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一般说来,凡能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就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反之,就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所以。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必然也会产生一些心理需要,如果能得到满足,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能得到提高,使其心理得到健康地发展,有利于开发和培养智力和能力。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是有感知、质疑、自尊、成功的需要以及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心理需要的。  相似文献   

2.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必然会产生一些心理需要,如果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愉悦的心情,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地发展,有利于开发和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相似文献   

3.
莫源秋 《山东教育》2002,(15):48-49
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是人的行为产生的动力源泉,需要是情绪情感产生的基础。当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如高兴、愉快、振奋等;当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如痛苦、失望等,如果人的合理需要长期得不到满足时,就会产生受挫感、忧郁感和压抑感,进而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的甚至还会出现一些心理行为问题。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幼儿的心理需要,并要努力满足他们合理的心理需要。一、热爱幼儿,关注幼儿,满足幼儿被关注和被爱的心理需要在我们的一项相…  相似文献   

4.
冒亚云 《成才之路》2013,(23):33-33
我一直认为"尊重"是每一个人的基本需要。如果自尊一旦受到打击,可能会使人从此自卑、软弱、无能,偏激,失去信心,自暴自弃,成为社会的负累,甚至敌视社会,成为社会不稳定因子。但自尊得到满足,那就不一样了,它会产生丰富的创造力,  相似文献   

5.
一、平等对话——师生关系的和谐美马斯洛健康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健康的人都有心理需要,当满足了基本需要,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当学生满足了师生间平等、互尊、合作的需要,才会发展自尊、自重;当学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在和谐的学习环境里感到自身的价值,才会轻松、愉快地投人学习。  相似文献   

6.
自尊(self-esteem),又称自我尊重,是自我系统的重要成分之一,是个体对其自身价值的一种积极的认知评价(张林,2004)。从儿童自尊的发生和发展来看,自尊是在自我概念形成以后,通过主客体的交互作用及与其他人的社会交往逐渐产生并不断发展的。也说明自尊,即自我尊重,是在他人尊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人类需要层次理论,其中尊重的需要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张向葵等人也提出,自我尊重不仅是人类需要的核心成分,也是人们缓解文化焦虑的缓冲器,是人生命价值的最高形式。而且有很多研究表明,儿童从三岁左右就产生了自尊的需要,具体表现为对独立自主的渴望,希望受到成人的关注与肯定等等。可见,无论从需要的程度上还是年龄范围上,人们对自尊的需要都是如此地强烈和普遍。所以,从儿童开始培养自尊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只有当儿童的自尊需要得到满足,他们才会认识到自我的价值,产生积极的自我情绪体验,并在生活中表现得自信、自爱、自立,达到一种健康平衡的心理状态,进而朝着更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前进。  相似文献   

7.
科学教学要提高实效性,除了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和准备充足的实验仪器之外,还要切实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作为教师,如果能够满足学生的安全需要、归属需要、被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等,就能形成一种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程慧 《青海师专学报》2005,25(Z1):139-140
作为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需要进行教学,就显得更加重要。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常常要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需要,如,成就性需要、情感性需要、自尊性需要、独立性需要、创造性需要等,如果音乐教师能准确及时地抓住学生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心理需要而进行教学,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心理就能健康成长,同时促进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一、抓住学生的成就心理需要进行教学每当新学期开始或者某个新的教学内容出现时,学生就会产生“重新开始”或“争取进步”等成就性心理需要。这时,作为教师就应该及时抓住学生的成就性心理需要的特点,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得到心理需要的满足,产生积极、稳定的情感和愉悦的心境,从而使学生对学好音乐产生信心和希望。例如,新学期开始时,教师可以就上学期分析一下班级及个人的学习情况及教材内容,并向学生提出本学期的希望,帮助学生制订一下本学期的学习计划和课外兴趣小组计划,让学生感到新学期肯定能进步,过去的失败是暂时的,从而加强学习音乐的信心,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二、抓住学生的情感性心理需要进行教学当学生在演唱某一首歌曲或某首视唱曲有一定进步时就会产生“:我的歌声真美,我的音真准,教师肯定会...  相似文献   

