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名家与编辑     
名家总是一个楷模,总是一种风范。对于编辑行业来说,名家的言行是我们工作的动力不消说,更是一种历史与现实的思想资源。 名家如此说编辑 邹韬奋称“熟练于编辑技术的”为“编辑专家”。有人说“编辑专家”一词,这是第一次在中国现代出版史上出现。 那么编辑专家是不是仅仅“熟练于编辑技术”就可以了呢? 鲁迅曾鼓励刚做了编辑的赵家璧:“这是一种非常需要而且很有意义的工作,我自己也是搞这一行的,其中也大有学问啊!”孙犁说:“编辑必须有学问,有阅历,有见解,有独到之处,应该成为学者或作家。”看来,编辑应该有学同是一个基本的要素。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中有一副对联这样写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作为从事业余新闻写作的一名新兵,通过近几年来的新闻写作实践的得失甘苦,深刻地感受到,存新闻写作的过狂中,也应该给自己写上一副对联,那就是:事事留心皆新闻,处处着眼出佳篇。哲人罗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新闻写作也是这样,如果我们缺少应有的新闻嗅觉,再能产生轰动效应的新闻也会从我们的  相似文献   

3.
何为公共关系?中国公关协会主席安岗去年在卜海公共关系研讨会上指出:“中国公共关系是社会主义人们之间、人民和党、政府和组织之间的相互交流、交往、协调的关系”,这就给公共关系下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定义李瑞环同志在去年会见全国横向经济联合工作座谈会代表时对公共关系讲得更明确,他说:“现在有一门很时兴的学问,已经上了讲台了,这个学问叫‘公  相似文献   

4.
“伪书”当道,成为“盛世危言”是有其契机的。当正版《没有任何借口》出版之前,各种伪书的制作出版已成为业内公开的秘密,各种媒体也在一定程度上曝光了很多伪书现象,然而,这种严重侵犯消费者权益、破坏出版诚信的做法,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2004年10月正版《没有任何借口》新书新闻发布会的举行,无疑对伪书的当道,不啻为重重一击,它也拉开了人们对中国出版业发展再思考的序幕。实际上制作伪书,古已有之,并不是什么新鲜东西。据文献记载,大约在战国时期,此类活动就开始了,因而产生了辨识伪书的辨伪学问,这种学问成为历史文献学中的一个重…  相似文献   

5.
“中国哲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与精华。如果把中国几千年文明积累的方方面面比作一面大网,那末中国哲学堪称这面大网的总纲。因此,无论是我们弘扬祖国文化,还是外国研究中国文明,都需要首先把握这个总纲。目前,讲中国哲学“史”的教科书或工具书也有一些,但是把中国哲学作为一个“论”的整体,以论为主、史论结合地全方位展现其总面貌的大型工具书,国内尚且没有。这部由著名学者方克立教授主编的《中国哲学大辞典》(近200万字,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正是填补了  相似文献   

6.
中国数字付费电视的启动程序及相关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中国的数字付费电视有很多生动形象的比喻,有人说:”这是一个青苹果,就等着它变红”。也有人说:“中国的数字付费电视是地平线下的曙光,终将变成蓬勃的日出。”我觉得这些比喻有道理,但也不十分恰当。因为我感觉,中国的数字付费电视,现在还不是一个可以坐等的时间问题,还有很多的具体的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去克服;还有很多具体的工作,需要我们去完成。  相似文献   

7.
关于中国的数字付费电视有很多生动形象的比喻,有人说:“这是一个青苹果,就等着它变红”。也有人说:“中国的数字付费电视是地平线下的曙光,终将变成蓬勃的日出。”我感觉,中国的数字付费电视,现在还不是一个可以坐等的时间问题,还有很多具体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去克服,还有很多具体工作,需要我们去完成。  相似文献   

8.
知识与趣味     
文章要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古人就有这种主张。司马迁曾说:庄子“学无所不窥”,他写的文章善于“指事类情”。前者指学问广博、说的是知识;后者讲描叙生动,谈的就是有趣味。关于这个问题,鲁迅不仅有很多精辟论述,而且还身体力行。他写的许多文章,就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  相似文献   

9.
华蓥既是革命老区,又是川东门户、广安地区南大门,其发展在川东和广安地区占有重要地位。华蓥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讲,本身就是一个新闻热点地区。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充分认识到,新闻宣传不仅是党的“喉舌”,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先行官”;不仅是生产力,也是文明建...  相似文献   

