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电视“庸俗化”的原因,不少学者将其全部归咎于电视的“商业化”。我们以为,电视的商业化只是为其“庸俗化”提供了运作机制上的可能性,而造成电视“庸俗化”的内在的、根本的原因是电视受众中普遍存在的低文化层次趣味对电视传播产生了“庸俗互动”效应。  相似文献   

2.
高震 《声屏世界》2003,(1):21-23
早想就《南方周末》(2002年4月25日)《崔永元炮轰电视庸俗化》和解玺璋先生的《电视为什么不能庸俗化》(同  相似文献   

3.
新书档     
《大观周刊》2010,(45):22-23
崔永元制造 崔永元自筹巨资拍摄的大型电视纪录片《我的抗战》,于11月15日在全国84家电视台同步播出,同名图书《我的抗战》震撼上市!本书呈现了纪录片的原貌,展现了历史画面的原生态魅力,同时逾越了电视表现“不可为”的边界。  相似文献   

4.
3月8日,全国人大代表、央视主持人张泽群主动提出“要向电视收视率开炮”。他说,如今中国的电视节目被收视率绑架,电视节目严重娱乐化、庸俗化,长此以往,中华文明将被蚕食,值得警惕和深思。崔永元曾说“收视率是万恶之源”,虽然不尽准确,但对收视率的盲目追求,确实已经成为电视节目低俗的根源,一味地媚俗,不仅不可避免地导致质量的下滑,而且  相似文献   

5.
我与崔永元认识是1998年的事儿。 1998年夏天,我到省会郑州办事,河南人民广播电台的朋友小郑对我说,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主持人崔永元来郑州了,住在省委一所。我正好也在省委一所住,于是就同小郑一起拜见崔永元。 来到崔永元房间,中央电视台的4位著名节目主持人都在这里,除崔永元外,他们3个是白岩松、敬一丹和水均益。他们四人正在围着一台电视监视器看录像带。小郑把我介绍给崔永元。他望了我一会儿说:“你是南阳人,南阳我没去过,可我听说过。”他说到这里,突然像想起了什么,邓小郑说:“刘振敏刘老师不就是…  相似文献   

6.
一、从看电视和听电视说起 我有位朋友,是看电视的热心观众,他每天从中央台《新闻联播》看到各级地方台的新闻,几乎日日不漏。一次,他与我说起“看”新闻和“听”新闻问题。他说,听广播看电视已成俗定词语,广播靠“听”,电视靠“看”,为什么给人“看”的电视新闻,常有  相似文献   

7.
提到中国的电视娱乐节目,人们往往会与“庸俗、低俗、媚俗、恶俗”等词联系在一起。确实,电视娱乐节目被批评为没有化、品位低、太俗,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目前,中国已经涌现出一批电视娱乐节目,持续保持着惊人收视率的同时相对做到了通俗而不庸俗,实现了“叫好又叫座”的良好局面。其中,以《超级访问》为最为典型的代表,它以鲜活的事实有力地证明了中国的电视娱乐节目可以做到通俗而不庸俗,庸俗不是必然![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崔永元为典型,分析中国电视精英在专业化长征路上的艰难努力。从《实话实说》转道《电影传奇》,及至今天的《我的长征》,在崔永元个性化的探索路径中,折射出中国电视媒介精英的心路里程和精神走向。但来自多方的限制约束了中国电视精英的专业化高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9.
蒋蕾 《新闻实践》2012,(11):75-77
进入21世纪,我国电视媒体开始引入“口述历史”的新闻访谈方式,形成“电视传播与口述史的跨界之作”口述历史节目。从2002年开始,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崔永元进行中国当代电影史的“口述历史”资料积累,他在《电影传奇》中采用了许多见证人的独白。近年来,他又进行了《我的抗战》口述历史记录。8年时间里。崔永元采访了3500人,留下200万分钟的影像、300万张老照片.受访者平均年龄80岁。2005年,香港凤凰卫视推出由曹景行主持的《口述历史》栏目,强调“抢救记忆。反省历史”。同年,上海电视台推出《纪事》栏目。一直至今,“口述历史”成为新闻界的热门,新闻传媒出现许多打上“口述历史”标签的作品,许多媒体记者也投身于口述历史实践与研究。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娱乐新闻已经从大众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变得越来越庸俗,翻看报纸或登录网站,明星的绯闻、八卦占据了娱乐新闻的主流,作为新闻信息“把关人”的娱乐记者,应该如何应对娱乐新闻日益庸俗化的现象呢?  相似文献   

11.
欧黔 《新闻世界》2013,(10):189-190
电视民生新闻的琐碎化、庸俗化影响民生新闻的品质。“走转改”活动的开展,有力推进着电视民生新闻的理性进程和品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12.
舒影 《新闻实践》2005,(6):42-42
一、具有品牌“符号”的电视“明星主持人”电视主持人是电视台自己制造的“明星”,电视因主持人而吸引着观众,主持人也因电视而名扬四海。主持人往往又是和节目、栏目联在一起,相互依存。因此,电视媒体“明星主持人现象”已受到业界越来越大的关注。两年多之前,崔永元因长期失眠不得不抱病休养,引起了媒体的许多关注和猜测。《实话实说》新的主持人虽然也让人接受,  相似文献   

