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在各种时新的出版物乃至电子读物、视频充斥书店和网络的时代,经典教育似乎意味着"不识时务"。熟读《西游记》不如脱口而出《大话西游》的台词显得时尚,《伊利亚特》、《奥德赛》相对《哈利波特》来说显然out,于丹《论语心得》的普及取代了对《论语》本身的阅读……的确,经典总是和"过时"相联,它总是在物理时间的"过去"领受着自己的灯火阑珊。《理  相似文献   

2.
“我”与“吾”的区别,是古汉语语法中时常被提到的一个话题。自从王力先生作了经典性的阐述之后,时有学者加以质疑、商榷、补充和修订。我们认为应当逐一将古代文献中的例句加以索引、统计.然后进行分析,这样的结论才是可靠确凿的。本文以《论语》为语料,首先进行了索引、统计。然后对照王力先生的结论进行了评述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穷举式的方式分析《论语》中所有第一人称代词“吾”和“我”的用例,通过数据统计的方式来总结二者的语法功能差异,并由此进行语用上的分析。最后,运用焦点理论进一步探究造成两者用法区别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鲁迅先生一生共写了33篇小说,其中《呐喊》和《彷徨》收录了25篇。在这25篇小说中。有“我”的12篇。这些“我”构成了一个别样的世界。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认真解读这些“我”.对于我们进一步理解小说的主旨、明确鲁迅小说的特点、把握深层的意蕴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综观这些“我”.其作用大致如下:  相似文献   

5.
朱熹花费了近四十年的时间学习与诠释《论语》,后与他诠释的《大学》《中庸》《孟子》汇为一编,以《四书章句集注》为名刊行。四种书中,朱熹对《论语》倾注了极大的心力,共撰成有关《论语》著作四种,今传世者三种,以《论语集注》影响最大。朱熹在《论语集注》中,采取了明显的“六经注我”的诠释方法。本文通过对《论语集注》的举例分析,说明朱熹“六经注我”的特点,并指出这种诠释方法对当下教育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阳光搜索》2005,(3):12-13
四年前,我是武汉一个专门替父亲开夜车的“的哥”。  相似文献   

7.
刘树国 《山东教育》2005,(25):61-61
我原来在本村小学任教。虽说小村有点偏僻,但倒也图个清静。更令我得意的是上班去下班来无需任何交通工具,因为从我家到学校徒步而行最多只用4分钟,走得早几分晚几分的,十几年来还未曾误过大事哩!  相似文献   

8.
我与“不”     
我生活在不毛之地,别人觉得不可思议,我是不可理喻,不识抬举,不近人情,不分青红皂白,不可救药,不堪一击……但在学习上我不甘落后。我不远千里来到九小,上课不假思索地回答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我对“我”说—— 我喜欢白昼,明媚的阳光和漫舞的白云让我的心情洒脱闲适,微风吹拂起我追梦的勇气,毫无顾忌地填充着青春的傲慢与张扬。  相似文献   

10.
"礼"是《论语》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之一,在书中多次出现。自先秦以后,历代学者都对《论语》中"礼"之内涵做出过自己的解读和评价。"礼"的实质是爱人之心的自然流露,对"礼"的实践贯穿于一个人成长各个阶段。在"礼"与"仁"的关系方面,二者是内在与外在的有机统一,"克己复礼为仁","仁"不仅以"礼"为评判维度,同时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更有超越"礼"的部分,即是对全体人的大爱和对人的生命的尊重。  相似文献   

11.
我的爸爸个子不高不矮,他的眼睛老是布满了血丝,还有一双粗糙的大手。每当我淘气时,爸爸就会伸出那双大手抚摸着我的头说:"小丫头,听话。"爸爸好像老是睡不够。记得有一次,我正在做作业,可一旁的爸  相似文献   

12.
小四说:"青春是一道明媚的忧伤."我的青春却被我挥霍得所剩无几.其实,我也有我的"撒哈拉",可是,却再也找不到前进的道路,因为有些路是这个社会所容不下的,所以我只有逃得远远的.可宿命却说,你在劫难逃.  相似文献   

13.
徐松 《语文知识》2006,(2):24-24
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中有一句“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句中有“我”又有“吾”,细心的读者不禁要问: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相似文献   

14.
孙月美 《下一代》2013,(11):33-33
古老的风铃,撞击泛黄的古朴平淡,悠悠地回旋在耳畔。不灭的箜篌声,伴着远处诵读《论语》的声音。孔子,您的形象渐渐清晰起来……一袭白衣,温文尔雅,朦胧中,孔子,您好像正缓缓向世人走来,走进这个似曾相识的世界,走进这个继续发扬《论语》精神的国家。于我来说,"慎独"二字便是您最好的诠释。子曰:  相似文献   

15.
李博泓 《考试周刊》2011,(38):27-28
数词"三"在古汉语语法中较为特殊,有虚指和实指两种功能。本文以国学经典《论语》为研究对象,探究数词"三"在文句中实指的指向规律。经过对全文本进行分析,数词"三"出现56次,25个有具体指向内容,其余作虚指用,表示"多数"。掌握数词"三"实指功能的规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论语》文意,帮助教师教学。  相似文献   

16.
一提起作文.很多同学“谈文色变”,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每写作文,总翻来覆去几个人、几件事。常受原来思维定式的影响,作文水平也难以提高.让“我”回到作文中去是写好文章的根本。  相似文献   

17.
小狼 《中学生电脑》2010,(11):24-24
学校发了个学生调查表,在“政治面貌”这一栏中,我迟迟不敢下笔。甚至比答卷还小心……  相似文献   

18.
人生的旅途上处处布满了荆棘,鼓起你的勇气,大步向前走!请相信,路是人踏出来的,谁一生下来就会走路,就会写字?知识要靠积累,勇气要靠磨炼,别再红着脸,腼腆地说“我不行”。  相似文献   

19.
高诗令 《文教资料》2010,(10):45-47
《论语》中孔子的话语中用来表示第二人称的代词有“女”、“尔”两个字。但“女ru”只表作第二人称单数代词,而“尔”既可作单数,又可以作第二人称复数代词。从孔子话语中表示第二人称单数代词的不同用字.我们可以看出《论语》并非一人理事编撰而成。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论语》为主要研究文本,通过“孝的地位意义”、“行孝之法”和“孝的教化作用”三个方面探讨孔子的“孝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