10.
第三节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在以“书到用时方恨少”为题的一节中,着重说的是从书本中学习,勤读书,多读书。在以“处处留心皆学问”的本节中,我们着重说的是从现实生活中学习,勤观察,多思考,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评论文章的重要特征,也是它的基本属性,就是针砭现实,干预生活。或歌颂真善美,或鞭挞假恶丑,或提倡什么,或反对什么,都必须依附现实生活,针对现实生活,而不能闭门造车,想当然。这就必须关注现实,研究现实。借用大家熟知的一句古话来说,就是“处处留心皆学问”。大家知道,猎人都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和灵敏的嗅觉。他之所以能看到和发现一般人眼睛看不到、常人鼻子闻不到的猎物,这并不是由于他们天生有异于一般人的眼睛和鼻子,而是职业习惯养成的,或者说是训练出来的。评论工作者也要养成自己异于一般人的眼光和嗅觉,时刻用“我要写评论文章”的心态去观察生活,发现题材。在新闻界同行中有“新闻鼻”的说法,从事评论写作的人就得  相似文献   

11.
“飞人”乔丹来到中国,匆降即离,带来一股旋风,也卷起些许沙砾。这次来他没有教人打球,却让很多人知道了该怎样卖鞋。在中国体育亟需市场化的今天,或许卖鞋的学问比打球更需要我们学习  相似文献   

12.
《青年记者》2016,(3):13-14
过去的一年很不寻常.即便是寻常人,也遇到了很多不寻常的事.“六月股市”惊心动魄,“全面二孩”喜出望外……变革之潮汹涌澎湃,想做一个超然于外的旁观者似乎很难. 在历史的坐标上,2015年注定是一个重要节点.“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已经描绘了未来五年的新愿景.古人说“久困于穷,冀以小康”,但是圣贤们的小康理想在历史上并没有实现过.“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小康,意味着人人共享,不让一个人掉队.未来五年被看作事关成败的决胜阶段,习惯谈“总值”和“人均”的人得换脑筋了,经常抱怨“被平均”的人则会看到更多的“补短板”,关系到每个人的大变革正在铺陈.  相似文献   

13.
革命导师列宁说过:“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新闻工作同样也必须要有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新闻活动只能是盲目的实践,是不会有好效果的。邓小平理论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我们从事新闻宣传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我们工作实践中的“望远镜”和“显微镜”。高举旗帜,解放思想,把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贯穿到新闻宣传的实践中去,才能在工作中如鱼得水,左右逢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悠久,典籍丰富,在世界上堪称文章大国。传统文论,有益于今天新闻写作的东西很多;许多有成就的新闻界人士,无不在继承与发展民族文化中成长,作出自己的贡献。但近年来新闻写作改革中,许多人的眼睛只向外,争论“金字塔”之倒、正,“片段式”、“散文式”之奥妙;有的年轻人自称“我们没有参照系”,以一时一事之得,一叶障目,很少眼睛向内。这是一种偏颇。  相似文献   

15.
抢救诚信     
关于诚信危机,中国已经谈了很多年,一直未见好转,反而有堕不见停之趋势,虽然说要将诚信建设摆到突出位置,但这么多年,没有一个政府官员是因为讲诚信被提拔的,也没有一个公民是因为讲诚信获得巨额奖金的。中国社会在引导公民向善方面,不遗余力的施以说教,而这也加剧了以经济杠杆为标准的中国人的人格分裂。更多的中国人在现实的算  相似文献   

16.
刊林漫步     
世界上没有无限制的新闻自由有的人以为,既然讲新闻自由,就不应该有什么限制,讲限制就无所谓自由。持这种看法的人,中国有,外国也有。一次笔者出国访问,一位外国记者问,“中国有没有新闻自由?”笔者回答说:“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有新闻自由。”又问:“有新闻自由,为什么还要用四项原则加以限制?”笔者用这位记者自己国家的情况回答说:“贵国是世界公认的有新闻自由的国家,但也有几条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国王至高无上的地位,佛教作为国教的地位,皇室的尊严和权利,国家的利益。不能因  相似文献   

17.
董强 《军事记者》2007,(5):11-11
一位著名作家说过:“世界上有很多笔,如果我这支笔没有特点,它就没有可能存在,也就没有必要存在。”作家创作提倡“这一个”,新闻写作同样也要有个性与特点,才能赢得读者的认可欢  相似文献   

18.
报纸怎样宣传好党的十四大精神?我认为,很重要的一条是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帮助人们“换脑筋”,也就是转变观念。党的十四大一大功绩,就是明确地提出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改革的目标。这在理论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在实践上将对  相似文献   

19.
近来,许多报刊都在谈“换脑筋”。“换脑筋”,即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这一重要观点,不仅为进一步搞好改革开放大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也为我们进一步搞好改革开放条件下的新闻宣传指明了方向。新闻是舆论宣传阵地,新闻媒介要正确、积极  相似文献   

20.
漫画的标题     
《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竣工后,园内暂无匾额对联,这时贾政曾说:“若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在这里贾政道出了一个对“标题”的美学观:有了标题便会使作品生色,没有标题便会使作品减色。作文章、画漫画也同此理。我们不是经常说标题是作品的眼睛么,有了好的标题,便把作品的思想和精神概括地突现出来了。好的标题也能吸引人,很多时候读者是看了标题后才产生了看文章的欲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