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利用导读课。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1.故事引趣。如引导学生读《三国演义》,教师先把这本读物中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讲出来.然后告诉学生要想知道其中的细节,那就请你自己来细细品味。再如,引导学生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提出问题:“保尔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老师看谁读书仔细.对保尔这个人物理解得透彻.将给他加两颗星。”  相似文献   

2.
阅读经典,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收获:教授经典,每教一次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小石潭记》,是教学名篇之一,往日我教学此文,引导学生品味短文精妙而神奇的写景是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学习、借鉴短文传神的写景方法是教学的难点。而此次教学,学生大胆的鉴赏角度和独特的个性表达,更新了我头脑中关于《小石潭记》的定向思维。  相似文献   

3.
在上本文之前,我在班上做了个调查,只有约五分之一的学生浏览过《红楼梦》,有些学生甚至连基本的人物关系都弄不清楚。当问及为什么不愿读《红楼梦》时,有的说太长了,有的说读不懂,还有的说内容只是喝酒作诗,没多大意思……如果就这样开讲课文效果肯定不好,于是我改变了原教学设想,决定分三个步骤“迷住”学生,让他们通过鉴赏课文,窥斑见豹,从而对《红楼梦》产生兴趣。  相似文献   

4.
“太虚幻境”是《红楼梦》里很有代表性的一段描写,也是全书的大纲领,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信息。它反映了贾府生活的堕落和宝玉性格的发展,是小说中人物、环境、情节描写的缩影,集中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5.
<正>如何引领中学生去接触并鉴赏《红楼梦》这样一部巨著,是每一个语文老师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发现中学语文老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这篇课文时,习惯性从小说的"三要素",也就是情节、人物、环境来一一解读这篇课文,课堂教学程序也是从这几个方向去一一关联对应——先梳理情节,后剖析环境,最后分析人物。情节、人物、环境三要素,确实是欣赏小说的三个着力点,但并不是每  相似文献   

6.
《林黛玉进贾府》是高中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以林黛玉初进贾府为中心事件,让生活在富丽贾府中的主要人物逐一登场,人物形象刻画是这一回中最为出彩的部分,也是进行教学的重点内容。王熙凤、林黛玉、贾宝玉是众多人物中作者集中刻画的三位,刻画的方法也有差异。其中王熙凤、  相似文献   

7.
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进贾府”中,一共写了人物的六次“哭”,其中贾母两次,林黛玉一次,王熙凤一次,贾宝玉一次,“地下侍立之人”一次。不同人不同的“哭”,颇耐人寻味,细细研读咀嚼之余,确实感到了作为文学大师曹雪芹塑造人物时细节描写的独具匠心。  相似文献   

8.
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二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红楼梦》的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为全书情节展开作了必要的交代。欣赏《林黛玉进贾府》,不能不熟知贾府的众多人物及其错综复杂的关系。而从贾府上上下下的人物姓名中,我们可以窥见曹雪芹命名艺术的高超卓绝。正所谓以小见大,因微知著,《红楼梦》的思想主题得到深刻揭示。  相似文献   

9.
学生课前已经预习《红楼梦》63-66回。师:尤三姐是《红楼梦》人物画廊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她最初出现在13回贾府办秦可卿丧事的时候,但作者只顺便提了一句“,尤氏的几个眷属尤氏姐妹也都来了”。直到63回尤三姐才正式出场,可是她一出场就是连续的4回,直到66回为止。读了这几  相似文献   

10.
如何引导学生对《红楼梦》进行整本书阅读,从何处下手进行整本书阅读,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何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这些问题是语文教师着手《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前必须思考的问题。可从《红楼梦》第三回入手,把视线聚焦于林黛玉初入贾府时看到的布局、院落和楼阁器物等描写上,引导学生细致解读《红楼梦》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和意义,从环境中感受人物的特点及贾府暗藏的波谲云诡,从而为学生进行《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1.
【教学目的】1.了解《红楼梦》的主要内容及其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地位。2.赏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鉴赏古代小说的能力。3.学习《红楼梦》描写人物的主要方法。【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调查学生对《红楼梦》的了解情况,介绍相关知识,搭建阅读赏析的平台;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解决两个问题:1.林黛玉进贾府的路线图;2.贾府的人物关系图。重点研读王熙凤、贾宝玉人物性格的塑造,学习个性化的人物描写方法。一、赏析人物形象《林黛玉进贾府》是通过黛玉的眼睛来展示贾府中各色人物的,那么,在黛玉眼中,贾府中最抢眼的人是谁?(说明:以此为引语,…  相似文献   

