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名魂·命     
一个人的名字与一个人的灵魂存在着一种不可思议的联系,呼唤一个人的名字可以控制一个人的灵魂,这是梅山地区广为流传的一种巫术观念。而根据原始人类的共识,灵魂可以独立于肉体之外,控制了一个人的灵魂,肉体就等于死亡了。因此,原始人类把自己的名字看得特别神秘。  相似文献   

2.
悲观情绪、堪忍态度、现实与理想、灵魂与肉体的分裂为《渴望自由》一诗的特征。该诗描写了现实与理想、灵魂与肉体的分裂、矛盾和对立,从而营造了一个无极世界、宏迭的意义场和艺术至境。现实与理想的对立、肉体与灵魂的抗争中诗人在思考人生、生命、存在和宇宙。  相似文献   

3.
灵与肉     
我站在镜子前,凝视着自己的面孔和身体,不禁惶惑起来。我不知道究竟盯视者是我,还是被盯视者是我。灵魂和肉休如此不同,一旦相遇,彼此都觉陌生。我的耳边响起帕斯卡尔的话:肉体不可思议,灵魂更不可思议,最不可思议的是肉体居然能和灵魂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4.
正孟子有言,"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这"几希"所在即人与兽的差别。人由灵魂与肉体两部分构成,其中肉体是人与动物共有的;也即是说人之为人,端赖于有一个动物所欠缺的灵魂,且这个灵魂应该是一个可以分美丑、别善恶的灵魂。但就目前的经济社会而言,人活在世上,往往背离了人之为人的根本,并非为追求灵魂的善,而是为了肉体欲望的满  相似文献   

5.
身为现代诗人的叶芝在诗歌中探索了其矛盾分裂的自我,描述了一个二元对立的诗学世界,阐述了关于历史、社会、生活等的哲学观点。本文通过分析其诗歌中关于灵魂与肉体二元对立的观点揭示了叶芝本人的形而上学思想。他相信灵魂的永恒及其对肉体的超越,同时认为灵魂与肉体的矛盾统一构成了人的存在。然而诗人的灵魂从没有停止对绝对的真理和美的求索,这种灵与肉的冲突在他的笔下形成了一个动态的、最终充满希望的世界。  相似文献   

6.
身为现代诗人的叶芝在诗歌中探索了其矛盾分裂的自我,描述了一个二元对立的诗学世界,阐述了关于历史、社会、生活等的哲学观点.本文通过分析其诗歌中关于灵魂与肉体二元对立的观点揭示了叶芝本人的形而上学思想.他相信灵魂的永恒及其对肉体的超越,同时认为灵魂与肉体的矛盾统一构成了人的存在.然而诗人的灵魂从没有停止对绝对的真理和美的求索,这种灵与肉的冲突在他的笔下形成了一个动态的、最终充满希望的世界.  相似文献   

7.
一、教育惩罚的运作对象:肉体与灵魂? 对于教育惩罚的运作对象,我们往往认为这是一个无须探讨的问题.因为惩罚指涉的对象无疑是学生,是给学生施加某种痛苦或不快,也即"惩罚首先包含有意对违反规则的学生施加痛苦的意思"[1]很明显,对学生施加痛苦无非就是给其肉体或者灵魂(精神)制造痛苦.这样看来,惩罚实质是把学生的"肉体与灵魂"作为其运作的对象.而在"肉体与灵魂"两者之中,把肉体作为惩罚的运作对象既具有历史的悠久性,也在现实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8.
在一些民间传说和魔幻影视剧中,经常有些人宣称,自己曾经有过灵魂出窍的神奇经历。比如,他们发现自己能够飘在空中看着自己的身体一动不动地躺在下面。一些"灵异人士"认为这是一种"特异功能",是灵魂可与肉体分离的最好证据;也有人说,  相似文献   

9.
孟子有言,“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这“几希”所在即人与兽的差别。人由灵魂与肉体两部分构成,其中肉体是人与动物共有的;也即是说人之为人,端赖于有一个动物所欠缺的灵魂,且这个灵魂应该是一个可以分美丑、别善恶的灵魂。但就目前的经济社会而言,人活在世上,往往背离了人之为人的根本,并非为追求灵魂的善,而是为了肉体欲望的满足。教育的职责所在,就是要人认识自我,主动意识到人之为人与动物的差别所在,培植人灵魂的善。无论是知识的积累,还是能力的培养,教育必须包含或指向人对自我的认识。而在一般意义上,经典代表了人类认识自我的最高成就。经典的阅读有助于我们形成优良的人性,拥有高贵的灵魂,有意识地追求善好的值得过的生活。  相似文献   

