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公民生活是一种公共生活,学校培养公民必须让学生过一种公共生活。学校公共生活是以促进学生公共性发展为目的,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公共交往而形成的一种教育生活。公共生活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有意识的建构。从实践的角度看,学校公共生活的建构,需要以公约为规范,以公共话语为手段,通过公共交往和公共参与而实现。  相似文献   

2.
现代学校由于公共生活的匮乏以及竞争主义的泛滥,导致学校生活内部的公民交往关系走向了孤独和分裂,造就了"孤独的"公民,而非"合作的"公民。为了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公共品质,有必要重建学校的公共生活空间,引导学生参与学校以及社会的公共生活实践,更深刻地理解和体验公民合作、团结、关怀等公共价值的意义,从而促进公共精神和公民品德的培育。而要实现学校公共生活的有效建构,则必须培育课堂生活中的合作学习机制、发展学校空间的民主秩序、推进学校生活与社区生活的有效联结,从而形成一种公共性的生活氛围和价值导向,最终促进学生的公民品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儿童过什么样的生活,就会有什么样的品格.如果我们希望儿童养成诸如正义、宽容、尊重、关爱、参与、协商这样一些公共德性,就应当营造具有公共精神的学校公共生活.学校公共生活是平等主体间的交往活动,是广泛参与的联合生活,是理性协商的民主生活,是培养学生公共价值观的教育生活.  相似文献   

4.
学校公民教育不仅要讲授和传递公民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公共生活的空间,通过公共生活的交互性平台来培养学生的公民品质和公共精神。当代社会在生活方式上已经逐渐从传统的"私己生活"向现代的"公共生活"转型,这为学校公民教育提供了生活实践的基础。学校公民教育应当依托于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型,为学生建构出公共生活的实践平台。在具体的教育策略上,学校公民教育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公共生活策略,主要包括学校领域内的民主管理策略、社团自治策略,以及学校领域之外的"小社区"生活策略和"大社会"生活策略等,来培育和锻炼学生的公民品质和公民行动能力,提升学校公民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5.
儿童过什么样的生活,就会有什么样的品格。如果我们希望儿童养成诸如正义、宽容、尊重、关爱、参与、协商这样一些公共德性,就应当营造具有公共精神的学校公共生活。学校公共生活是平等主体间的交往活动,是广泛参与的联合生活,是理性协商的民主生活,是培养学生公共价值观的教育生活。  相似文献   

6.
公民是一种关系性的存在,正是个体与共同体、个体与他人的相互性关系形塑了一种完整意义上的公民身份。公民教育是在生活中"做公民"的教育,学校公共生活是培育公民的"苗床"。公民教育的实施需要对现实的学校生活进行改造,通过班级交往生活的建立、协商对话的形成、学校管理方式的改变以及体现公共性制度的建立等来建构一种健全形态的学校公共生活。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社会稳定过敏症”带来的六大弊端。提出了将以往的社会控制转变为公共治理,赋权于民的措施和方法,强调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是关键。  相似文献   

8.
教育成人目标的达成有赖于公共生活这一基本场域。公民的生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生活,惟有个体理性的参与才能促成公共生活的秩序与和谐,个体的公民品格也可在公共生活实践中得以形塑。公共生活的展开意味着公共善、正义、友爱等基本价值在公共空间中的显现,个体向着公共空间开放、追寻公共价值的过程,反过来也是公共生活与公共价值拥抱个体、共同体的逐渐形成的过程。个体进入公共生活的过程,也就是个体在展现自我、充实自我的同时进入公共生活价值熏染之中。进入公共生活,向公共空间开放,接受公共价值的熏染,在造就公共生活共同体的过程中,让个体成为活在公共生活中的真实个人。  相似文献   

9.
重建学校公共生活——中小学公民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雄  朱正标 《中国德育》2007,2(8):33-39,64
学校公共生活的缺失是当今学校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公共生活教育不仅是社会转型期的现实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教育基础。中小学公民教育的道德根基要从传统与现代社会的价值体系中寻找。其核心是重建学校公共生活,前提是加强学校的制度建设,主要途径是学校公共生活正常化和学科课程教学,主要特征是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参与,尊重差异,突出实践方法的指导,培育公共生活的道德、技能与智慧。  相似文献   

