在其特定年龄段的好奇心,求异心,等心理的影响,青少年也就成为了电视传媒的最主要受众。主要阐述了当今社会电视传媒对青少年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及促进电视传媒对青少年价值观产生积极引导作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报纸、广播、电视以及新兴的因特网,使我们的信息空间成了被媒介包围的世界。一方面,众多媒体为争夺受众各出奇招;另一方面,受众为获得信息的最大需求满足而吹毛求疵。在这种混合媒介时代,传媒市场信息供求矛盾必然导致白热化竞争。而研究新闻开发,把握受众心理发展新的兴趣点,则是大众传媒由宣传本位向新闻本位回归并获得效益新增长点的必由之路。纸质媒介追求发行量,视听媒介重视收视率,  相似文献   

14.
全国组建了60多个试点集团 “传媒”系“大众传媒”的简称,即“大众传播媒介”或“大众传播媒体”。同一种符号可以用不同的媒介来传播。书报刊、广播电影电视、互联网等都是大量复制、面向广大受众的传播媒介,属于大众传媒。其中以新闻和时事评论为重要内容的就属于新闻传媒。  相似文献   

15.
电视是大众传媒,多少年以来,我们一直强调电视作为大众传媒的地位和作用,希望生产的电视产品能兼顾所有的观众和所有的内容。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市场的细分和受众需求的变化,媒体开始将受众细分、将自己的传媒产品细分。像其他生产领域一样,电视针对不同的目标观众(目标消费者),生产出不同的电视节目,并将它们分类在不同频道中播出,这个时候,专业频道应运而生。与江西电视台其他几个专业频道一样,江西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运作了一年多,从摸索到前行,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专业化频道符合电视市场的发展规律,它的天地将越来越宽阔。频道专业…  相似文献   

16.
电视作为在现代科技发展中诞生的时代宠儿,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不断完善着自身的技术条件,从而在众多现代传媒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就电视在中国的发展来看,虽然只有不到50年的历史,却已经成为拥有数亿受众的大众传媒。那么,这种大众传媒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呢?换句话说,电视这种大众传媒之所以能在受众中产生影响的终极性功能又是什么呢?这是一个长期以来被我们所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所说的大众传媒伪劣作品投诉问题,不包括近十年来出现的大众传媒侵害公民名誉权和隐私权等诉讼案件,而专指在信息消费过程中出现的损害受众正当权益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物质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的不断提高,我国受众开始注意从自身消费利益的角度,对大众传媒提供的各种文化信息品头论足。进入90年代,这一现象开始逐渐演变,呈现出受众对文化信息消费权益保护意识增强和对伪劣文化信息作品投诉增多的局面。如果说以往受众对传媒的评价仅仅表现为一种道德和伦理评判的话,那么,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则是受众为维护自身文化…  相似文献   

18.
王静 《今传媒》2012,(8):12
主持人语:本刊"传媒大讲坛"栏目以"今传媒、立新论、聚经典"为宗旨,关注大众传媒与社会发展,为受众提供传媒热点话题,为传媒界人士提供交流机会和发布意见平台,了解传媒业发展态势,给学界提供了更为直观的研究样本,更为业界提供了真实生动的参考资料。大众传媒时代,媒介在整个社会化进程中扮演着无可取代的角色。电视媒介发展迅猛,传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大众传媒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以大众传媒业为载体的大众文化满足了新的历史时期广大民众文化娱乐的需要。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传媒业的商业化经营思想,促使媒体以争取更多的读者为最高目的。于是,为了迎合受众的口味,一些媒体传播的内容便变得庸俗肤浅、低级起来,这种“媚俗化”的行为,严重影响和侵害着广大受众的文化素质、欣赏品位和价值取向。这种传媒公信力的缺失,必须引起传媒从业者的高度重视和警醒。  相似文献   

20.
宁莉 《新闻爱好者》2007,(12):12-13
在社会信息化和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的背景下,大众传媒日益成为社会结构和社会形态中一个十分关键的社会公共部门。传媒对受众的覆盖和影响越来越大,媒介素养教育正逐渐引起新闻传播学领域更多的关注。在我国,公民媒介素养教育的整体状况不容乐观,与城市受众相比,农村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还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在农村现代传媒不正常弱化的背景下,对农民推行媒介素养教育,使其更好地利用大众传媒、参与传播活动,对于促进其自身发展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意义重大。[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