12.
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的《林黛玉进贾府》,作者借助多个视角展现了贾府的概貌及相关人物。解读《林黛玉进贾府》中第三人称之下多种叙述视角的灵活运用,明确曹雪芹多角度叙述场景、刻画人物、构思情节的方式,探究作者如此布局的巧妙之处,从而管中窥豹,明确叙事视角的转换对小说的重要作用,感受《红楼梦》高超的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13.
李琳琳 《语文天地》2014,(10):22-23
小说节选课文是学生接触经典、品读经典的重要途径。课文由于选自章回体小说,其故事情节既可独立成章,又与整部小说具有密切联系。要使学生深刻了解文本内容,则需适当引人原著中的关联情节,便于学生从整部小说来了解课文,由此激发阅读原著的兴趣。《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名著《红楼梦》第三回,原著中第三回借由林黛玉的耳闻目睹描写了贾府概况,教师可以“林黛玉”的视角作为文本解读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4.
借鉴孙绍振老师的“还原法”深入解读《卖炭翁》:对比故事原型,探究典型情节;发现矛盾点,咀嚼情感的不寻常处;想象空白处,推测人物命运。逐步引导学生探寻艺术的感人力量。  相似文献   

15.
韩丽  马亚鸿 《考试周刊》2010,(16):27-27
《红楼梦》第三回主要描写了林黛玉初进贾府时的情景,通过精彩的人物刻画,及对建筑、服饰、礼仪等方面的细致描写拉开了整个故事的序幕。主要人物在这一回里登场,令人印象深刻,回味无穷。本回虽然篇幅不长,但所涉及的文化内容包罗万象,是整部作品中极为重要的回目,它所包含的一些经典诗句、人物对白等皆是考验译者功力的试金石。本文从翻译策略、词汇筛选、修辞效果等方面对《红楼梦》第三回目的两个英译本节选进行了评析和鉴赏。  相似文献   

16.
《望庐山瀑布》是人教版第四册的一篇课文。教学本课,可引导学生通过“四读”(感知读、体验读、激情读、拓展读),探究诗意,品味诗情,鉴赏诗文,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相似文献   

17.
焦平 《语文知识》2014,(10):69-71
在指导学生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我采用了“以写促读”的方式来完成。这个“写作”过程,其实也是将归纳、领悟的《红楼梦》“阅读成果”转化为学生理解与表达的过程,最后用语言文字呈现出来。这样不仅强化了对《红楼梦》语言与思维的训练,也深化了对《红楼梦》内容的理解。我长期坚持用“以读促写”的方式引领《红楼梦》阅读,实现了有序、自主地建构《红楼梦》人物体系与情节体系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有何缘起?我们可从“石头”入手,开启四问:这是一块怎样的石头?这块“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前身吗?这块石头何“奇”之有?这块石头对全书的“情节”有何作用?以此四问,引导学生寻“石”探秘,开启《红楼梦》整本书沉浸式阅读之旅。  相似文献   

19.
杨娜娜 《语文天地》2011,(10):50-51
《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是苏教版高中语文的必修篇目,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该文作为全书的序幕部分,按照适当、适时的顺序一一展示了贾府中的重要人物,包括身份、外貌、性格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文中曹雪芹对人物的描写堪称经典,不仅描写精准到位、生动形象,而且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令人赞美和惊叹,堪称“人物出场亮相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20.
一部《红楼梦》给世人留下了永远说不完的话题,人教版第四册小说单元的《林黛玉进贾府》掀起了本学期高中生读《红楼梦》、评《红楼梦》的热潮。在经过“试评《红楼梦》的主要人物”的课题研究和阅读准备阶段后,我准备以时下最流行的研究课题展示的形式来组织这堂课,希望能通过学生的各抒己见,来培养他们多角度地鉴赏本课主要人物形象的能力。我精心挑选了不同观点不同结论的学生小课题研究论文,指定这几位学生课堂上朗读自己的论文,希望让学生感受:多角度鉴赏人物的丰富性,有助于增加我们的阅读美感。让人失望的是,试教时,发言的学生侃侃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