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荷马史诗》中,《伊利亚特》讲的是出征、出发,而《奥德赛》讲的则是回归,似乎预示着出发与回归,乃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伊利亚特》蕴涵的是人类生活的‘出征’模式,即那种为美而战斗而牺牲而捍卫尊严的永恒精神;而《奥德赛》则意味着‘回归’模式,即那种出征之后返回自身、返回家乡、返回情感本体的永恒眷念。"[1]人类的出发点无疑是自然,文明发  相似文献   

2.
世界文豪     
荷马 (约公元前9—8世纪)古希腊盲人诗人,著名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编订者,其史诗作品是希腊人由野蛮时代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遗产。荷马史诗是《伊利亚特》与《奥德赛》的合称,被称为欧洲文学的老祖宗,是西方古代文艺技巧高度发展的结晶。  相似文献   

3.
荷马史诗是古代希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它包括《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作品。《伊利亚特》讲述希腊人远征小亚细亚的特洛伊城的故事。《奥德赛》讲述战争结束后,战争英雄奥德修斯回国途中在海上所经历的故事。《伊利亚特》是描写战争的史诗,悲壮雄奇;《奥德赛》是描写航海的史诗,波澜壮阔。荷马史诗剪裁巧妙,情节离奇,语言生动。描写细腻,既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不朽巨著,同时又具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4.
杨永钊 《现代语文》2006,(12):50-51
文学鉴赏的实践告诉我们,在古今中外汗牛充栋的文学作品中,能给一代代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那些塑造出了真实细腻、个性解明、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的作品,有着深刻现实意义的作品。爱情,作为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自然与亲情、友情一道成为小说家塑造人物形象、描写人类生活、表现人类复杂感情世界、探索人生意义的一个重要领域。从《伊利亚特》到《罗密欧与朱丽叶》,从《红与黑》到《安娜.卡列尼娜》,从《孔雀东南飞》到《红楼梦》,从《伤逝》到《青春之歌》,汇成了一条爱的长河。爱情,永远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路遥,这个从黄土地上成长…  相似文献   

5.
《希腊文集》是一本用诗歌写成的问题集,主要是六韵脚诗.荷马著名的长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就是用这种诗体写成的.  相似文献   

6.
田甜  王苹 《现代语文》2009,(6):139-140
“荷马史诗”是古希腊在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这一历史时期唯一的文字史料,由《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两部作品组成。《奥德赛》叙述伊塔卡岛国王奥德修斯在攻陷特洛亚后,归国途中十年漂泊的故事,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有勇有谋、坚韧不拔、有情有义而又拙稚可爱、充满童趣的男人形象。品读《奥德赛》,就犹如品味古希腊民族的童年时代,让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7.
严静  肖锦龙 《甘肃教育》2005,(10):28-29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西方最早的文学作品。作为西方文学的源头之作,无论情节、人物、创作风格,亦或是语言、主题、结构,荷马史诗都对历代文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代文论家H·J·罗斯这样评价荷马史诗:“在一切方面为古希腊乃至欧洲文学的发展设定了一个适宜的方向。”西方文学批评界对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以下简称《伊》的评论源远流长。自公元前6世纪下半叶至今,《伊》备受关注,不同的批评观点异彩纷呈;更有专家著书立说阐述自己的分析成果。但是,这些批评集多把笔墨集中在有关《伊》的评论的横向陈列,即一种简单的…  相似文献   

8.
作家与作品介绍:源于古希腊的西方文明被称为“蓝色文明”。蓝色是海洋的颜色,欧洲的民族,其文化文明的演进与发达,和海洋结下了一种特殊的亲缘关系。古希腊两部最伟大的史诗《伊利亚特》、《奥德修纪》,后者即是人类第一部海洋文学。《奥德修纪》讲述了特洛伊战争中的著名英雄奥德赛  相似文献   

