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梅影暗丛书》叶德辉编,杨逢彬、何守中整理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年1983年,我在长沙一家医院的住院部当医生,住院的有一位70多岁的老者,解放前当过维持治安的警察,极健谈,知道许多旧长沙的掌故。一天我问他,"您知道叶德辉吗?"他说有点印象,一时想不起来了。我说就是叶麻子。他说,哦,叶麻子,我知道!然后便如数家珍,讲了许多有关叶德辉的传说。隔壁病床一位和他年纪相仿的退休印刷工人也附和着说了几句叶麻子的故事。老警察说,他这个年纪的人,只要是老长沙,没有不知道叶麻子的。今年过年时,我试探着问了几位七十几岁而并非文化人的老长沙,却已无人晓得叶德辉或叶麻子了。但一个文人,在地方上曾经如此家喻户晓,无论如何也是个异数,实在有点类似当今的学术超女或学术超男。  相似文献   

2.
在52年以前,我有幸被介绍到在长沙新创办的国际新闻社工作,名记者范长江是这个社的社长,我从此就当了他的一个学徒。我随长江工作了两年,以后由于皖南事变后国新社在国统区的机构统统被封闭掉,我就再没有同他在一个单位工作,但是,我作为国新社这个革命组织的成员,还继续受到他的多方关照,他办新闻事业的思想和作风,还一直影响着我。长江比我大7岁,他在20—30年代,正好经历了国内许多重要事变。他当过兵;参加过“八一”南  相似文献   

3.
第六章一份艰难的刊物 1937年上海失陷后,大批文艺工作者从香港转往内地。茅盾也是如此,到香港后,转往广州,又挤上了北去的列车,来到长沙。长沙已有在街头宣传抗战的宣传队,十分热闹。茅盾在长沙除了参加长沙文艺界为他举行的一次茶话会,还应邀去作了一次公开演讲。演讲的第二天,便有人上门请教。德沚把客人引进来,茅盾才看清是个20多岁的年轻人。他穿着半新的黑色棉袍,浅黑色的脸颊上,一双富有南国特色的深陷的黑眼睛。他彬彬有礼地说: “昨天在‘银宫’听了沈先生的演讲,颇有同感,我想我们每个人都应为抗战尽一分薄力。我也爱好文学,苦于没有人指教,听说您到长沙,我就想听听您的教诲。昨天从张天翼先生那里打听到您的住址,所以就斗胆来此请您赐教。”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的一生是和报纸密不可分的。他曾说过:“一天不读报是缺点,三天不读报是错误”。他酷爱报纸,甚至可以说有点嗜报成癖。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就有读书看报的习惯。在18岁那年,他参加了反对清政府的革命军。那时,军队里每月发给士兵七块钱的饷银。别人拿了钱就上街吃喝玩去了,但毛泽东除拿出两元钱吃饭买水外,剩下的一个钱也不花,全部用来订报买书。1913年春,毛泽东考进长沙第一师范学校。这里订有多种省内外报纸,毛泽东充分利用这个条件阅读报纸,以了解国内外大事。同时他自己也订了一份报纸,把重要内容剪下,分类装订成册。后来,毛泽东回忆道:“我在长沙师范学校的几年,总共只花了160块钱——其中包括我的许多报名费;在这笔钱里大约有1/3花在报纸上,订阅费每月约一元。我还常常买报摊上的书籍和杂志。我父亲责骂我浪费,他说这是把钱挥霍在废  相似文献   

5.
<正>舅父柯蓝于2006年驾鹤西行,十年来他的音容笑貌还时时浮现在我的脑际。舅父是长辈里寿命比较长的一位,享年八十六。难得的是他一直在文坛耕耘,我有幸常与他相聚畅谈,除了亲戚关系,也是比较深知而又彼此欣赏的隔代朋友。他好几次要我放弃工商职业,随他去学做散文诗,但我眷恋自己的行业,就总是笑笑,现在回想,有点怅然。长沙东乡美少年外公唐贻承是长沙东乡五美人,继承祖辈几亩薄地,他读过私塾,  相似文献   

6.
在饭桌上,我可以凭一瓶啤酒将文杰打歪,凭一两白酒把文杰打翻在桌子底下,不会喝酒的津市人彭文杰,居然在《长沙晚报》做起了餐饮业的广告策划,成了湖南餐饮界乃至湘菜刷新文化理念的关键性人物,叫人难以相信。但一件小事,让我感受了他在长沙餐饮界的分量。2005年的11月中旬,本单位来了客人,我陪客人走进九龙土菜馆,居然和酒店经理就《长沙晚报》上“长沙人最喜欢的酒店”排名先后争执起来,我说  相似文献   

