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情景剧于20世纪40年代末首先在美国出现,是欧美重要的电视节目类型。美国最知名的情景剧是《我爱露西》,一共拍了179集。中国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制造情景剧,代表作是《我爱我家》。一共拍了108集。《我爱我家》一度大红大紫,紧随其后的《编辑部的故事》。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总体来说,情景剧在欧美长盛不衰,在中国却并非如此,中国的荧屏剧集市场还是被大批大投资、精品化的电视剧把持。近十年来,随着电视频道的爆炸性增长,电视剧成为众多频道哄抢的资源,以至于价格越抬越高,相比之下,情景剧精品力作少,市场份额小,售价低,影响也越来越弱。  相似文献   

2.
“我很喜欢我的中国学生,他们比美国学生更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对学习表现出一种如饥似渴的热情。每当给他们布置作业的时候,他们总是象美国学生一样,抱怨作业布置太多了。可是,每一次,他们都能很好地完成。和他们在一起非常愉快。”斯达克教授微微侧过头,骄傲地笑了。这微笑足以使你感动,因为它充满诚挚、亲切和近乎孩子般的天真。斯达克教授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中部,作为已任职11年的衣阿华大学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院长,他被荣幸地选为1986—1987年度的富布赖特基金会教授,前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讲学,成为同行中唯一的一位给研究生教课的美籍教师。从70年代起,斯达克的名字连续出现在《美国学者名人录》、《国际人物小传辞典》、《卓有成就者》、《中西部名人录》上;近两年又被选入《美国名人录》、《国际教育界名人录》之中。去年,在丹麦召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圆桌会议,讨论第三世界国际传播秩序问题,出席会议者25人,来自25个国家,斯达克教授便是其中之一。一位美国教授在中国的讲坛上讲授新闻采访、编辑、写作。然而,当今时代,他持有何种新闻观点?美国新闻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什么?美国新闻界人士如何评介自己国家的新闻事业?……斯达克教授在即将回国之际回答了笔者采访时提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简·爱》自20世纪初传入中国以来,不同时期的国内译者对《简·爱》进行了译介,译本众多,各具特色,但都体现了译者所处年代的时代特征.文章以接受美学和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多元系统理论为基础,介绍了《简·爱》在中国的译介概貌,并结合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语境,分析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和《简·爱》译介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从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浙江卫视《为爱向前冲》、山东卫视《爱情来敲门》到上海东方卫视《百里挑一》,中国电视节目一夜间仿佛进入了“相亲时代”。  相似文献   

5.
《蜜蜂华报》(葡文)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报刊,也是澳门有史以来的第一份报纸。它创办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而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正是大众传播时代的先奏时代。那时,传播技术的发展还处于低级阶段上,各个国家、地区间的信息往来主要靠内河航运、远洋航运和邮政系统。《蜜蜂华报》就是通过以它为终点站或中转站的若干条海陆通道维系着它与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内陆地区)的贸易与信息联系的。本文以《蜜蜂华报》的船讯和其他讯息为依据,详细考证了该报信息传播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并且对大众传播史前期以澳门为代表的岛屿传播模式以及包括《蜜蜂华报》在内的各国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的规律与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6.
名刊要览     
美国《新闻周刊》性和爱的新世界;美国《新共和》欢迎来希拉里之家;美国《时代》寻找真正的Google;日本《朝日时代》堀江与金钱;……  相似文献   

7.
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建设既要重视优良传统的传承,又要与时代发展的步伐相一致。《中国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准则》这一自律性的行为规范集中体现了这一精神。爱图书、爱读者,追求知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永远是贯穿图书馆员职业道德建设的一条主线。  相似文献   

8.
王新 《新闻前哨》2007,(2):14-16
20世纪80年代初,《吉林日报》、《人民日报》上刊登出自吉林省某局一名业余作者之手的假新闻——《钱被风刮跑以后》,当年还被评为全国好新闻,90年代被认定是一篇彻头彻尾的假新闻。2003年12月,知识出版社出版的《新闻采访写作——自学考试指导与题解》中,曾将其作为优秀新闻作品范文收入。2004年,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小学四年级教材竟然选它作课文。2005年6月8日至9日,中宣部等在京召开了“坚决制止虚假新闻报道座谈会”,7月6日,造假者“顶风作案”,出现了虚假新闻《山西左权县将建“新闻烈士陵园”》。《新闻记者》杂志从2001年起每年评选中国十大假新闻,泼杂志2006年中国十大假新闻新鲜出炉,包括小孩被肢解加上生姜等调料煮熟等等荒诞假闻榜上有名,过去的一年又是一个假新闻的“丰收年”。假新闻满天飞,令人防不胜防,稍不注意,受众就会上当受骗。由此可见:虚假新闻谬传之远。贻害之烈,人们决不可掉以轻心。  相似文献   

9.
对《中图法》哲学类编制的一点看法秦雷达(上海第二教育学院图书馆)《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从初版到三版,哲学大类中的BZ“中国哲学”、BS“欧洲哲学”、B712“美国哲学”,基本上都是先分时代然后再以人立类,这比《人大法》只按哲学家的年代来分,是进了一...  相似文献   

