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历史长河中,项羽被誉为中国的战神。勇猛善战,是项羽的一大优点,却造成其骄傲自大;他刚愎自用,听信谗言;而性格暴戾、乱杀无辜是他的致命弱点。项羽的性格很大程度上注定了他是失败的英雄。  相似文献   

2.
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选了《鸿门宴》一文 ,它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本纪》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气吞山河、功盖天下”的大英雄形象 ,肯定了项羽在反秦、灭秦中的巨大作用 ,对他的失败也抱以了极大的惋惜。但鸿门宴一节却集中暴露了项羽性格中的一些弱点 ,他性格中的骄傲自大、寡谋轻信、优柔寡断、沽名钓誉都尽显无疑 ,正是这些性格弱点最终导致了项羽垓下之围、乌江自刎的悲剧结局。因此我认为应把对项羽悲剧性格的分析作为本文的教学重点。首先是关于项羽的骄傲自大、性情暴戾。项羽家世显赫 ,他年少时便有大志 ,欲取代秦始皇之位…  相似文献   

3.
在历史长河中,项羽被誉为中国的战神。勇猛善战,是项羽的一大优点,却造成其骄傲自大;他刚愎自用,听信谗言;而性格暴戾、乱杀无辜是他的致命弱点。项羽的性格很大程度上注定了他是失败的英雄。  相似文献   

4.
项羽是历史人物,也是艺术人物。项羽的悲剧既是历史必然的悲剧,也是性格悲剧。项羽忠于爱情、爱惜子弟、坦诚、直率、单纯、感恩、羞愧、自责等性格特点,既是他在尔虞我诈的战争中致命的弱点,也是他悲剧性格的原因。这些特点是项羽身上所传承的崇高道德,是文学作品传唱项羽经久不衰的美学原因。  相似文献   

5.
有人说他是头脑简单,我颇为不屑;有人说他是杀人机器,我更为反感。他虽说有些性格弱点,但他仍是我心目中的英雄,一位失败的英雄,他就是项羽。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楚汉相争是充  相似文献   

6.
[教学目标] 1.分析项羽性格中的弱点; 2.了解项羽的性格与其悲剧命运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分析项羽性格弱点,引出“性格决定命运”的结论。 [教学方法] 引导,讨论。  相似文献   

7.
秦末农民起义推翻了暴秦的统治,项羽刘邦为了争夺天下又开始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貌似强大的项羽集团最终惨败给刘邦,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感慨。综合分析,项羽的失败、刘邦的胜利是由许多方面的因素导致的,但双方性格方面的不同特点,是造成这种结局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许多读者认为项羽因为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而失去天下,这有一定的道理。鸿门宴可谓是楚汉之争的转折点,这场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峰会也正体现了项羽的弱点,这注定了他在政治上始终是一个失败者。项羽为什么没能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呢?这主要是由于他的性格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鸿门宴》是我国古代叙事散文中极负盛名的代表作,故事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人物描写栩栩如生,个性鲜明。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斗争的开端,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结局。性格决定命运,刘邦正是利用了项羽性格的弱点,才得以在鸿门宴上化险为夷,死里逃生。可以说,刘邦是借义逃席的。我们先谈谈中国传统道德中的义在鸿门宴人物身上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项羽是失败的英雄,关于他失败的原因,后人的观点莫衷一是。我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政治因素、军事因素、性格因素等等,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1.
商山四皓为我国秦末汉初四位著名隐士。汉朝建立后,四皓拒绝刘邦的邀请,是因为刘邦没有采取实际行动打消他们的心理顾虑,刘邦败在策略上,而不是简单的“四人者年老矣”与“上慢侮人”;四皓之所以接受太子的邀请出山,是因为太子等人采取了合理的策略,四皓也欣赏太子的性格。四皓对于太子之争的平息,符合古代“立嫡不立庶”的惯例,也有利于汉初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2.
针对此前流行的、认为公元前2000年刘邦之得以从白登脱围,是因为匈奴主动撤开一角的说法,本从纵、横两个方向比较了刘邦的另外几次从危难之中脱离险境的事件,总结出刘邦每次被围时,他一定要设法脱险的必然心态和规律性的脱险方法。结合当时匈奴的社会状况及其风俗 习惯,经过综合分析,得出并不是匈奴主动解动围,而是刘邦采用陈平之计,“间使、厚遗阏氏”从而拖延了时间、松弛了匈奴的警戒,并营造出一部分围骑逐渐“引去”、汉人使“往来”行走、匈奴“不觉”可疑,习以为常的局面,又乘偶然的“时天大雾”的天赐良机,以汉军使的模样,混在人群中溜出匈奴包围圈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秦末时期刘邦曾先后两次受命西征,项羽则受命北上救赵。关于刘邦西征和项羽北上救赵的行军路线,《史记》《汉书》记载简单分散,且颇有歧异。以往学术界或对此问题关注不够,或仅作了较为宏观而粗略的勾勒。通过仔细排比、辨析史料,对刘、项二人的行军路线作出更为细致的复原与分析,认为刘邦曾先后两次受命西征,项羽北上救赵在抵达安阳之前.其行军路线与刘邦两次西征的行军路线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14.
《史记》中有多处文字涉及汉高祖刘邦废太子事件,从字里行间可以窥见事件的始末和真正原因。刘邦废太子之举,并不是为了江山社稷,而只是纯粹的爱屋及乌,是情感的选择,最终放弃废太子则是看清形势后理智战胜情感的决定。实质上,能够阻止刘邦废太子的主要力量是吕氏家族和以张良等为代表的功臣集团",商山四皓"只是他们为显示实力打出来给刘邦看的招牌。  相似文献   

