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生态关系是文学批评的重要维度,生态批评也成为主流文学批评话语之一,但是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恐怖小说目前尚未发现此类研究。斯蒂芬·金在《宠物公墓》中以拉撒路复活的文本隐喻剖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关系的失衡,从生态角度对人类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症候进行反思,解构隐藏于后现代叙事标签之下的人类生存尺度。明确了只有肯定人类生存的整体生态性质,搭建和谐稳定的生态整体观,进而构建宇宙"生命共同体",人类才能走出生态困境。  相似文献   

2.
阿来作为藏区书写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立足于藏族历史文化,采用灵活变换的叙事视角,张驰有度的叙事节奏,将整个藏族生存问题构架于人类历史、自然和社会的大背景中,对藏地风貌的文学书写中的生态意识表达,对藏民族原始、本真又充满诗意的人的生存状态的表述,以及在社会大变革浪潮中对因城市化进程而表现出来的自然和人性的痛楚的揭示,均体现了其作品与生态批评千丝万缕的联系。文章从生态批评视角对阿来小说藏区生态叙事展开研究,总结了阿来小说藏区生态叙事的三大特征,即:历史叙事中的生态观照,少数民族原始信仰下的生态叙事创作和生态叙事中的民族反思。  相似文献   

3.
阿来作为藏区书写的代表性作家之一,他的文学作品立足于藏族历史文化,采用灵活变换的叙事视角,张驰有度的叙事节奏,将整个藏族生存问题构架于人类历史、自然和社会的大背景中,对藏地风貌的文学书写中的生态意识表达,对藏民族原始、本真又充满诗意的人的生存状态的表述,以及在社会大变革浪潮中对因城市化进程而表现出来的自然和人性的痛楚的揭示,均体现了其作品与生态批评千丝万缕的联系。文章从生态批评视角对阿来小说藏区生态叙事展开研究,总结了阿来小说藏区生态叙事的三大特征,即:历史叙事中的生态观照,少数民族原始信仰下的生态叙事创作和生态叙事中的民族反思。  相似文献   

4.
小昌2018年发表的小说《白的海》,集中表现广西北海越南难侨、开发移民与地方的关系,以及在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变化。作家围绕"鱼嘴镇"这一特定地理空间,借由记忆、欲望与死亡的叙事展开虚构的历史,将主流宏大叙事边缘化,将历史模糊化的叙事策略,突显了现代化进程中诸多的冲突,以及在此过程中所出现的迷惘、断裂等现代性问题。从地理空间构建角度来看,小说在检视反思人的"困"与"逃"——人的身份认同问题,其地理叙事策略背后具备了深刻的多重寓意。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西生态文学大量运用神话故事,借此反思造成生态危机的现代文明,形成了神话叙事的潮流。神话叙事凝结着早期人类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想象和概括,既有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追溯和体验,也有对于文学创作中思想资源的探寻,是一种弥足珍贵的文化传统。现代文明的致命缺陷促使作家们反思长期以来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误区,力图通过对于神话时代二者关系的重新追溯,进行思想资源的探寻。严峻的生态现实促使作家通过神话叙事向执迷不悟的现代人发出了厉声警示,并在对人与自然原初和谐的想象中获取思想的启迪。生态文本中对于神话的追述往往带有理想色彩和浪漫色调,同时也伴随着文化失落和自然失衡的双重苦痛。  相似文献   

6.
在"生态电影"的共名之下,中西方电影存在巨大差异,电影文本叙事视角的选择及其蕴含的叙事伦理的差异,反映出电影背后中西生态文化观念和文化取向的差别.<2012>式的好莱坞生态灾难大片是遵循经济伦理的超级视听消费品,以特定叙事视角和特效技术实施对观众的控制,实质上是反生态主义的.<可可西里>以朴素的艺术追求和生态关怀叙事抵抗消费主义,代表东方生态理念的影像书写.这种差异促人反思影视传媒如何真正适度地传达生态关怀而不被娱乐消费所销蚀.  相似文献   

7.
韦麒麟的《百鸟衣》是壮族民间叙事文学的经典之作,蕴含着深刻丰厚的壮族生态思想。叙事长诗《百鸟衣》以动物及其关系为中心,通过人—动物—自然—天地这四要素之间的和谐运动关系,构成多重的叙事层级,从而传达了壮族“和合共生”的生态观念。究其根本,动物及其关系是生态整体主义下的“生命本体论”的集中呈现,即对自然万物生命的普遍尊重与呵护,这为壮族生态和合思想体系奠定了理念基础和价值支撑。  相似文献   

8.
21世纪的女性写作,在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吸收本土与异质文化的精髓,重新探索 "人-女人-个人"的书写之路,在理性的反思中走向超越"自我"和"他者",显示出了卓越的创作实绩,表现了女作家们改善女性现实生存和文化处境、建构一种基于新型性别关系的人类生态叙事的强烈诉求.21世纪女性写作的突出特点是三个"走进",即走进家族与时代历史,走进民间灵魂乡土,走进人格成长世界.这标志着女性写作在全球文化语境下发展到了一个"她世纪"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9.
磁州窑诗词包含丰富的生态美学叙事体验,其表征指向为中国传统美学的生生之美,涵盖了人类的终极关怀.磁州窑诗词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表达"物我为一"的空灵与虚像,"隐我式物我两忘"的诗意栖息与自在人生,"物我浑然"的生态田园与实践,呈现中国特色生态美学模式.在人类面临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和环境灾难的今天,研究磁州窑诗词彰显的生命...  相似文献   

