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四大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新闻工作者来说,这是一个新的报道课题。那么,我们的报道怎样才能写活,让读者、听众喜闻乐见呢? 笔者认为,经济新闻要写活,关键要着眼于人,要从人的角度人手,写出这件事和人们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一提经济新闻,一些人总把它与“枯燥”划等号。其实经济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经济报道的枯燥是因为报道没有着眼于经济生活的主体——人。1992年,美国《费城问询报》一组题为《美国,哪儿出毛病了?》的经济报道刊出后,读者纷纷要求重印,报社重印37.5万份  相似文献   

2.
蒋剑翔 《新闻战线》2012,(2):100-102
若问经济报道最怕什么?回答是:最怕就事论事,最怕鼠目寸光。若问经济报道最需要什么?回答是:最需要判断,最需要眼光。就事论事的新闻淡而无味,缺乏眼光的新闻行而不远。一条好的经济报道,在传递信息的同时,应该给人以启迪,给人以想象。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不同时期,往往会更替出现不同的热门经济。对热门经济,应辩证的、一分为二的看待。一方面,它开发了新产业,提供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容易形成产业规模、建立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4.
经济报道由于其内容专业性较强,容易堆砌术语,显得枯燥乏味,深奥难懂。那么,怎样才能让经济报道“鲜活”起来呢?笔者认为,经济报道要学会“找故事”,找出最能揭示内在规律的“故事”,并绘声绘色地讲出来,才能增强经济报道的贴近性、鲜活性、启示性。  相似文献   

5.
6.
胡锦涛同志2008年6月20日在考察人民日报社工作时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要求”这一精辟阐述表明,以人为本,民声为重,也是做好经济报道的根本要求。发展是第一要务。经济报道在《新华日报》版面上处于最为突出、重要的地位。去年下半年以来,新华日报编委会在实践中体会尤深的是:经济报道要问需于民。  相似文献   

7.
薛秀颖  张秀巍 《新闻传播》2004,(2):41-41,70
东北振兴号角,点燃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媒体大战,也使在南方媒体日渐升温的区域经济报道迅速北移。作为长期在行政区域内活动的东北城市党报记者,如何跳出多年形成的“给本地人写本地新闻”思维定式,站在东北经济一体化的战略高度挖掘和采集新闻,引导、促进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已成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经济报道是企业报的重头戏,甚至可以说是企业报的立身之本。怎样搞好经济报道是值得企业报探索的永恒的课题。尤其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如何搞好经济报道就更是重中之重、要中之要了。过去,在计划经济时期,我们报纸的经济报道大多是围绕任务走,  相似文献   

9.
东北振兴号角,点燃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媒体大战,也使在南方媒体日渐升温的区域经济报道迅速北移.作为长期在行政区域内活动的东北城市党报记者,如何跳出多年形成的"给本地人写本地新闻"思维定式,站在东北经济一体化的战略高度控制和采集新闻,引导、促进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已成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经济报道要有“人情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经济生活已成为社会的主题,经济与百姓的关联度越来越大,市场经济对群众生活的影响不断增强,人们对经济报道的注意力不断提高,媒体间的竞争在经济新闻报道方面也显得愈发突出。经济报道欲吸引更多受众的“眼球”,必须转变传统经济新闻报道理念,在题材选择上要广开思路、在报道方式上要大胆创新,特别是要重视经济活动中的“人”的因素,在新闻宣传工作中切实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经济报道要有“人情味”经济报道是“关于人们如何进行经济选择和经济决策的报道”,经济报道的主角是人。“以人为本”的报道方式,就是要在经济报道中关注…  相似文献   

11.
许多记者都有过这样的抱怨,党报的经济报道难写。要么枯燥无味,“领导不喜欢、读者不爱看”;要么容易写成“一厂一店”,成了工作稿、宣传稿,结果是“谁写谁看,写谁谁看”;要么“内行看不上,外行看不懂”。如何走出这样的困境,让记者从怕写经济报道到爱写经济报道,让经济报道做到“领导喜欢、读者爱看,内行看得上,外行看得懂”?  相似文献   

12.
如何写出令读者惊叹的文章?我们认为,应从以下三点作出努力:一要深,二要新,三要活。内容要深。党的十五大之后,经济体制改革又有了新的突破。这就要求我们的  相似文献   

13.
5月20日至6月4日,短短半个月内《经济日报》集中推出了一组以“为农民增收想实招”为主题的系列报道,该组报道因精心策划,在全国读者中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这组报道是:《让多的好起来让好的多起来——湖南如何发展优质高效农业》、《龙头带动中介组织联动专业市场推动——吉林农民增收有道》、《农字号乡企在苏北崛起》、《淮阴强化服务手段 加快增收步伐》、《增收要有新思路》、《“三高农业”打开增收致富门》、《小小西红柿 红了一片天》等等。他们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形式、不同手段,为的是一个目的——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处在确立过程中,有许多问题正在探索,有许多措施和做法正在试点,“摸着石头过河”,能过去最好,过不去再回来。所以,在经济报道中,要搞好“三个引导”: 一是超前引导。就是要在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的交替中,善于抓住有利于市场经济发育和发展的新事物进行报道,也就是说,要有超  相似文献   

15.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主动调低我国GDP增速"的重大决策,致力于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进一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因此,在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报道,是主流媒体主要的宣传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6.
宫建华 《新闻世界》2013,(10):74-75
在经济报道中,马鞍山日报通过对经济类新闻事件的深度分析、背后真相的探索、新闻人物的深度挖掘,充分发挥经济新闻的分析、预测、指导功能,以点带面,以小见大,通过小视角,解读经济发展成就,剖析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探求有效解决问题的路径,为读者提供价值判断,日渐形成自己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18.
在我国新闻界素有“情景记者”之称的老军事记者阎吾,在屡次战斗中,勇敢奔赴火线,亲临战地采访,写出了数百篇脍炙人口的战地新闻作品,他的这些带有“火药味”的作品,确如他的同行所言:“每一篇报道几乎都是跳动着的、活灵活现的、连语言也是富有个性的,读者如被带到了现境,目睹其景,耳闻其声,喜怒哀乐随着记者的笔起伏”。的确,细读阎吾同志的作品,给人以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之感。人们常说,新闻是易碎品,“明日黄花”,只有一天的生命力。可是阎吾的作品却与世并存至今,并继续流传下去,其中“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是他的作品可读性强、生命力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此,我们是否设想,能否借鉴阎吾这种战地情  相似文献   

19.
刘钊 《记者摇篮》2005,(5):12-12
振兴老工业基地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性任务。因此,服务于振兴大业的新闻报道也不可能功于一役.必须跟踪全程并结合振兴的实践不断深化,提高报道的质量和水平。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振兴报道,是搞好振兴报道的灵魂。  相似文献   

20.
选择报道角度很重要,它直接关系到稿件命中率。几年来,笔者曾对此问题作过一些探讨。其体会是,“以小见大”,即尽可能选择具体的富有个性的一个或几个“小镜头”表现主题,以求“窥一斑而见全豹”,好处是:容易写得“新”、写得“深”。党的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农民生产积极性象火山一样爆发了。不少通讯员在反映这一现象时,都是通过描写劳动场面,采用什么队长不象以前那样吆喝干活了;过去出工怎样怎样。现在如何如何,“上至八十三,下至手中牵”等等。我在反映这一现象时,选取了《“吃饱扯”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