9.
正心理研究学家认为:"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愿望和需要,是自身思想观念产生的心理体验。情感反映的并不是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而是人与事物之间的一种关系。"实际生活中如果人们情感需要能够得到满足,便会产生一种十分愉悦和轻松的体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满足学生的愿望和需要,给他们更多的轻松愉悦的情感体验,这样学生就会喜爱上这个学科,把自己当作课堂学习的主人,从而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寻找解决问  相似文献   

10.
幸福是什么?按照心理学的定义,幸福就是人的某种需要得到满足所产生的愉悦状态.因此,幸福是一种心理体验,它必须建立在个体需要得到一定程度满足的基础上,如果个体需要不被满足,就不会产生幸福的感觉.  相似文献   

11.
尊重具有心理和社会双重涵义。按当代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尊重是人的一种高层次需要。尊重的需要是在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和爱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的一种需要。比它更高一层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一个人需要层次越高,他的社会属性体现得就越充分。自我实现是自我发挥的欲望,也是一种使自己的潜力得以外化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使一个人越来越成为独特的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一个人就会自尊、自信、自励,反之就会导致沮丧和自卑。 "尊重教育"这一高度概括的表述具有多  相似文献   

12.
教育家乌斯申斯基说:“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教育人,那么首先就从一切方面了解人,不仅要了解学生成长的外部条件,更要了解学生成长的内部因素。”笔者认为“内部因素”主要是指学生的基本需要,如果学校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能满足学生的基本需要,课堂教学能使学生在心理上得到满足,那么他们就会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的种种困难和失败,才能发挥学习主体性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心理学家默里研究发现:成就需要是一种“普遍需要”,能从完成一项任务中获得一种成就满足感。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都希望自己在学习和各种活动中取得成绩的时候,能够得到老师的肯定和赞扬。这种自尊、上进的心理是健康的、正常的。学生的努力得到了承认,他们的自尊需要得到了满足,就会萌生幸福的体验,这种体验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激  相似文献   

14.
一、和谐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 马斯洛的需要学说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健康人心里都有一些需要,当满足了基本需要,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当学生满足了师生间的平等、互尊、合作的需要,学生才会因此发展自尊、自重的需要。当学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在和谐的学习环境里,感到自身的价值、人格得到尊重、承认时,才会轻松地、愉快地投入学习。  相似文献   

15.
"快乐教育"的内涵快乐是人的一种基本情绪和行为表现。快乐的体验首先源于对需要的满足,若需要得到满足,则会产生快乐;需要不能满足,则会表现为痛苦。快乐即是人在需要得到满足之后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方面积极的情绪体验,  相似文献   

16.
以“师爱”转化“差生”张巧仙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对学生的爱,就谈不到教育.”爱是学生基本心理需要,而“师爱”是促进学生向上的动力.正面的评价、尊重,信任和期待的爱心,会使学生产生自爱、自尊,自信之心,产生促使学生向上的动力;相反,则会使学生产生否定...  相似文献   

17.
兴趣是人对认识和活动的心理表现.是一种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是在个体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忽略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就会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学情绪,学习效率较低。那么,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如何看待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相似文献   

18.
行为心理学认为,人实施行为的动力源泉来自于其心理需要,即人对某种事物或精神的渴望和追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则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且认为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高层次需要才会出现。然而,在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践过程中.一些教师无视学生心理需要的现象却长期存在。为了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教师有必要通过满足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需要,来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自觉地将相关的德育目标内化为个体价值目标,从而获得最佳的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19.
马氏罗(A.H.Malso)认为人类的多种需要分为生理、安全、社交、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级。这五种需要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教职工通过正常的工资收入,在生理、安全、社交三个方面的需要已基本能得到满足,而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必须通过象岗位津贴这种有效激励制度来满足。马氏罗的层次需要理论为高校岗位津贴制度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实践中也能较好地得到运用。  相似文献   

20.
情绪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它产生于人的内心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当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产生积极情绪;当得不到满足时,便产生消极情绪。如果一个教师产生消极情绪,就会苦闷,急躁以致心理失调,就会导致师生间的情感障碍,使得教育工作归于失败。可见,教师的工作特点要求自身能够调节情绪把不利的消极情绪变为积极情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