7.
2001年9月27日上午,我意外地接到傅雷先生的二公子北京特级教师傅敏先生的电话,告知他陪兄长傅聪先生已于当日到达长沙,下榻湘泉大酒店,只逗留四天,邀我前去相见吃个便饭。我知道今年是杰出文学家翻译家和文化学者傅雷夫妇在文革中罹难35周年,侨居英国的著名国际"钢琴诗人"傅聪先生是应邀回国,在长沙、北京、广州、上海等地举行纪念他父亲傅雷先生的钢琴独奏音乐会,到长沙是进行首场演出,并将在岳麓书院参加"千年论坛之音乐往事——傅聪谈艺录"活动。这些年来,我因策划编辑金梅先生所著《傅雷传》,与傅氏昆仲有过书信和电话联系,彼此神交已久,但缘悭一面,这次他俩联袂前来潇湘共襄盛举,相  相似文献   

8.
他沉静地坐在电脑前,花白头发一丝不苟。两眼平视屏幕,一双大手在有条不紊地击键。以62岁高龄,他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跟中青年编辑记者一起,学会了电脑写稿,那份较真劲儿,真叫人陡生敬意。更让人产生敬意的是,离开总编辑岗位近两年,他依然生活和工作得那么充实、饱满、滋润,在名誉社长的岗位上,继续为报社发展倾注一腔热血。他便是长沙晚报社名誉社长、高级编辑左润明。 老左干了一辈子新闻工作,在长沙晚报工作了31年,其中当了11年总编辑,从领导岗位退下后,他自称“无事忙”。 “全神贯注,精心办报”是老左的座右铭。自担任总编辑起,他就一直在编织一个梦:要办一流的报纸,在全省、乃至全国……长沙晚报由一张四开小报发展成为综合实力雄踞湖南报业前列的大型晚报。长沙晚报的壮大,凝聚了左润明同志的智慧和辛劳。  相似文献   

9.
陈天华(1875-1905),字星台,祖籍湖南新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革命家和民族英雄.陈天华自幼家境贫寒,他两岁时丧母,15岁才入私塾接受正政规启蒙教育,后来在亲朋的资助下考入新化的求实学堂,接受新学教育.1903年,陈天华获得清政府资助赴日留学,在日本组织义勇队反对沙俄.1904年,陈天华与宋教仁、黄兴等人在湖南长沙创建华兴会,还谋划和参与了该年年底的长沙起义.  相似文献   

10.
《黎明前的暗战》播出后,风云人物程潜走进了千家万户的视野。你想知道暗战前后的程潜吗?且听我一一道来。 一、指挥武昌炮战,辛亥革命一举成名 程潜,字颂云。1882年出生于湖南醴陵一个诗书之家。他16岁中秀才后,先后人长沙城南书院、岳麓书院学习,饱读四书五经。1903年以全省第一名成绩考人湖南武备学堂。  相似文献   

11.
《图书馆》1977,(2)
湖南省图书馆的前身为湖南图书馆。湖南图书馆创始于前清末年,初设于长沙城东定王台。此地为“汉皇古迹”,据《长沙定王台志》定王台考一节载:“汉景帝二年封唐姬子发为王都此”。一九一二年秋至一九一三年春毛主席在这里刻苦自学。他老人家曾对人说:“我认为在湖南图书馆自学的半年是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逝世31年了,他的子孙近况如何?本文介绍的,是他的次子一家. 岸青童年倍受磨难 毛岸青是毛泽东和杨开慧的次子,1923年11月23日生于湖南长沙湘雅医院,2007的3月23日4时2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党的"八七"会议后,毛泽东同志赴湘赣边界组织秋收起义,1930年10月24日,在长沙板仓坚持地下斗争的杨开慧被国民党军阀何键逮捕,同年11月14日英勇就义.  相似文献   

13.
我与马寅初先生正式认识是1954年在马老的家中。当时我随浙江省省长沙文汉同志赴北京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届一次会议,马老是浙江省选出的代表,会前沙文汉前往马老府上拜访他。年迈七十的马老红光满面,声音洪亮,因他与沙文汉以前就认识,见面  相似文献   