10.
王泉 《东南传播》2012,(10):53-56
中国当代西藏题材电影以《农奴》、《红河谷》、《益西卓玛》及《喜马拉雅王子》为代表,在汉、藏双语的表述中塑造着西藏形象。无论是书写农奴解放,还是建构民族国家寓言,抑或书写爱的传奇,都凸显了主旋律电影的时代灵魂。  相似文献   

11.
瑞典学者斯威德伯格的《经济社会学原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和《熊彼特》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9月)不久前被翻译到了中国,一时间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其实,斯威德伯格并非在2005年才第一次与中国读者见  相似文献   

12.
正人物简介秦怡,1922年1月出生于上海,中国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1938年进入中国电影制片厂担任话剧演员,1941年成为中华剧艺社演员。1946年凭借在影片《遥远的爱》中的演出成名。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演员剧团副团长。20世纪50年代因主演《马兰花开》被中国观众所熟知;曾因出演《女篮5号》《铁道游击队》《青春之歌》等经典影  相似文献   

13.
关梅 《东南传播》2013,(9):107-109
作为我国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新闻史学者,胡道静的新闻史学观在他的著作《新闻史上的新时代》中得以集中体现。他在继承前辈学者及其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进行了回顾与展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新闻史学研究的进程。《新闻史上的新时代》呈现出继承与发展的双重特点,在时局动荡的年代中具有了更多的史料价值与学术意义,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新周刊》作为中国最为新锐的时尚刊物,深受我的喜爱。我爱它的时尚、爱它的前卫、爱它的大胆、爱它的一切。记得很久以前,还是在大学时代,我的一个同学就常买《新周刊》。那时的它只是我众多借阅刊物中的一种,刚刚接触它就感觉到它的大气,感觉到他非常独特的一面。它报道的东西都是那么的时尚、新潮。其中我最佩服他们的首席摄影师——张海儿。以  相似文献   

15.
少儿图书是我国图书市场的活跃品种,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各省少儿出版社相继推出自己的品牌,大量翻译引进国外知名少儿经典图书和畅销书,同时也积极推介国内原创的少儿作品。作为我国儿童文学界较有影响的作家、评论家、儿童文学博士生导师,梅子涵教授先后在《中国图书商报》、《儿童时代》、...  相似文献   

16.
十、漫画出版据日本清水勋所著《日本漫画事典》介绍,台湾在1905年前后,受《日本泼克》的影响,曾出版过一本《台湾泼克》(洪德麟语)。这大概是台湾最早的漫画出版记录。日据时期,日本漫画对台湾影响极大。台湾中国人出版的漫画书刊可谓凤毛麟角。当时的漫画主要刊登在一些日文报刊上,如《台湾新民报》、《同光》、《新竹州时报》等。许丙丁的《现代封神榜》是少数漫画单行本之一。  相似文献   

17.
当这个时代的人们更多地是在消费明星时,有关明星的报道都使出了浑身解数。《陈坤:不吃牛肉》、《陆毅:女友是最忠实的》、《刘若英:不爱奶茶,爱可乐》、《许巍:吃饭不忘打拍子》、《粱静茹:最爱大闸蟹》等等,都在明星的生活细节中寻找“非常”。更有名为“目击”版的明星报道打出《足球队员从“头”做起》的标题.刊出上海中邦球队队员在美发厅精心打理的大照片.内容着眼于他们集体的改头换面,  相似文献   

18.
社科类:高等教育出版社《最初的纪元: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三联书店《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终极视域的开启与交融》;《万物本原》,[法]塞尔;《这一代人的怕和爱》,刘小枫。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日本人视野中的中国学》,[日]口雄三。经济日报出版社《宇宙·生命·统一物场:破译生命之谜》。海南出版社《辜鸿铭文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太阳的魔语:人类文化生态学系统》。人民出版社《毛泽东自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时代之子——吴晗》,[美]马紫梅。新华出版社《未来的战争》,[美]托夫勒。华文出版社“台海风云录系列”5种。世界知识出版社《世纪末的疯狂:西方邪教透视》、《苏联  相似文献   

19.
《东方杂志》的办刊宗旨随时代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包括创刊初期的"启导国民、联络东亚",到20世纪20年代前期的"为舆论的顾问者"和20年代后期的"成为中国人公有的读物",再到30年代"求中国智识者的新生",最后到抗战期间"发扬文化传播学术"。在这一长达45年的演变过程中,《东方杂志》紧扣时代的脉搏并结合编者作者同人的思想旨趣,致力于记录时代发展,促进中国现代化进程,无论在文化建设上还是在媒体发展过程中,其意义都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20.
李燕深 《新闻窗》2008,(5):115-116
广播的发展历史 中国最早的广播电台是由外国人创办的。上世纪二十年代,在中国上海出现了3座广播电台:1922年,美国人斯奥斯邦以日本华侨的资本在上海注册了一家“中国无线电公司”,并与《大陆报》合办了中国第一家无线电台“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美商“新孚洋行”办的电台;美商“开洛公司”办的电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