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华书局利用自身的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尝试开发大众读物。这是百年老社自救的方式。这次转型被一些人激赏其勇气,也被另一些人斥责为堕落2003年左右,中华书局陷入真正的经济困顿之中。这个在知识界评价极高的出版社必须考虑向市场转型。他们最终决定把一部分出版物的读者群从知识精英拉回至普罗大众。借由与阎崇年、于丹等"学术明星"们合作的"解读经典"式图书,这家专业的  相似文献   

2.
谈到中国的出版界,历经百年风雨的中华书局是无法回避的话题.百年的历史、丰富的出版经验和首屈一指的编辑队伍,使中华书局在海内外学术文化界享有盛誉.近年来,中华书局为履行出版的文化使命,发扬工匠精神,在古籍整理出版的基础上,逐步优化图书结构,出版了一大批高水平的大众图书,形成了守正出新、多元并举的出版格局.  相似文献   

3.
正2010年底,我国绝大多数中央级出版社实行转企改制,出版业整体在形式上完成了市场转轨,市场竞争更加激烈。2012年是中华书局百年诞辰,回顾民国出版历史,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形恍如昨日。1912年,中华书局创社之日起就和民国第一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展开竞争并且屡创佳绩,其书刊营销思想值得当前改制后的绝大多数出版社借鉴。而中华书局前30年一直由其创始人陆费逵执掌,可以说陆费逵的营销思想是中华书局早期营销思想的集中体现。然而因种种原因,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研究陆费逵的文章非常稀少,近年来的一些介绍性文章则多半与其教育思想和出版思想有  相似文献   

4.
1958年,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立,当时任国务院副秘书长的齐燕铭同志即担任古籍小组组长。那时的小组成员,大约将近二十人,有范文澜、翦伯赞、陈寅恪、陈垣、郑振铎、顾颉刚、冯友兰等,人数虽不多,却都是国内外著名的第一流学者。我从1958年夏天起由商务印书馆古籍编辑室调至中华书局,那时中华书局总经理兼总编辑金灿然同志也即古籍小组成员。作为古籍整理出版的专业出版社,那时的中华书局可以说是在齐燕铭同志直接指导下开展工作的,金灿然同志就中华书局的总体规划以及某些具体选题,都经常向齐燕铭同志请示,燕铭同志也时常写信给灿然…  相似文献   

5.
1912年中华书局的成立,改变了当时商务印书馆垄断教科书市场的出版格局,中华书局的崛起,固然得益于时代给予的机遇,创办的才智及努力等人为方面的因素亦不可忽视,它是近代出版史上教育变革带来出版商机的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出版界的标杆”,中国的老字号书局如何在市场中恪守自己的文化底线?作为中国现代最有影响力的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110年)、中华书局(95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75年)一  相似文献   

7.
本刊讯“传统文化图书究竟有多大的市场?图书迎合市场和坚守品位是否矛盾?面对数字化变革,传统出版社如何转型?”这是当今出版业面对的直接问题,也间接影响着百姓的阅读生活。在第二十一届书博会上,中华书局举办的“百年再出发——中华书局文化沙龙”就这些问题向各方“问道”。  相似文献   

8.
《辞海》系中华书局1936年在上海出版上册,因该书厚重,需大量资金周转,就采预约发行办法,先发售上册,待1937年印制下册时,遇抗日战争爆发,内地读者没有见到全书。读者盼望之声不绝于耳。中华书局总公司迁到战时陪都重庆后,出书只能在内地自力更生。总公司首先看中了江西盛产竹浆土纸,有丰富造纸资源,而且纸质优良,在全国首屈一指,即派业务人员专程到江西,  相似文献   

9.
"文革"结束之后,出版业百废待兴。中华书局以二次启蒙的姿态接连推出重磅学术作品。伴随着1980年代的文化热,中华书局似乎重生,但接踵而至的市场大潮瞬间就将这个典型的事业单位出版社拖至谷底  相似文献   

10.
一辙之误     
《文献》2006年四期,刊万芳珍同志《〈明史〉人名勘误二则》。其中一则,指出1974年第一版的中华书局标点本《明史》列传第二十五(卷一三七)中,人名专用线使用有误,并延及1985年中华书局第一版之《明史人名索引》。即把祖孙之"孙",误为姓氏。云:"俱当  相似文献   

