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税收优惠是各国政府采取的激励企业R&D投入的主要政策工具。本文建立回归模型,通过对103家样本企业的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实证评价了我国现行R&D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R&D投入的激励效应。结果表明,现行R&D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R&D投入具有正的影响,但激励作用不明显,政府每减免企业R&D投入的1元钱税收,只能刺激企业增加R&D投入0.104元。究其原因,在于现行R&D税收优惠政策存在优惠范围较窄、与现行税制不协调等问题。因此,还须采取措施进一步完善现行R&D税收优惠政策,增强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中外激励企业R&D投入的税收优惠政策比较及思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刺激企业R&D的投入,各国政府制定了各种税收优惠政策。对发达国家激励企业R&D投入的最新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了比较分析,针对我国现行R&D税收优惠政策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对我国现行R&D税收政策加以改进和完善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利用2007—2015年的地方政府税收收入预决算数据,对地方政府税收收入预算执行的偏差性进行分析,发现地方政府税收收入预算执行偏离度仍然较大,不同税种的税收收入预算执行偏离度有高有低,就税收收入预算执行的偏离度而言地方政府高于中央政府等特点。原因包括预算收入方面绩效考核不足,税收预算预测准确性不高,税收政策之间不协调等。为降低地方政府税收收入预算偏离度,本文提出了包括完善预算收入方面绩效考核,向市场购买预算收支预测服务等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空间计量视角,选取我国部分省区2011—2015年工业企业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研究了政府不同科技资助方式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各地区企业研发投入及政府直接补贴资助、直接税收优惠和间接税收优惠存在着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主要表现为内生交互效应。政府直接补贴资助、直接税收优惠和间接税收优惠对企业研发投入均有显著的激励作用,但间接税收优惠的激励效果最好,直接税收优惠激励效果次之,直接补贴资助效果相对最弱。政府对大规模企业的研发投入激励效果要优于小规模企业;国有产权比重越高越不利于激发企业研发投入;企业绩效对于企业研发投入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市场竞争会显著地促进企业提高研发投入水平。  相似文献   

5.
文章建立回归模型,通过对103家样本企业的问卷调查统计分析,评价了我国现行税收政策对企业R&D投入的激励效应。比较而言,对高新技术企业、软件企业的几项税收措施对企业R&D投入的激励作用较大,而四项技术收入免征营业税、对专家学者的奖金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的激励作用很小。  相似文献   

6.
潘孝珍 《科研管理》2019,40(10):48-57
当前关于税收优惠科技创新激励效应的实证研究结论往往不一致,主要原因是忽略其他因素对于税收优惠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本文基于股权结构视角,在使用交互项的传统研究方法基础上,进一步使用面板数据门槛效应模型研究发现,作为门槛变量的国有股比重、管理层持股比重和股权集中度的门槛值分别为11.13%、17.78%和34.60%,当企业上述指标处于不同的门槛区域时,税收优惠的科技创新激励效应将会有着较大差异。因此,我国政府在实施并完善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时,应充分考虑企业股权结构因素对于税收优惠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系统介绍了OECD成员国R&D税收激励政策的背景、目标、实施方案及构成要素。为充分发挥我国税收优惠政策在激励企业R&D投资方面的导向作用与杠杆作用,本文指出应当逐步统一企业所得税,降低企业税负,并逐步提高R&D税收激励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熊维勤 《科学学研究》2011,29(5):698-706
 从激励理论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税收和R&D成本补贴政策对企业R&D活动规模和效率的影响。理论分析表明,税收的存在会弱化企业努力投入激励并降低了R&D活动的期望收益,从而既不利于提高R&D活动的效率,也不利于扩大R&D活动规模;而在R&D成本实行同一所得税抵扣政策下,政府对企业R&D投入的直接补贴政策是激励中性的,它虽然无助于提高R&D活动效率,但可以有效提高R&D活动规模。利用我国14个高技术行业1995-2008年面板数据进行的实证检验支持了上述理论结论。进一步证明,改变现行的R&D成本同一所得税抵扣政策为差别抵扣政策可以提高社会福利。  相似文献   