9.
楚人遗弓     
荆人有遗弓者,而不肯索,曰:“荆人遗之,荆人得之,又何索焉。”孔子闻之曰:“去其‘荆’而可矣”老聃闻之曰:“去其‘人’而可矣。”———《吕氏春秋》译文:有一个楚国人在路上把所带的弓遗失了,却不去找,他说:“楚国人丢了弓,楚国人捡到了,那又何必去找呢。”孔子听到这事后说:“把‘楚’字去掉就可以了。”老子则说:“去掉‘人’字就更好了。”楚国人不计较自己丢了弓,想到的是楚人得了弓;孔子则更放大将国界去除,人遗之,人得之;而老子则是回归了自然,弓由自然产生,弓回到自然,这广阔的胸襟就是与天地交融在一起的,而无人为的分野,这样的…  相似文献   

10.
深沉的悲剧感,刻意渲染神秘气氛,这是《原野》与《琼斯皇》的相似之处,但是,奥尼尔是西方现代派戏剧作家,不关心社会政治问题,尽力使自己的人物摆脱时代,成为抽象的人类的象征;而曹禺则是自觉地反映阶级斗争的主题,这又是两者的相异之处,基此,本文认为《原野》是独立的、成功的创造,它的魅力是永恒的。  相似文献   

11.
德国作家本哈德·施林克在其小说《朗读者》中,借用《奥德赛》隐喻意义为小说叙述展开做了极精细的安排,史诗吟诵形式与诗歌中“回归是为了重新出发”的主题巧妙结合,映射“生死朗读”情节和对历史的审视主题,为施林克对二战后出生的作家阐释那场大劫难争取到了独特的叙事角度。  相似文献   

12.
尽管在从特洛伊返回伊萨卡岛的十年旅途中,奥德修斯与自然环境、自然事物和自然存在有着强烈的交融,但是,荷马史诗的评论者们却忽视了他在《奥德赛》中对自然再现的意义。文章赞同威廉·克罗农的观点:"人类活动出现在由各种关系、过程和系统构成的网络中。这个网络既是生态的,也是文化的。"本文认为,荷马在《奥德赛》中构建了一个物理环境,这个环境基于他对地中海的天气、独特的日相以及自然万物所具有的精确认识之上。在这种自然环境中,他的行为特征受到了考验、受到了挑战,不仅在生理上成长着,而且在心理上、道德上也成长着。文章采用了有机形态模式、管理者模式和人类中心模式,证明《奥德赛》承认人类生活的多种可能性,即遵照有机形态模式和管理模式的值得尊敬的原则而生活;但是,在他返乡途中,奥德修斯主要按照统治和剥夺的原则行动,而这正是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这点在奥德修斯对库克洛普斯、波吕斐摩斯、基尔克岛上动物的攻击以及与太阳神的战斗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在返乡之前,奥德修斯回归到他的动物天性,失去了他的文化属性;他再一次准备好去欣赏他的故乡,认可他与故乡诸多居民的关系,包括各种动物和与这些动物生活在一起的人们,尽管它们表面上是低级阶层。通过忠诚的养猪人欧迈奥斯及其父拉埃尔特斯,奥德修斯认识到管理者角色的重要意义,以及从事农业活动带来的人与自然之间的互惠互利。《奥德赛》作为一种文体在当代的流行表明,越来越多的叙事反映了从自我中心向生态中心视角转变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奥德赛》是“荷马史诗”的重要组成部分,描述了古希腊青铜时期晚期的社会政治现象,同时也详尽地介绍了当时的草原畜牧生产、种植业经营、畜产品加工和利用、社会生活等众多文化现象。为了现代草原文化建设,从古为今用的原则出发,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启示,如:虽然《奥德赛》是歌颂战争的英雄史诗,但渴望和平的愿望是人类的永恒主题;古希腊神话在当时人类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会经济的繁荣要以生态和谐为基础;创造“荷马史诗”一样的文化精品,加快草原文化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4.
《野性的呼唤》是美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杰克·伦敦的代表作品。小说描写了一只名叫巴克的狼犬在被人类的文明社会驯化后,最终再次回归本性返回原始荒蛮世界的故事。《野性的呼唤》体现了四种哲学思想,即: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马克思主义学说、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以及尼采的“超人”哲学,反映出作者本人独特的人生经历对其世界观的形成及其创作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对于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的解读,见于《中国哲学年鉴》(2001)有唐文明《威权的没落与本真化的伦理》文章,提出新的观点,认为:父权“曾经具有绝对权威、甚至有些冷酷的旧时代的‘父亲形象’倒塌了,但这一形象的倒塌并没有带走人伦亲情,而是通过获得解放的‘儿子’的真情挽留而使‘父子之伦’成为一种本真化了的伦理。”这是散文的动人之处。本文认为:《背影》同父权的观念没有什么必然联系。文章中最能够催人泪下的是父亲对儿子温厚而含蓄的爱,和儿子对父亲的自然而又真挚的体谅。解读文学作品不能用劲过头。  相似文献   