11.
环绕《万历十五年》的出版,共选刊了16封信件(内附信不计),大致为黄仁宇、黄苗子及傅璇琮(代表中华书局编辑部)相互交换意见,推动书籍出版而互通信息。可分为三个时段,即(一)由1979年5月黄苗子先生推荐黄仁宇先生这部书稿,至1980年6月,中华书局编辑部与黄仁宇先生就稿件的修改进行商议;(二)1982年,《万历十五年》出版前后,就稿费的支付所作的协商;(三)1994年  相似文献   

12.
据台湾媒体报道,老字号的台湾中华书局最近将位于重庆南路的门市迁往南港。此一举动是否意味着中华书局将有新的经营方针和目标?报道说,中华在走过40多年后,一方面由于时代更迭,市场变化迅速,加上股东们意见过于分歧,书局终于面临转型的抉择。三年前由旗下拥有多本国际性中文杂志的华克文化公司  相似文献   

13.
出版大众图书,既可以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又可以丰富出版社的产品,拓展出版社的市场.大众图书出版既要重视选题策划,又要重视市场营销.2012年,人教社成立了大众图书编辑室,正式进入大众出版领域,一年来出版了《倪萍画日子》等大众图书,在业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1917年,也就是民国六年,原本蒸蒸日上的中华书局突然面临倒闭的危险,就如一个浑身充满活力的壮汉突然患病一样,似乎就要倒下了.这场危机被称作中华书局"民六恐慌".  相似文献   

15.
一九八二年元旦,是中华书局成立七十周年纪念日。七十年间,我们的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书局也经历了新旧中国两段历史途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中华书局作为一个综合性的出版企业。在传播文化科学知识,促进教育事业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它  相似文献   

16.
梁婷 《新闻世界》2013,(8):78-79
近年随着艺术市场的火热,大众媒体对该领域的关注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目前我国艺术市场进入了调整期,大众媒体也应该思索舆论引导对艺术市场的影响。笔者选择了2013年4月~6月春拍期间国内部分报纸为例,对此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中华书局从1912年元旦创办到1949年“十·一”新中国诞生,在旧中国经历了将近40个春秋,出版书籍达5700种以上,包括的门类十分广泛,对传播文化知识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作为中国近代著名出版企业的中华书局,在旧中国经历过一段曲折的道路,以至在40年代后期竟陷入了窘境。这种状况在新中国建立以后,才得以改变,到50年代后期终于走上了整理出版我国古籍和文史哲研究著作为专业的康庄大道。新中国的建立和中华书局的新生在我国出版界,中华书局的历史和经营规模,仅次于商务印书馆。这两家都是以编印教科书起家的。教科书销售量大、利润大。据说,中华书局从1912年成立后,以成本300%的暴利奠定了基础,业务发展  相似文献   

18.
据<新京报>7月1日报道,2010年6月30日,中华书局起诉汉王公司一案开庭审理.在此案件中,中华书局认为汉王公司未经许可,擅自在其制作发行的<汉王电纸书D20国学版>中收录了中华书局享有著作权的点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这一行为侵犯了中华书局对作品享有的署名权、复制权、发行权、获取报酬权等权利.  相似文献   

19.
岁末寒冬,北京的阳光依然鲜艳明媚。怀着对历史久远、以出版中国传统文化典籍而著称的中华书局的敬仰,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华书局总经理宋一夫。以下是记者对宋一夫总经理的访谈。 记者:从1958年我国成立古籍整理规划委员会,并确立中华书局为主要出版机构始,中华书局在继承我国古代文化遗产中作出了哪些突出的贡献? 宋一夫:从1958年中华书局成为我国专门整理、出版古籍的出版单位始,国务院国家古籍整理小组的办公室就一直设在中华书局。应当说中华书局为我国几千年累积下来的优秀古籍的整理出版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这首先归功于党和…  相似文献   

20.
近期,陆续读到中华书局新出不久的四册图书:《中华书局大事纪要》、《中华书局图书目录》(1992-2001)、《我与中华书局——中华书局成立九十周年纪念文集》以及《陆费逵与中华书局》。这是我国古籍出版的重镇——中华书局九十局庆之时推出的系列纪念性、献礼性图书。书目及大事纪要,可以让人简要直接地了解中华书局的贡献及历史;《我与中华书局》,则是同题征文的结集,收录了大量围绕中华书局涉及书、人、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