9.
激励企业R&D支出的税收政策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R&D支出是企业自主创新的源泉,采用税收激励方式促进企业增加R&D支出是各国产业技术政策的重点之一。本文采用价格弹性分析方法评估了税收激励政策对北京中关村科技园高新技术企业增加R&D支出的实际效果。结果表明,税收激励政策的效应是明显的,其影响因素包括不合理的税收优惠政策设计以及税收优惠政策引起的替代效应和寻租行为。  相似文献   

10.
R&D财政补贴能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也可能替代企业自身的研发投入,如何使之发挥激励效应是实现R&D补贴有效性的关键。从实施机制而言,任何政策都是一项机制设计。台湾小型企业创新研发(SBIR)计划卓有成效,其中,有效降低项目管理信息成本和实现政府与受补贴企业之间激励相容的机制设计功不可没。为提高中国R&D补贴的有效性,宜借鉴台湾SBIR计划的成功经验,在委托专业机构从事项目管理、完善研发信息报告制度等机制设计方面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11.
In Canada, as in many other countries that have adopted R&D tax credits and allowances, there has been considerable controversy over their effectiveness in increasing company-finance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his study seems to be one of the first systematic attempts to estimate the effects of Canada's R&D tax credits and allowances. The results present a very consistent picture. The survey results, the econometric results, and some simple calculations based on rough measures of the price elasticity of demand for R&D all suggest that the special research allowance increased R&D expenditures by about 1 percent and that the investment tax credit increased them by about 2 percent. These increases seem to be appreciably less than the revenue losses to the government.  相似文献   

12.
包月红  赵芝俊 《科研管理》2019,40(12):163-171
摘要:专利保护和加计扣除政策是政府保护和激励私人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本文利用2005-2015年间77家农业上市公司公开数据,研究了专利保护和加计扣除政策对私人农业研发投入与研发投入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专利保护政策并未促进私人农业研发投入或者提高私人研发投入强度,而加计扣除政策则显著提高了私人的研发投入和研发投入强度。通过设置专利保护和加计扣除政策的交互项,发现专利保护的增强削弱了加计扣除政策的溢入效应。本文结论验证了已有的部分研究结论,建议进一步完善专利保护政策,加强加计扣除政策的实施广度和强度,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3.
计算研发投入强度的营业收入中包含不属于营业收入范畴的项目,如税金及附加、坏账损失等,致使企业的营业收入被高估,进而导致研发投入强度被低估,不能反映企业研发投入的真实水平。为探究我国企业实际的研发投入强度究竟有多高,提出实际研发投入强度以弥补现行名义研发投入强度存在的不足,通过理论分析、对比分析、数据测算与实证检验,得到主要结论如下:(1)2007—2018年我国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的平均实际研发投入强度为11.01%,显著高于同期我国信息技术行业的平均名义研发投入强度,平均高出0.33个百分点,如果以2018年数据计算则平均高出0.48个百分点;(2)实际研发投入强度与名义研发投入强度之间的差异会随着税金及附加和坏账损失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以及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的上升而上升;(3)如果以实际研发投入强度为标准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016—2018年在我国全部上市企业中,平均每年可增加1.14%(20家)的高新技术企业。  相似文献   

14.
对现行研发投入财政补助规定分析发现,财政补助在激励企业增大研发投入的同时也会增大企业财务风险,财政补助门槛会造成企业研发投入集中分布在略高于门槛比例要求的水平上.运用2010-2018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的实证显示,企业财务风险水平与研发投入比例和财政补助比例显著正相关,销售收入为5 000万元~2亿元的企业研发投入比例集中分布在4%~5%,销售收入大于2亿元的企业研发投入比例集中分布于3%~4%,研发投入比例略低于门槛要求的企业明显偏少.建议有关财政补助认定标准中引入企业财务风险水平管控指标,在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同时促进企业管控财务风险;适当降低财政补助企业研发投入门槛要求,弱化企业为博取财政补助而采取过度冒险、增大研发投入行为.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08—2019年广东制造业上市企业数据,通过门槛检验和回归等方法分析政府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在企业异质影响下的政策效果。结论表明,政府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有正向激励效应,但效应非线性呈门槛特征,补贴强度大于4.30%时效果更显著;同时,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分别存在以企业规模和股权集中度为控制变量的双门槛效应,具体表现为对资产小于6.712亿元的企业研发投入影响最显著,对股权集中度介于1.109与4.718之间的企业研发投入影响最显著,因此建议政府对企业研发补贴应结合企业特质系统决策以提高补贴效率。  相似文献   