16.
“荷马史诗”是古希腊在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这一历史时期唯一的文字史料。由《伊利亚特》(又译作《伊利昂纪》)和《奥德赛》(又译作《奥德修纪》)两部作品组成。《伊里亚特》虽为史诗,却在人物形象塑造、结构剪裁以及比喻等方面为后世战争题材的小说提供了艺术上的借鉴,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作为现代诗人,罗门是和社会同步的。自从一九四九年他以第一首诗《加力布露斯》被纪弦用红字刊登于《现代诗》季刊步上诗坛以来,他就一直透过社会、自然和时代,“追踪着人的生命”。而他的《语路》,也一直与他的“心路”并行——用他的话说:“我的语言是我的生命通过‘现代’的时空位置,对人存在于‘都市’与‘大自然’两大生存空间所遭遇到的‘生死’、‘战争’、‘性’与‘永恒’等重大生命主题予以沉思默想,所发出一己的独特的声音;同时也更企求这声音,必须与人类原本的生命相呼应。”从他一九八四年七月出版的《罗门诗选》,以及此后他所发表的诗作来看,城市诗似乎占了很大的分量。  相似文献   

18.
英国著名小说家哈德森的代表作《绿厦》中包含丰富而深刻的自然观。在小说中,哈德森通过展现阿贝尔和里玛的爱情悲剧,生动地表现了人类对自然的永恒依恋,深刻地揭示了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及其与自然之间的永恒矛盾和冲突,无情地批评了人类在发展经济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行为,呼吁人类尊重、热爱和保护自然。在哈德森看来,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融应该成为人类的道德理想或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9.
《汉书·贾邹枚路传》 :“至秦则不然。贵为天子 ,富有天下。赋敛重税 ,百姓任罢 ,赭衣半道 ,群盗满山 ,使天下之人戴目而视 ,倾耳而听。”师古曰 :“戴目者 ,言常远视 ,有异志也 ,倾耳而听 ,言乐祸乱也。”吴恂《汉书注商》 :“戴目而视 ,言举目仰视 ,《说文·目部》谓之 ,《史记·孔子世家》所云眼如望羊者是也。此乃怒目而视之义 ,非有异志之谓也。倾耳而听 ,言时有戒心 ,不安寝处 ,非寻常谛听之谓也。”杨树达《汉书窥管》 :“‘戴’‘载’通用 ,‘载’‘则’亦通用 ,‘戴目’即‘侧目’也。”按 :此句是刻绘秦时的社会状况。“赋敛重…  相似文献   

20.
陈亢①问于伯鱼②:“子有异闻③乎?”对日:“未也。尝独立,鲤趋④而过庭。日:‘学《诗》⑤乎?’、‘对日:‘未也。’‘不学《诗》,无以言⑥。’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日:”学《礼》乎?‘对日:“未也。’‘不学《礼》,无以立⑦。’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⑧其予也。”——《论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