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5 毫秒
1.
台湾技专校院和科技大学的评估主要根据台湾地区人力发展政策,运用系统分析方法,针对各项职业技术教育的规划与运行,考核评估其得失并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改进人才培养质量,其评估机制对内地的高职院校评估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
台湾地区大学校院在借鉴吸收西方特别是美国通识教育理念基础上,经历了从移植模仿到吸收改进,从岛内统一到校本创新,从零散自律到评鉴规范的过程。60余年的通识教育改革特别是近30年的全面开展,在协调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台湾高等教育转型和社会发展,是战后台湾高等教育改革成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通识教育开展取得成就的同时,教育行政部门、大学校院和学界也在反思其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的论述,教育投资可以累积资本存量,提高劳动生产力,增加劳动者薪资所得。然而,教育投资是否"一定"促进经济发展并提高个人薪资所得呢?台湾自1992~2001年间共增加了90多所大学院校。其中又以专科学校升格为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占大宗,共计60余所。然而,随着台湾快速扩充大学校院的同时,亦出现了平均失业率提升、向东南亚等国引进外籍劳工不断增加之现象。本研究即针对台湾高等教育扩张前期的1992年与后期的2001年两个时点,利用Mincer的"薪资所得函数"加以扩充,来解释当前台湾人力资本投资与薪资所得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学校教育年数与工作经验年数的增加都能提高薪资所得水准,而且在高等教育扩张后,教育程度对薪资所得之影响日益重要。此一结果显示,就台湾目前状况,不论是追求整体经济社会之经济进步,抑或追求个人薪资所得水准的提升,教育投资仍为一个有效政策,而高等教育扩张(包括技专校院)确实具有其空间。因此,1992~2001年间大幅将专科学校升格为技术学院或科技大学政策显然有其正面意义。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在借鉴欧美国家先进教育经验的基础上,高度重视发展高等回流教育,对实施与推广高等回流教育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具体规划,逐步形成规范化的政策体系,随着高等回流教育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与完善.综观台湾地区高等回流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其主要在于借助行政推动与高校改革两方面展开.尽管台湾的高等回流教育也面临着一些缺失,但它的发展与实践为大陆地区的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台湾加入WTO之后,教育市场的竞争会变得较为激烈,惟有积极突围创造竞争优势,才是台湾高等技职教育永续发展之道。高等技职教育一向是产业技术知识的主要创造和累积,从提升台湾整体竞争力的政策考量角度,如何促进技专校院和企业界的产学合作即为相当重要的课题。本旨在探讨台湾加入WTO之后高等技职教育实施产学合作的因应策略,以供政府主管机关、企业与技专校院进行产学合作规划之参考。  相似文献   

6.
21世纪初台湾高等教育改革述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1世纪初,台湾高等教育面临着十大问题。台湾当局采取了一系列对策。首先是出台了“大学教育政策白皮书”草案,这是台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行动指南和法规依据。从2000年开始,台湾高等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成立大学系统、废除联考制、实施“高等教育回流体系方案”、逐步放开对大陆的高等教育政策等。  相似文献   

7.
台湾高等教育已从早期精英教育走入普及教育。就台湾社会而言,教育本身就能代表着社会地位,教育是促进个人在社会阶层中向上流动的重要途径,反映出台湾历史文化传统的特殊性。一、台湾高等技职教育现况台湾现有156所大学校院,13所专科学校。156所大学校院中,有74所隶属于技职体系(包括科技大学57校、技术学院17校)。  相似文献   

8.
沈燕红 《江苏教育》2014,(12):78-80
<正>一、通识教育课程理念与目标比较台湾龙华科技大学创办于1969年,办学绩效优良,是台湾北部第一所科技类的私立大学。2003~2012年连续9年获台湾教学卓越计划补助金额,为台湾北部私立技专校院第一名。2012年获典范科大补助,设产学研究中心。在台湾私立大学毕业生的业主偏好年度统计中,龙华科技大学排名第三。龙华取得卓越成绩,与其2001年升格为科  相似文献   

9.
台湾淡江大学、亚洲大学、铭传大学、弘光科技大学、致远管理学院5所私立校院,虽创办时间有长有短,且各有其办学特色。但也已形成显著的共同特点,即:创办人精神境界高尚、办学理念独特、两岸教育合作交流已迈开步伐、国际化程度较高,以及政府的预算资助、公私立校院教师地位平等。文章还对少子化等问题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10.
高等技职教育评鉴即技专校院评鉴,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它既是对高等技职教育质量监控与行政管理实施的重要途径,更是提升技专校院办学质量和发展办学特色的渠道。本文针对台湾技专校院评鉴现况进行评述,以供我们开展高职高专评估工作和本科层次应用性高等教育评估工作的借鉴,从而真正做到分类评估,分类指导。  相似文献   