16.
包月红  赵芝俊 《科研管理》2006,40(12):163-171
摘要:专利保护和加计扣除政策是政府保护和激励私人技术创新的重要手段。本文利用2005-2015年间77家农业上市公司公开数据,研究了专利保护和加计扣除政策对私人农业研发投入与研发投入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专利保护政策并未促进私人农业研发投入或者提高私人研发投入强度,而加计扣除政策则显著提高了私人的研发投入和研发投入强度。通过设置专利保护和加计扣除政策的交互项,发现专利保护的增强削弱了加计扣除政策的溢入效应。本文结论验证了已有的部分研究结论,建议进一步完善专利保护政策,加强加计扣除政策的实施广度和强度,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7.
邱强  卜华 《科研管理》2021,42(11):200-208
    本文采用2006—2013年期间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为研究样本,以逆米尔斯比率作为管理层私人信息的计量变量,采用Heckman方法估计管理层私人信息,股权激励实施对研发投入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管理层私人信息与企业研发投入显著相关,即企业研发投入与股权激励实施具有内生性;在控制内生性基础上股权激励实施决策与之后三年企业的研发投入相关,即实施股权激励企业的管理层倾向于在之后的三年中增加企业研发投入。但结合样本选择模型结果,高管持股比例高以及高管薪酬高的企业越倾向于实施股权激励,说明实施股权激励是内部人控制的结果。因此,研发投入增加并不能被视为代理问题的缓解,实质是代理问题的表现结果,即激励效应与企业研发投入显著正相关是企业代理问题的表现结果,并非缓解企业代理问题。  相似文献   

18.
汪建  陶凌峰 《科研管理》2020,41(1):70-78
科技创新券是政府支持企业创新的一种普惠性政策,各种中小微企业均可申请。然而,在实践过程出现了“申请热,使用冷”的现象。应用过程中出现的这种选择性特点对于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有明显影响。本文从市场调节角度分析创新券政策的选择机理。在研究方法上,调研了683家企业。选取了三类样本开展对比分析,包括使用创新券的中小微企业、未使用创新券中小微企业、大中型企业。利用回归分析了三类企业的创新表现与创新投入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相对于未使用创新券的中小微企业,使用了创新券的企业在创新机制方面与其有明显差异,同时与创新能力较强的大中型企业比较类似。这意味着创新券在市场应用过程中出现了“门槛”,不利于“普惠性”政策发挥效益。本研究为利用市场调节机制开展政府支持企业创新的政策制定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将基础设施特许权合约看作是一个报酬合约,建立基础设施融资项目的激励与监督博弈模型,并探讨了不同收益预期下投资人行为和政府行为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固定投资回报、浮动投资回报以及提成制投资回报等三种基础设施特许权合约的激励有效性以及投资人、政府的最优行为。  相似文献   

20.
新型研发机构作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科研院所科研成果产业化的孵化器、加速器。近年来各省份涌现了一大批新型研发机构,然而绝大多数还处于建设发展的摸索阶段,面临着体制机制障碍、资源整合能力弱等多方面问题,成效未达预期。本文综合文献以及专家访谈梳理出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发展的影响因素,运用解释结构模型(英文简写为ISM)分析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使之条理化和层次化,提出发展基础、机制支撑、辅助保障、直接依赖四个层次的新型研发机构运行机理。结果表明: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发展以场地、设备、人才、知识产权为直接依赖,以建设定位、区域环境、资源整合、政府资金、组织体制、成果成熟度为发展基础,以风险控制机制、项目孵化机制、成果转化机制、市场收益分配机制为机制支撑,以政策支持、产业基金、知识协同、平台建设为辅助保障。本文丰富和拓展了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发展影响因素相关的理论研究,为机构建设发展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