10.
威廉·巴特勒·叶芝的《丽达与天鹅》是诗人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结合叶芝生平分析解读《丽达与天鹅》,诗中的对立模糊是诗人坎坷的爱情经历与肉体灵魂的冲突,将梦幻的理想和感知的现实紧密联系起来,性爱融合于想象之中,在充满想象的诗句中诗人使自身的爱情得到了升华,使肉体与灵魂得到了一定的慰藉。  相似文献   

11.
新一轮课程与教学的改革中,作为主要体现课程变化载体的教科书的改革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有教育家比喻"标准是课程的灵魂,教科书是课程的肉体",灵魂与肉体的结合才是一个活生生  相似文献   

12.
奥古斯丁的灵魂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灵魂是奥古斯丁思想中仅次于上帝的概念。灵魂的存在,其根据不在于它对肉体的依赖性,而在于思想本身,正是凭靠思想,灵魂才可以超越肉体的束缚,实现其生命的指令。思想是灵魂通往上帝,进入上帝的最近入口  相似文献   

13.
托玛斯从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个定义出发建构了其人学体系。作为由灵魂和肉体构成的复合实体,人的灵魂通过肉体实现其个体化并在与肉体的结合里得到完满的实现。而灵魂是构成人的形式,人之为人的本质规定性来自于灵魂,因为灵魂具有理智和意志的能力,所以透过灵魂的运作,使得人能够进行思考,做出抉择。进而,托玛斯又通过对人是一个位格的探讨,进一步强调人的尊贵不仅因为现实存在的人都是个别的,而且还来自于人的理性本性,这种理性本性不仅赋予人具有精神追求的能力,而且还引导人的精神追求达到至高善——上帝,并在与上帝的契合中实现其最高的幸福。  相似文献   

14.
《葬我》与《有一座坟墓》均表达了朱湘厌弃世俗,想借死亡寻求解脱的思想。《葬我》反映出肉体束缚与灵魂独立之间的矛盾,此属于物质存在与精神追求的冲突;《有一座坟墓》虽不含肉体束缚灵魂之苦,却表现了灵魂独立与灵魂孤凄(无归属感)的矛盾,属于精神追求与精神归属的冲突。物质与精神的冲突,精神与精神的冲突,突显了作者对不可调和的"人生的苦闷"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正法国作家雨果有一段名言:"有比大海更辽阔的景色,那就是天空。有比天空更辽阔的景色,那就是灵魂的深处。"什么是人的灵魂呢?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人由灵魂和肉体两大部分组成,灵魂对应的是理念的世界,肉体对应的是具体的世界。这样,人就有了两个来源:精神和物质。因此,人是具有双重性质的矛盾体,在他身上精神与物质纠缠在一起,正因为有了矛盾,人的生命、生活才展现出无比丰富  相似文献   

16.
信仰与文化     
唐加文 《今日教育》2012,(11):42-42
“灵魂永远只能独行。即使两人相爱,他们的灵魂也无法同行。世间最动人的爱竟是一颗独行的灵魂与另一颗独行的灵魂之间的最深切的呼唤和应答。”这是周国平在跟随一个南极考察团到岛上时写下的。对于整个世界而言,一个小小的肉体是多么的微不足道,沧海一粟。可是包含在这个小小肉体里面却有一个强大的内心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7.
在南非小说家库切的著名小说《耻》中,谈到动物是不是有真正灵魂这个话题。"它们的灵魂与肉体不分,一起死。"主人公戴维说。听起来真叫人悲哀,我们假设人有灵魂,为了追求荣耀与不朽,花费了毕生的精力,来区别易残败易毁灭的肉体。可以令我们安身立命地在吃喝拉撒之外,向着一个光环前进。但是,动物没有,所以我们理直气壮地"以万物为刍狗",该丢弃的就丢弃,要割舍的也绝不手软?养小动物的人,未必比不养小动物的人有  相似文献   

18.
在南非小说家库切的著名小说《耻》中,谈到动物是不是有真正灵魂这个话题。“它们的灵魂与肉体不分,一起死。”主人公戴维说。听起来真叫人悲哀,我们假设人有灵魂,为了追求荣耀与不朽,花费了毕生的精力,来区别易残败易毁灭的肉体。可以令我们安身立命地在吃喝拉撒之外,向着一个光环前进。但是,动物没有,所以我们理直气壮地“以万物为刍狗”,该丢弃的就丢弃,要割舍的也绝不手软?  相似文献   

19.
赖竹燕 《九江师专学报》2007,26(5):21-22,25
本文主要对柏拉图的《斐多》中所含的信念、灵魂、肉体的观点进行研究和分析,发现柏拉图的肉体和灵魂的和谐、斗争、因果等相互关系,他重视概念,轻视肉体,但他并未否定人的肉体、感性这一面的存在。  相似文献   

20.
“荆棘”是西方文学作品与宗教传说中一个常见的题材。“荆棘”象征着生活中的痛苦与磨难,通常使人联想到肉体的痛苦,但它也会与精神痛苦交织在一起,构成灵魂与肉体的交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