11.
加强产学合作提升技职教育品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台湾的技职教育已由高中职阶段的中等技职教育上移至技专校院、科技大学层次的高等技职教育,与中等技职教育的教育目标定位不同,上移后的高等技职教育的角色、空位模糊不清。本文以技职教育特色之一的产学合作为论述主轴,探讨技职教育产学合作的教育理念、发展历程、内涵与作为,以此为提升高等技职教育品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台湾教育部部长林清江最近宣布一项重大教改措施:教育部将扩充“大学回流教育渠道”,大幅放宽在职生返回大学进修硕士、学士渠道。林清江说,目前大学硕士班的研究生,在职生仅占1/10,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渠道实在太小、太少,因此有必要扩充大学回流教育渠道,放宽在职生进修硕士、学士渠道。他  相似文献   

13.
校院关系是大学内部治理中的重要结构因素.作为大学中二级机构的学院与其他一些社会组织中的二级机构相比所具有的主要区别在于:学院是基于某一专门领域的高深学问而组成的,每所学院在高深学问的传授与研究上具有独立性.如何在保障学院的学术独立性的同时,协调大学与学院的关系,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使大学作为一个办学整体更好地发挥作用,这是近年来一些国家高等教育改革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大学的校院关系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集中统一领导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下,校院关系具有典型的行政化特征.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之后,伴随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扩大学院的办学自主权、调整校院关系成为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4.
台湾地区高等技职教育发展30多年以来,一直伴随开展了技专校院评鉴工作。本文针对台湾地区校园评鉴现况进行述评,以期在探讨台湾高等技职教育评鉴制度与实施改革的同时。对大陆高等职业教育评估工作的开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5.
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是地方性大学所普遍采用的管理模式,只有进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创新,才能满足地方性大学升级转型的内在要求、帮助地方性大学实现内涵式发展、增强地方性大学办学活力、促进地方性大学更好地服务社会。地方性大学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创新主要包括学校行政部门职能创新、校院两级管理权力结构创新、校院两级学术管理创新,其途径有建立目标管理体系、完善教授委员会制度、构建协同发展机制等。  相似文献   

16.
台湾地区为推动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改变城乡之间高中教育发展不平衡、优质高中学校数量偏少和高中学校与大学缺乏联系的现状,实施了"大学校院协助高中优质化方案",以加强高中学校与大学之间的合作,建立教育资源共享互利机制,达到"优质化高中,高品质大学"的双赢局面。该计划对改善高中学校与大学之间的衔接,促进高中阶段薄弱学校改进和高中教育均衡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台湾自2017年起由大学自主决定是否开展和如何开展系所评鉴,台湾为期11年的历经两个周期的强制性系所评鉴画上了句号,也正式宣告台湾各大学进入"评鉴自主"的"2.0"时代。在新的评鉴政策下,台湾高等教育愈加重视大学的学术自治和教育品质保证,愈加强调大学资讯的公开、互动与分享。随着台湾高等教育评鉴政策的变化,高等教育机构从"规范者"变身为大学院校的"协助者",其评鉴规划与评鉴方式也随之发生改变。因此,梳理台湾教育评鉴现状与走向,探讨高等教育评鉴机构的身份转换,对高等教育评估工作的探索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8.
就高教与技职教育问题,我有两个建议.一是大陆以后不管是高教还是技职体系的发展不要重蹈台湾的覆辙.因为台湾过去10多年来,"经济部”的产业政策、"内政部"的人口政策,以及"教育部"的教育政策,三者各行其是,而没有做一个整体的考量.所以台湾的大学现在有将近170所,但现在台湾每一年出生大概不到20万人.由于台湾"经济部”的产业政策跟"教育部"的教育政策基本上没有配合,所以大学院校培养出来的这些学生,这些人才,基本上跟整个产业的人才需求不是很接近.  相似文献   

19.
大学实行校院二级管理是大学回归本质和大学自身发展的要求。校院二级管理关键是把大学部分学术权力下放给二级学院的学术人员,二级校院管理改革的基础是大学组织变革。只有调整二级学院设置、调整校院行政人员比例和健全二级学院组织,才能顺利地实现权力从学校向二级学院下放。  相似文献   

20.
台湾地区自从1987年7月16日“解严”以来,社会发展日趋多元开放,面对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对传统教育的冲击,台湾“立法院”于1994年2月7日颁布了“师资培育法”,从此师资培育由一元化走向多元化。改变了传统师资培育由师范校院负责的方式。本文谨就1987年之后台湾地区在师资培育方面的改革情况、由此产生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作一概括分析,并略述浅见。 一、台湾地区师资培育的改革 (一)政策与法规方面 1994年以前,台湾师资培育皆采用一元化、公费、分发、中小学教育分流培养政策,自1994年“师资培育法”通过后,政策有了很大的转变。“师资培育法”全文共计20条,其重点包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