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年十月,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同志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步行采访。他风餐露宿,跋山涉水,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做调查研究。截至今年二月初,仅四个月的时间内,他就写了上百篇稿件。读者每天在报纸上都可见到他的行踪,并了解到长征路上今日的种种变化。罗开富同志这种炽热的革命热情和不畏艰险的精神,显示了当代中国新闻记者勇于进取的新风貌。他的这一创举,在国内外引起不少人的关注,人们都在注视着他的采访行程。我们祝愿他在前进途中取得更大的成绩;同时,也愿每位有志于描绘当代中国历史画卷的记者象罗开富同志那样,把开创社会主义新局面与继承革命传统联系起来,更加深入实际,深人群众,在新时期的新闻工作中不断有所创造。  相似文献   

2.
《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同志采写的“来自长征路上的报告”在《经济日报》上连载后,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一些新闻工作者称赞罗开富同志的采访实践,“是我国新闻史上的一个创举,为八十年代中国  相似文献   

3.
《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同志,沿着红军长征路徒步采访,从一九八四年十月十六日起,到一九八五年元旦止,已走了七十七天,三千五百里。他每天走五六十里路,每天发一篇稿。前些日子在进入贵州省剑河县境苗岭山区时,由于下雪路滑,把左腿膝关节组织也挫伤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仍日夜兼程,把一篇接一篇的电稿发往北京。《经济日报》的《来自长征路上的报告》专栏上的文章,像百花园里的鲜花一样,五光十色,绚丽多姿。罗开富同志这种徒步进行采访的革命精神,好得很!正如《经济日  相似文献   

4.
当罗开富一踏上征途,一位日本记者的目光就在注视着他。这位“每天都看经济日报”的日本记者,是《朝日新闻》驻北京特派员加藤千洋。加藤先生为了采访长征途中的罗开富,专程赶往遵义。然而他晚了一步,罗开富已于1月19日离开遵义,过娄山关,前进到赤水河畔。但是罗开富得知这一情况后,又于1月28日返  相似文献   

5.
当罗开富一踏上征途,一位日本记者的目光就在注视着他。这位“每天都看经济日报”的日本记者,是《朝日新闻》驻北京特派员加藤千洋。加藤先生为了采访长征途中的罗开富,专程赶往遵义。然而他晚了一步,罗开富已于1月19日离开遵义,过娄山关,前进到赤水河畔。但是罗开富得知这一情况后,又于1月28日返回遵义。1月29日,两个同行见了面,加藤先  相似文献   

6.
七年前,一位中国记者以其非凡的勇气和毅力踏上长征之路,开始了二万五千里的徒步采访.这一惊人之举使得长征——这个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历程,在经历了整整半个世纪的沉寂之后,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罗开富这个名字就这样同长征连在了一起。为了不忘为了明天他让人一见如故.宽厚、热情、直率,握着他的手便能真切地感受到这一点.我刚落坐,还没来得及同他交谈,来找他审阅稿样、汇报工作的人接踵而来,都是一口一个“开富”、“老罗”,拾起桌子上  相似文献   

7.
罗开富徒步采访抵达陕北去年十月十六日,四十二岁的北京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从江西瑞金县出发,沿着红军长征路线进行徒步采访.他以平均每天行走七十华里的速度,经过了十省(区)的八十余县,越过老山界、夹金山、六盘山等十八条山脉,跨过乌江、金沙江、大渡河等二十四条大河,穿过六个兄弟民族居住地区,走过四川草地,历时一百零三天,终于在今年十月十九日中午——中央红军长征胜利五十周年的日子——抵达陕北吴旗县吴旗镇,行程二万五千里.期间他在经济日报上连续发表了三百篇稿件,成为我国一年内徒步里程最长、发稿最多的记者。他的这一创举将被载入我国新闻史册。  相似文献   

8.
在异国他乡访问,罗开富敢命洋人向中国人书面作检讨;在云南记者站当记者,罗开富令行不正之风、损害群众利益的领导获党纪处分;在长征路上,罗开富以一支正义的笔为老区人民鸣不平,使当地百姓千里迢迢赴京城将被单撕成条条请他剪彩;  相似文献   

9.
国内新闻界     
罗开富徒步到达长征终点沿长征路徒步采访的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于10月19日中午走进陕西省吴旗县城(原名吴起镇),50年前的这一天中央红军至此结束了万里长征.在二万五千里行程中,罗开富越过了十八条山脉,包括五座雪山,二十四条大河和长达千里的草地。在一年零三天里,行经  相似文献   

10.
1934年10月16日晚,八万名红军战士跨过江西境内的于都河,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战略转移--长征.对此,当时的中国报纸没有任何报道,而<纽约时报>也是事隔一个月才有篇6行字的消息.50年后,<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沿着红军长征路线步行,重新体味老一辈革命者在长征路上遇到的种种困难,看看革命老区的人们现在生活得怎么样.与此同时,一位美国记者也正在费尽心机地考证长征路上的每一个细节.他就是美国著名的新闻记者和作家、曾担任<纽约时报>副总编的索尔兹伯里.  相似文献   

11.
今年初,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徒步沿长征路线采访进入贵州省境,引起贵州新闻界广泛关注。省委宣传部、省记协和贵州日报社的领导,对学习罗开富精神作了研究,两位年轻记者——蒙应富(苗族)、刘庆鹰主动请战:深入贵州边沿区采访。于是,贵州日报的《黔边行》专栏,就在春节过后,与读者见面了。《黔边行》隔天一期,加框发一版下角,到现在发了近百篇稿件,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不少读者投书贵州日报反映情况时,信封写的是“黔边行记者收”,反映了读者对《黔边行》专栏的信赖。省委领导同志也很重视,曾  相似文献   