10.
公共生活是人们在公共领域中,通过参与公共事务而形成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共同生活。公民是公共生活的主体,公民在公共生活中得以成长。学校要实现公民培养的目的,不只依靠公民教育课程的知识传授,更需要依靠公民生活的滋养。只有过一种公共生活,才能够真正地成为公民。以公共生活的特性衡量和审视学校生活,学校不仅具有成为公共生活的可能性,而且因学校公共性的阙如,更具有成为公共生活的必要性。学校公共生活不是社会公共生活的简单照搬,它是一种特殊的公共生活,其特殊性表现在:学校公共生活是一种"准公共生活",是一种以培育学生公共性为目标的"教育公共生活",是师生自觉建构的"好的公共生活"。  相似文献   

11.
旰飞 《学科教育》2013,(6):52-57
“治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理念和实践方式,在当前获得了人们愈来愈多的重视。“治理”理念倡导教师和学生对学校治理权利的共享,引导教师与学生通过协商、对话、合作以及公民伙伴关系等方式积极参与学校公共事务的管理,从而扩大和提升学校的公共利益,培育学生的更为健全的公民品质。因此,学校“治理”与公民教育之间所形成的是一种有机联结的关系,学校组织的治理型建构可以为公民教育提供坚实的生活基础和制度保障,而公民教育则可以通过唤醒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治理意识,提升他们的治理意愿和治理能力,从而推动学校治理的发展。基于“治理”理念而建构起来的公民教育,不再是灌输式、概念式的公民教育,而是一种主体性、实践性的公民教育,它可以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公民权利与责任意识,使学生成长为治理型的公民。  相似文献   

12.
从生活视角看现代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教育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教育过程内含于生活进程中,并与人的生活相始终,现代学校教育在现代工业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烈推动下,以科学知识的灌输为中心,崇尚教育为生活做准备,造成学校教育目的,内容和过程疏离了人的真实生活,终身教育的旨趣在于打破教育与生活相疏离的状况,它把教育的对象,内容,手段和过程与人的生活整合起来,生活既是教育的起点,又是教育的归宿,人在生活中得到教育,并伴随一生,生活在终身教育中得到改善,并不断走向更加美好。  相似文献   

13.
为了满足多元化的公共教育需求,解决公共教育产品短缺和公共教育服务不到位等问题,有必要从治理的视角重新思考政府在公共教育产品与服务中的角色和作用,运用治理的理念和精神变革公共教育服务体制,实现公共教育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公共教育治理权力的多中心化和公共教育服务结构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4.
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发生重大调整,教育公共治理视阈下的高职教育评估问题探索对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提升和人才培养方案合理性等方面产生直接影响,研究从教育公共治理视角出发对高职教育评估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5.
美国公立中学问题的公共经济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立中学是19世纪后期以来美国实施普通中等教育的主要机构。本文综合运用公共经济学与教育史的研究 方法与思路,对美国公立中学的创立与发展趋势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6.
采用生命意义和生命态度问卷,对灾区四川绵阳市黄土中学初中部270名初中学生和非灾区福建三明市将乐第四中学288名初中生进行调查,意在探讨公共灾害对初中生生命意识造成的影响.结果发现,公共灾害在不同水平上普遍影响灾区中学生对生命意义的体认,影响着个体的生命态度、“死亡接纳”和“求意义意志”.而症状与生命意义、对生命的热忱...  相似文献   

17.
全纳教育是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一种国际教育思潮,公平、公正是全纳教育的核心内涵,在教育治理主体多元化的今天,面对流动儿童上学形势日益严峻的问题,各治理力量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必须要从思想上重视起来,本着以公平、公正为核心的全纳教育理念逐步消除城乡二元格局、提高社会平等意识以及加大对落后地区的教育支持,保证流动儿童的基本教育权利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8.
随着微博、微信、抖音等自媒体平台的逐步普及,互联网已成为国家教育考试舆情传播的主要途径,成为影响教育考试公平、安全和平稳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提升自媒体时代国家教育考试网络舆情治理能力,通过分析自媒体时代舆情传播特点和演变规律,提出国家教育考试网络舆情治理模型。在构建教育考试网络舆情监测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由协同治理、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应对处置、宣传教育和安全管控6个部分组成的网络舆情治理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