10.
鄂温克作家乌热尔图的小说和文化散文中阐释了较为成熟的生态理念和生态思想。小说中,作家塑造了众多的极具特色的少数民族人物形象——猎人、老人、外来人等形象,这些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在奇特的小说叙事中展示了人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共融的关系,或正面或反面地折射出鄂温克民族较为原始的生态意识光辉,而这些意识正是作家的生态思想的体现。本文通过对这些人物形象的分析,进一步揭示乌热尔图的生态理念和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11.
纳西族民间文化中生态伦理观的价值和意义研究,是以民间文化为标本,以价值和核心为经线和纬线。具体从纳西族民间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三个方面分析,抓住"民间"和"生态"的角度和层次,来挖掘纳西族民间文化中深刻丰富的生态伦理观,从而进一步为实现"文化是公民社会最重要的粘合剂"的理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对于中国当代生态小说中狼叙事的叙述母题和小说结构,研究者一般将其归因于作家经历、传统文化的影响。如果把比较视野纳入到中国生态小说中的狼叙事研究中来,将苏联文学经典《断头台》与之进行对照阐释,可以发现中国生态小说狼叙事中的叙述母题、小说结构与《断头台》存在着相互呼应的关系。比较视野的运用,将突破以往中国生态文学研究中的某种思维定势,为生态文学研究开拓新的空间和思路。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苏童的"香椿树街"系列短篇小说为研究蓝本,将短篇小说中接踵出现的"物象"作为研究线索,力图揭示物在此系列小说中的隐喻意义,和叙事上的作用,其中后者分为以下三点:一、人对物的超常迷恋引发的故事;二、从物的身上透射人与自身、人与人的关系变迁和状态;三、"物"在篇中具有"魅"的属性,为原本庸俗寡味的市井生活增"魅",形成一种瑰丽诡谲的叙事风格。  相似文献   

14.
日常教学活动中的叙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叙事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本文从叙事的概念和叙事研究的定义和特点出发,分析了日常教学活动中可以进行的叙事研究的种类,即教育叙事.力图厘清叙事与教育叙事的关系,加深人们对"大叙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约翰·邓恩不仅是关注玄学的诗人,更是有着博大胸怀的牧师,其作品中"混乱"、"秩序"、"再生"和"救赎"等意象体现了他对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人与神之和谐关系的思索与重构,并蕴含了深刻的生态整体观和生态和谐理念。  相似文献   

16.
作为时间艺术的小说,其叙事和时间之间的关系是叙事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关于叙事与时间的研究主要是从"故事"与"话语"的关系入手,揭示"故事时间"与"话语时间"之间的差异。在《白包山》中,艾丽丝·门罗利用故事时间和话语时间的差异,发挥时序、时距和频率的叙事功能,构建了一个看似错乱实则清晰的叙事时空。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生态伦理建立在生态经济学分析基础之上,物质变换断裂理论发现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业生产必然采取的剥夺自然和人的不道德形式,协同进化则表明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任何片面强调"斗争"与"合作"的环境伦理话语都缺乏辩证的方法论基础和恰当的经济学考量。在马克思那里,生态伦理的建构和实现从属于更加广大的政治规划,而在这个政治规划中,生态伦理作为人与自然平等的伦理关系,可持续发展作为代际平等的伦理关系,社会主义作为人与人平等的伦理关系取得了一致的哲学基础,并在生态经济学的基础上获得了统一。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代媒介社会,尤其是美国等发达国家中,大众传播媒介颠覆了现实和形象的关系,形象不仅仅只是现实的反映."虚拟现实"科幻电影就是以当代社会中的媒介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作为叙事基础,形象地传达了人们对信息技术和人的发展关系的哲学思考,突出表现真实与虚拟这两个含有终极意义的命题在媒介社会中的意义.文章追溯"虚拟现实"科幻电影叙事的历史渊源,关注虚拟现实电影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与现实社会、文化传统之间所构成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6,(2):109-115
"物"是孙犁小说中一个重要的审美维度。孙犁不同时期的小说中留下了人与"物"的不同关系。"物"成为理解孙犁小说的一条重要线索。孙犁小说的风格与叙事嬗变都与"物"有关。只有把握了"物"在孙犁小说中的作用,才能更好地理解孙犁小说的深度和广度。在土改小说中,"物"的叙事功能越发突出,"物"不但具有了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还具有了批判和反思功能。  相似文献   

20.
论文对中国当代文学"动物叙事"思想资源谱系的探求,实则也是当代文学动物叙事类型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价值总体指向"中国生态思想的发生与发展"的体认。论文尝试从中、西方的宗教神学伦理资源与哲学文化渊源两个主体向度出发,进行追本溯源与动物伦理思想观念的比照的工作,从而达成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在比较视域下,明确中西方理念之间的差异性,明确各自的不足与缺失以达成弥补、修复与完善的效度。进而为中国当代动物叙事创作,乃至整个"生态文学"的创作提供更为合理的思想基础与理论依据。揭示中国动物伦理思想的内在传承、生发与叙事建构的有效进程具有较为完备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