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总趋势的一个重要方面 ,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在努力促进其教育产业占据世界市场。作为知识经济时代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掌握现代知识的人———的生产者的教育产业 ,其重要地位是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的。我们应当不遗余力地发展并推动高等教育产业的国际化 ,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沿海产业转移不断深化背景下,毗邻粤港澳地区、拥有独特地域及后发资源优势的贺州,要实现生产要素充分释放和产业承接的科学对接,必须从区际产业转移的对接载体——工业园区入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客观分析其工业园区在承接粤港澳产业转移过程中的得与失,结合当前粤港澳产业转移的新特征和新趋势,充分考虑自身的特色产业和资源禀赋,将产业承接与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统筹规划,以此促进产业升级、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3.
运用钻石模型理论,对甘肃经济林产业的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产业、企业的组织结构、策略与竞争方式、机遇和政府六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针对甘肃经济林产业的优势、劣势和机遇,提出甘肃经济林产业的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树立品牌,实施产业化战略,促进产销供一体化,构建经济林产业集群,以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职业教育是培养劳动技能型创新人才的主阵地,也是跟经济发展建设贴得最紧、见效最快的教育.职业教育的产业性特点决定了在其发展过程中,需要注重职业教育与社会生产要素的良性互动,实现职业教育与社会系统的一体化.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一体化进程,不但能够发挥职业教育的产业优势,而且有利于职业教育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研究环渤海经济圈及其服务业的基础上,对环渤海经济圈各个组成部分的现代服务业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了环渤海经济圈服务业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1、实施大都市圈,分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区域经济整合;2、加快推进环渤海地区基础设施的一体化;3、进一步深化产业和地区分工,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生产与服务体系;4、依托市场机制配置生产要素,促进区域产业和市场整合;5、建立政府与行业间的新型关系;6、建立区域内统一协调的市场法规政策体系;7、统筹决策,促进环渤海一体化。  相似文献   

6.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马鞍山市作为两核一翼的核心城市之一占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研究马鞍山承接产业转移问题为马鞍山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有深刻的意义,在分析了马鞍山一年来的经济状况和发展特征,指出马鞍山的发展有着政策良好、环境友好、区位优势、矿产旅游资源丰富等优势,也有着经济总量不多、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要素机制不充分等发展瓶颈,由此提出了拓展产业发展推动经济模式转变;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建设基础设施推动城乡一体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作为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和资源大省,应把握住当前机遇,充分发挥本省的生产要素优势,更快更好地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加快河南省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进程,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当前,河南省在进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还面临产业发展软环境改善不够、配套能力较差等困难。针对这些问题,河南省应改善产业发展环境及投资环境,不断提高产业配套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8.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打破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和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进而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然而,在现实社会中有诸多因素制约着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其中,人力资本因素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面对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晋陕豫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有利于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的可持续发展。基于自身要素禀赋结构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是实现该区域持续发展关键。研究发现该地区资源和劳动力丰富,资本和技术创新不足,短期内应大力基于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等,适当承接资本密集型产业;长期促进要素禀赋升级,进而承接技术密集型产业。  相似文献   

10.
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粘性的成因可以从劳动力流动、产业转移成本、产业集群、制度环境以及区域能力结构等不同视角加以剖析。为了促进我国区域产业转移的顺利进行,必须规范产业转移政策,合理引导要素流动,增加本地市场规模,培育产业承接能力,加强软环境建设,积极开展“东西互动”。  相似文献   

11.
构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推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不但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也有利于区域内各国充分发挥海洋优势和比较优势,互利互补,促进产业转移与分工,合力提升本地区的整体竞争力。从地缘角度看,台湾有必要也理应参与该区域合作。  相似文献   

12.
大都市圈的形成与区域一体化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都市圈的形成是区域一体化的重要路径,通过产业共生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是大都市圈形成的关键,通过产业集群促进大都市圈形成的切入点是城乡一体化,大都市圈产业集群有利于新型工业化有效布局.  相似文献   

13.
临港产业集群是全球要素流动、产业转移并集聚的结果,东莞因其区域和产业特点,临港产业发展相对落后。文章在分析东莞沿海产业带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发展对策:东莞应立足长远,加快港口建设;加快镇区整合,统一规划临港产业;强化临港产业布局,促进临港产业聚集;提升临港服务业,多方位配套临港工业发展;加快建设临港专业市场,促进市场聚集。  相似文献   

14.
成人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更关系到新农村建设任务的完成与否.加强农村成人教育,有利于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和农民驾驭市场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消费水平;有利于提高农民工素质,并促进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河南省在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不适应工业化的发展、城乡差距扩大等问题。亟须从生产要素一体化、城乡产业一体化、城乡市场一体化、公共资源配置一体化等方面入手,找准城乡统筹发展的着力点,加快推进河南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16.
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使昆明具备了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可能。昆明市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实现路径是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做强做优城乡产业经济;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完善农村流通市场体系建设;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战略;强化园区、产业聚集效应,推进农民向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集中;先行先试,率先实现滇池流域城乡一体化。  相似文献   

17.
江南集中区是国家批准的第一个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性战略规划平台,是安徽省实施第一个进入国家层面战略发展规划的关键举措,为促进江南集中区的顺利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本文试图从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的意义,促成性条件和政策建议三方面探讨集中区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的建设,为江南集中区发展创造体制优势。  相似文献   

18.
外部性产生了产业集聚的主要向心力,技术外部性和货币外部性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原因,又是产业集群的重要结果,外部性、产业集群从聚集生产要素与产业方面共同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产业集群为城市化集聚生产要素与产业,通过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和推动城市化进程;而城市化给产业集群带来巨大的社会需求,为产业集群带来不断的要素与产业转移。可以说,城市化的本质是产业集聚,城市化的发展主要是产业集群的发展。只有将产业集群纳入城市发展的总体框架,在空间上围绕城市或城区而展开,才能更有效地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更多地以近域推进的方式加快城市的发育和城市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一、在辽宁老工业基地发展"技术-劳动"生产要素综合型产业的原因分析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技术日益重要的背景下,笔者认为发展生产要素综合型产业有利于产业结构的演进和就业能力的提升。生产要素综合型产业指2个或2个以上生产要素密集的部门。  相似文献   

20.
建国以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历经了五个阶段,形成了农村土地制度的现状。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的农村土地新政策,包括了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和完善征地制度、完善征地补偿机制,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完善土地交易市场、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等五个方面。这些政策有利于促进城镇化建设,有利于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