13.
幽默与尴尬仅一步之遥──崔永元如是说王恬在北京一个曲径通幽的小胡同内,一扇斑驳的红门打开之后,四合院内正有一圈人席地而坐,中间是一盘棋。我问起那位帮我约见崔永元的小姐,答曰不在。我说:“我是来采访《东方时空·实话实说》节目主持人崔永元的。”那圈人轰然...  相似文献   

14.
今年9月中旬,央视王牌谈话节目《实话实说》换主持人引起众人关注。传媒纷纭:崔永元暂避幕后,主要原因是身体太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评析道:“国外有许多谈话节目都是一天一期,每期都要50分钟,他们的工作量比崔永元大得多。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是一种话语状态,崔永元的《实话实说》做的成分太大,与自然的说话状态不符,所以他累。”①“做的成分太大”不仅道出了崔永元暂避幕后的原因,也道出了目前我国大部分电视谈话节目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做作,虚假,不真实。  相似文献   

15.
吴炜 《视听》2016,(6):107-108
电视娱乐节目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应运而生,成为人们缓解、释放压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伴随而来的大众传播低俗化现象也日益严重,庸俗之风不断蔓延,过度的娱乐化遮蔽了电视的文化认知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使当今的电视节目有一切都被娱乐化的趋势。与此同时,部分娱乐主持人不惜以语言的低俗化、庸俗化来拉动收视率。本文针对当前在电视娱乐节目主持语言方面出现的问题,尝试给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以实现娱乐节目的规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2005年国内最出名.影响力最大的电视批评家是崔永元。尽管这位批评家没有写过一个字,但因其自身的知名度以及《南方人物周刊》的挖掘,他的许多出语便惊人了起来.并演成一场媒介事件。崔永元批评电视事件对我们的第一启示是:社会知名人物对电视的批评.恐怕今后得列入研究视野.因为他们的话,有点儿一石激起千重浪之效。比如崔说“收视率是万恶之源”.尽管他事后解释说是转述别人之语,但其效果就远远大于别人。由此我希望媒介继续挖掘名人对电视的看法.也希望名人不要太计较媒介记录或删削之误.以鼓起我国电视批评之风。顺便为所有名人提供一个对付媒体的良方: 不要企图让媒体完整地发表你两面或全面的看法.接受采  相似文献   

17.
我在学校广播台工作,台里有非常优秀的播音员,有的还曾经在中央级的广播电视媒体实习过,但让人感到不解的是,一些人平常说话常带着“京骂”,让人听起来很不舒服。一想到他们将来可能成为老一辈主持人、播音员的接班人,我就感到不寒而栗。崔永元2005年9月接受《南方人物周刊》专访时,一番愤怒的声讨,由于对央视的一些栏目和主持人有较明确的批评指向,而成了一次标志性的“崔永元炮轰事件”。虽是往事了,但是还得拿来说一下。我在想,到底怎样才能称得上是对社会负责的公众人物?公众人物也是人,过高要求不近情理,可是最起码他得做到言行一致,表…  相似文献   

18.
<正>研究大众文化的著名学者"罗森贝格"认为:"大众文化的不足之处是单调、平淡、庸俗,以及容易在富裕的生活中产生的诱惑和孤独感。"而另一著名学者麦克唐纳则更加明确地表示:"大众文化的花招很简单——就是尽一切办法让大伙高兴。"大众文化的触角已然延伸到电视艺术的领域,将电视艺术沾染上大众文化所特有的低俗化、娱乐化、庸俗化、时尚化的特征。不经意之间,打开电视你会惊讶的发现除各大电视台的新闻和天气预报之  相似文献   

19.
岳辑 《山西档案》2007,(3):56-57
1.以《实话实说》起家的崔永元,越来越让我敬重了。自打离开《实话实说》节目之后,小崔主要忙乎了两件事,一是录制了几百节的《电影传奇》,把中国电影事业的细节像过筛子似的过了一遍,二是发起并组织完成了《我的长征》大型电视活动,吸引了亿万观众的目光。小崔由“说实话”,到“干实事”,越来越坚守了性格中固有的东西。只是他偶尔再坐下来说几句实话时,电视行当里的许多人就该坐不住了。比如他在3月26日接受央视《面对面》记者王志采访时,就又一次将炮口对准了同行。“我是一个电视行业里可以独立思考的、优秀的知识分子,而且在电视行业里…  相似文献   

20.
戚晓通 《声屏世界》2006,(11):57-58
近年来,一些电视剧和娱乐类节目因满足了受众的收视心理、契合收视需求而频创收视高峰,引得有些人颇有微词,说什么“追求收视率导致节目庸俗化和媚俗化”,说收视率是“万恶之源”,因为“据我所知,某些收视率数据并不准确,比如央视科学教育频道的社教类节目,格调高雅,社会反响非常好,但收视率却不理想。”①庸俗和媚俗倾向是不是仅仅由追求高收视率造成的很难说清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并非所有庸俗、媚俗的节目都能带来高收视率。收视率就是一个数据,单纯无辜的数据怎么就成了“万恶之源”?数据不会说谎,说谎的是使用数据的人。理解一:“绿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