15.
《史记》中有多处文字涉及汉高祖刘邦废太子事件,从字里行间可以窥见事件的始末和真正原因。刘邦废太子之举,并不是为了江山社稷,而只是纯粹的爱屋及乌,是情感的选择,最终放弃废太子则是看清形势后理智战胜情感的决定。实质上,能够阻止刘邦废太子的主要力量是吕氏家族和以张良等为代表的功臣集团",商山四皓"只是他们为显示实力打出来给刘邦看的招牌。  相似文献   

16.
萧何、曹参同为跟随高祖刘邦创立西汉王朝之重臣,萧何一直镇守后方,筹集兵员粮秣;曹参在前线出生入死,屡建功勋。天下平定后,萧、曹二人为争夺丞相之权位曾有一场激烈辩论,刘邦不顾众功臣反对而采纳张良的建议,给予没有战功的文吏萧何以功劳、位次两项第一,并委以开国丞相的要职。刘邦此举对有着浓厚军功传统的汉初国家领导层而言极具深意,不仅妥当地缓和了功臣群体与吕后的紧张关系,而且将行政人员的位次安排在功臣之上、承认文吏之"劳"亦是"功",实际上使战国以来主要为兼并战争服务的军事型国家机器平稳地转向以和平时期的日常行政为要务的管理型国家权力。对曹参的任用亦体现了刘邦处置朝廷中各派利害关系时的良苦用心。对萧、曹的职务安排确保了汉初的政治稳定与法制规范,并为其后的国家政治运作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17.
明朝开国之君朱元璋的独特身世,使其对汉高祖刘邦高度认同,由此兴起了一场《汉书》经典化和刘邦神圣化的运动,《汉书》从史学意义上的典籍一跃而为政治意义上的经典,刘邦也从宋元时的无赖形象陡升至圣人和偶像的地位。这一运动对明代君臣的行为取向、政策指向、史学倾向和文学转向等各个方面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汉初三杰与刘邦合作的原因是他们通过亡秦各取所需,合作解体是因为刘邦、吕后二人对三杰的不信任。其合作与解体的深层原因是他们均持一种极端现实功利的人生目的,因而合作缺乏潜力。刘邦和三杰不接受认同儒墨主流文化的影响,内心世界十分单调狭隘,除了他们渴望的目的外一无所有,迫切地追求当下的成功。他们为了目的无所不为,实现目的后认同事为仇敌。他们个人的成功留下了消极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9.
刘邦西行送徒前夕,"常(尝)告归之田,吕后与两子居田中耨",从刘章《耕田歌》和当时的农业生产技术看,其田中种植的作物是粟类,中耕除草的时间在农历四月下旬至五月下旬之间。刘邦休假之后投入出发前的准备工作需要二三十天,因此西行纵徒斩蛇应在其后的农历六月前后。再从蛇类的活动习性看,农历六月份,丰沛所在的徐州地区气温最高、气压最低、湿度最大,是蛇类的活跃期,蛇类经常横卧当道以通风散热,遂有"大蛇当径"刘邦纵徒斩蛇之壮举。从《汉书.惠帝纪》推知,惠帝出生于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二月左右。《高祖本纪》中的"吕后与两子居田中耨","两子"分别为惠帝和鲁元公主,而"告归之田"是史籍记载中刘邦纵徒前的最后一次公开活动,可知秦始皇三十七年二月,是纵徒时间的上限。从《高祖本纪》看,纵徒时间的下限是秦始皇东巡,在《秦始皇本纪》中,东巡有四次,其中前三次早于公元前210年,惠帝尚未出生,故纵徒时间的下限只能与第四次东巡有关,即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因此,刘邦纵放郦山徒的时间应为秦始皇三十七年农历六月前后(公元前210年7月)。  相似文献   

20.
实行不同的行政区划制度是导致楚亡汉兴的重要因素。落后于时代的分封制,是项羽功败垂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样的道理,刘邦实行了适合社会实际情况的郡国制,尽可能地团结了不同阶层的人,不但取得了与项羽斗争的胜利,也为西汉的兴旺、发展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