12.
一假令每张《经济日报》拥有五名读者,那么,就应有将近一千万人熟悉罗开富这个名字。从去年十月十七日起,人们差不多每天都在《经济日报》一版下半部分的一个固定栏目里读到他的文章。这个栏目就是:《来自长征路上的报告》。也是在去年十月十七日,《经济日报》刊载了一篇《为罗开富送行》的小言论,向读者宣布:罗开富将徒步跋涉二万五千里长征路,“深入报道当地经济建设的成就,以及当地人民群众如何继承革命传统,开创新的生活的精神面貌,并反映他们的要求和呼声”。文中还说:“我们不忘过去,要从五十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中汲取勇气,力量和智慧。”或许有人记得,去年六月十四日,胡耀邦同志在会见美国《纽约时报》著名专栏作  相似文献   

13.
新闻的形式美应该包括内部结构的合理、协调、匀称、完整和新闻语言的准确、简洁、鲜明、生动以及排列组合上的对称、均衡、富有一定的音韵和节奏感这样一些东西。至于如何达到形式美,许多同志已经或正在积极的探索。笔者认为,罗开富以专电发出的“风貌通讯”,在讲求新闻的形式美上,颇有值得借鉴之处。罗开富,原是《经济日报》社驻云南省记者站记者,现任该报副总编辑。从一九八四年十月中旬起,他沿着当年红军长征路线进行徒  相似文献   

14.
今年初,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徒步沿长征路线采访进入贵州省境,引起贵州新闻界广泛关注。省委宣传部、省记协和贵州日报社的领导,对学习罗开富精神作了研究,两位年轻记者——蒙应富(苗族)、刘庆鹰主动请战:深入贵州边沿区采访。于是,贵州日报的《黔边行》专栏,就在春节过后,与读者见面了。《黔边行》隔天一期,加框发一版下角,到现在发了近百篇稿件,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不少读者投书贵州日报反映情况时,信封  相似文献   

15.
当我阅读穆青同志《十个共产党员》一书时——尽管书中收录的文章在不同历史时期曾不只一次地读过,还是再次被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共产党员光辉形象所深深打动。同时我又想,为什么作者能写出这些充满革命激情的文章?通过采访穆青同志,发现他本身就是一个充满革命激情的人,也就是说有情人写出了有情文。因此,我还应当向书中没有写出而又力透纸背的第十一个共产党员——本书的作者、中国当代最优秀的记者之一穆青同志学习;不仅要学习他的采访方法和写作技巧,更要学习他  相似文献   

16.
河南“时代青年”杂志社青年记者时永昌,于五月初骑自行车从郑州出发开始了他环绕河南省边界的考察采访。“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徒步采访长征路,时永昌受到很大的启发,他坚持骑自行车考察采访河南的边界地区,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历史和现状。目前,时永昌同  相似文献   

17.
1984年6月11日,经济日报记者罗开富从江西瑞金西边的于都河畔出发,沿着红军长征时的路线采访,于去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旗县(即原吴起镇)。笔者曾作过罗开富一段行程的向导,下边记的是听他谈到或我亲眼看到的几个感人故事。象红军那样遵守纪律 1984年11月27日下午3时,罗开富走进广西自治区灌阳县境内,又饥又渴,当走到文市乡白竹坪黑山的地方,看见一个农民正在地里挖红薯,他跑过去想买两个,那位农民说:“你们随便吃吧,吃两个红薯算得了什么。”吃了红薯后,罗开富给农民两角钱,那农民怎么也不收。当时市价每斤红薯四分  相似文献   

18.
罗开富的名字是和“徒步重走长征路”分不开的。这一新闻活动最早的策划开始于1982年9月,当时《经济日报》正筹备创刊,罗开富提出了重走长征路。最初的主要想法有三个:一是他在云南记站,但过去是个军人,自1964年从事新闻工作后,采访中接触了很多老红军;二是发现老红军很惦念长征途中曾舍生忘死支持和帮助过红军的人民群众,希望有人代他们去向乡亲们问个好;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是伟大的长征胜利五十一周年。当我们纪念长征,认识它的伟大深远意义、学习长征精神的时候,我们自然而然地想起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和他的《西行漫记》。是他,第一个外国记者,冒着危险,冲破封锁于1936年6月进入红色区域,采访了经历千难万险胜利到达西北的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领袖和红军。是他,进行了非常忠实、客观的报道,把根据地的情况、共产党的主张和政策、红军的奋斗目标等等全面地第一次介绍给中国和世界。他写的名著《西行漫记》在帮助当时一代中国青年认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方面起了很大的启蒙和教育作用,不少人受到它的很大影响。而我就是这千百个青年中的一个。  相似文献   

20.
当我阅读穆青同志《十个共产党员》一书时——尽管书中收录的文章在不同历史时期曾不只一次地读过,不禁再次被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共产党员光辉形象所深深打动,产生了向他们学习的强烈愿望。同时我又想,为什么作者能写出这些充满革命激情的文章? 我通过采访穆青和一些熟悉他的同志,发现他本身就是一个充满革命激情的人,也就是说有情人写出了有情文。因此,我还应当向书中没有写出而又力透纸背的第十一个共产党员——本书的作者、这位中国当代最优秀的记者之一穆青同志学习;不仅要学习他的采访方法和写作技巧,更要学习他的革命精神和高尚情感。 富有真情实感是最大的特色 “穆青文章的最大特点是以情动人!”穆青人物通讯的魅力在于有真情实感!”当人们谈起穆青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