14.
程荣贵 《军事记者》2006,(10):60-60
老吴比我父亲小两岁,按理说,我该叫他叔,可部队有规定,官兵之间的称呼不是辈分关系,而是同志关系。我曾几次试着在老吴的尊姓后面加上同志二字,总感到语气有些生硬。为了避免称呼上的尴尬,每次见面我只好跟着大家一起叫老吴。老吴也不计较这些细节,朋友同事间无论年龄大小,有事无事只要叫一声老吴,他都会面带微笑乐呵呵地应着。认识老吴是在2001年夏天。当时,我们的刊物《部队管理》刚从长沙迁到北京,为提高刊物质量,减少差错,急需聘请一位文字校对编辑。经过多方打听和联系,一些同行都异口同声地推荐了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的吴汇,说老吴业务能…  相似文献   

15.
1911年春天,18岁的毛泽东将他所描绘的未来中国政治蓝图,贴在湖南长沙一所学校的墙上:孙中山成为新中国的总统,康有为担任首相,梁启超是外交部长。 这个当时看起来美好的构想,其实永远无法实现。  相似文献   

16.
1911年春,年仅18岁的毛泽东怀着"学不成名誓不还"的决心,说服父亲让自己到长沙求学,开始踏上中国革命之途。毛泽东在长沙就读的第一所学校是湘乡驻省中学。1913年春,毛泽东考入湖南公立第四师范,后第四师范合并于公立第一师范。毛泽东跟湖南第一师范有过七年的密切关系。毛泽东进入第一师范后,专心于学,探求人生和救国的根本道理。毛泽东曾回忆当时的情况说:"我在这里——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度过的生活中发生了很多事情,我的政治思想在这个时期开始形成,我也是在这  相似文献   

17.
易象,字梅丞,号梅园,又号梅僧。1881年5月14日出生于湖南长沙县花果园易家老屋的一个穷苦农民家。父亲易道生和母亲蒋氏以种田、织绢为生,却很看重读书,自幼聪敏的易象从4岁起开始了读书生活。17岁时,他进入长沙南城书院(即后来的长沙第一师范学校)攻读经书。当时,正值戊戌变法在北京爆发,常“愤国事不振,众生不平”的易象受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变法维新思想影响很深,发誓以英勇就义的湘人谭嗣同为楷模,矢志救国救民。1904年,他在妻子陈氏生下长女易漱瑜的第二年,被补廪为“进学”,开始讲学于南湘。1906年初,在东京加入同盟会的林伯渠被同盟会总部派到长沙举办振楚学堂,兼在西路公学任职。这两家学堂都是革命党人用以掩护地下活动的机关。这一时期,易象认识了比他小5岁的林伯渠。1907年,湖南籍的同盟会会员宋教仁赴东北组建同盟会辽东支部.策划武装起义,易象便与林伯渠等一同前往。辛亥革命期间,易象曾写过一首壮志凌云的诗:  相似文献   

18.
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记述一段毛泽东自述少年时代的经历:开始很想到长沙去,听说那里是个大城市,……我很想到长沙一个专门为湘乡人设立的中学,在那一年冬天,我请求一个高等小学教员介绍我到那里去,他允许了……”这个教员是谁?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档案馆里,保存着这样一封毛泽东的亲笔信:“人惕、人价二位同志:一九六二年七月十四日来信收到,惊悉有晋先师因病逝世,不胜哀悼。谨此致唁。  相似文献   

19.
近日朋友聚会,谈及当今文化体制改革的热门话题,欣闻长沙广电集团港岛演艺中心,作为中国文化娱乐航母、长沙市第一家文化企业,于今年六月份即赴长沙农村地区实行“三下乡”服务,将历时三年之久,当时激动、振奋、钦佩、仰慕……溢于言表,便迫不及待拨通了港岛徐广董事长的电话,与之相约采访。徐董事长高高的个子,脸庞方正,笑容亲切,标准的湖南汉子,热情中透着精干,稳重中蕴含睿智。于是,我与他有一场愉快的对话。记者:您是怎么结缘港岛,植下港岛情结的?徐广:我20岁从湘潭大学法律专  相似文献   

20.
王燕 《新闻天地》2011,(1):13-14
20天前,对于来自新化山区的12岁女孩罗欣欣而言,长沙只是地图上的一个大城市,可以帮爸爸治病的地方;20天后,她要回老家了,却哭着告诉大家:“长沙是我的家,我长大了会再回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