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官报是推动清末立宪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尤其是清政府派遣五大臣考察宪政和宣布预备立宪之后,清廷实行立宪的信息通过官报以国家意志的形式向外界传达,对立宪思潮走向高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官报的传播不仅有利于立宪思想的延伸,也补充着立宪报刊传播的地域和阶层盲区。  相似文献   

2.
清末地方自治的种瓜与得豆——《晚清经济政策与改革措施》管窥晓丹作为“立宪之根本”的清末地方自治曾一度成为清政府的一项重要国策普遍推行于全国各地。那么统治者的出发点何在?按照史学界流行的传统解释,清政府打出包括地方自治内容在内的“预备立宪”旗帜,主要是...  相似文献   

3.
预备立宪就是正式立宪前的准备。清末预备立宪指的是1905年清政府派载泽等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1906年“预备仿行立宪”,开始了预备立宪的进程。1908年8月预定9年内完成立宪的筹备工作,并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以及附属法《议院法选举法要领》;1910年在立宪派的要求下将预备立宪期限提前三年;1911年设内阁,这就是“皇族内阁”。10月辛亥革命爆发,预备立宪也最终随清王朝的灭亡而付之东流。  相似文献   

4.
袁世凯不仅促成了清廷预备立宪,而且还在预备立宪的过程中,做了一些别人做不到的事情.袁世凯在直隶试行立宪政治与改革,实际上是配合中央的宪政改革而进行的,其目的是为地方仿行立宪作出表率.尤其地方自治的实行,为接受新式教育的绅商活跃于各级地方政府的政治舞台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改变传统的地方和基层权力结构,使地方政治体制逐渐发生转型,朝着民主政治的方向发展.袁世凯的所作所为对近代中国政治的近代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清末,随着清政府对地方社会生活领域控制和民间结社限制的放松,在一些政治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市民社会化的趋势。此后,清政府在推行新政“立宪”的过程中又启动了地方自治运动,促使地方控制政策发生了新的变迁。  相似文献   

6.
清末地方自治是清末预备立宪中的一项重要制度,晚清的地方自治活动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并随着清末预备立宪活动而得以推行,虽然它最终以失败而告终,但是清末地方自治的首创意义以及它在推行中所面对的种种困境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反思。  相似文献   

7.
晚清预备立宪期间,立宪派以变革政体为核心进行全面社会改革,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政治上鼓吹立宪政治,发起请愿活动.以促进早日召开国会;经济上积极提倡兴办实、世;文化上大力发展学校教育;促进地方自治,提倡文明风尚。立宪派的政治目标虽没有实现,但促进了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走向高涨的同时,资产阶级立宪派也在为争取中国采取君主立宪政体而奔走呼号,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立宪运动。这场资产阶级立宪运动与辛亥革命的发展进程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早在1903年,君主立宪思想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已经在国内和海外留学生、华侨当中产生。当1905年清政府为了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维护风雨飘摇的封建统治而宣布实行“预备立宪”时,资产阶级改良派重新活跃起来,要求立宪的呼声十分高昂和迫切,资产阶级改良派也因此被称为立宪派。当时的立宪派大体可分为海外和国内两个…  相似文献   

9.
《宪志》日刊是清末立宪运动高潮时期由预备立宪公会创办的一份立宪刊物。《宪志》日刊的宣传内容有对立宪理论问题的探讨,但更多的是结合时局对清政府每一项改革措施的及时报道和评价。从该刊物的宣传内容与特点,可以看出清末立宪派的政治态度及其表现方式,以及立宪派与清政府在立宪目标上的相异。  相似文献   

10.
清末预备立宪标志着封建专制制度已被打破,清政府着手改革专制制度,逐步向君主立宪制过渡。经过立宪,清末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生活确实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是中国政治制度现代化的开端。从法制现代化的角度来看,清末宪政改革在国家制度和政治法律生活中贯彻了民主原则和法制原则,并且取得了实效。由于蒙古地区经济发展落后和财政极端困难,再加上思想观念封闭保守,具有近代知识的人才缺乏,使得清末预备立宪活动在蒙古地区好象无多大价值。但是,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清末预备立宪活动对蒙古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仍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1.
清末地方自治思潮是清政府力图挽救风雨飘摇状态的一种尝试.虽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却未能挽救苟延残喘的清政府.但是其中的很多思想和教训却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政治进程,供后世借鉴学习.  相似文献   

12.
清末立宪的参与者主要是清政府和立宪派。两者在政治危机中的互动关系影响了清末变革的走向和结局。详细剖析两者对立宪变革的期望及其差异,深入分析朝野立宪理念的对抗过程、整合策略的得失,同时考察制度建设与社会思潮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从一个较为新颖的角度理解清末立宪变革失败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义和团运动后,慈禧太后奉行“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的媚外政策,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风起云涌。反清武装起义接连不断.清朝统治岌岌可危。资产阶级立宪派则大力鼓吹立宪,取得了清廷中央和地方一些汉族官僚的支持,清政府内部离心力日益增大。在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日本取得了胜利,在中国引起巨大震撼,大大坚定了立宪派的立场。张謇直言:“日俄之胜负,立宪专制之胜负也。”穷途末路的清朝统治不得不选择变通,考虑立宪。  相似文献   

14.
《预备立宪公会报》对当时的法律、行政、外交、财政、交通、教育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广泛而又深入的探讨,成为预备立宪公会宣传其立宪思想的阵地,展示法政理论研究成果的窗口.对其研究有助于我们对预备立宪公会的人员构成、宣传活动、组织发展和政治态度形成比较接近事实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官僚立宪派与清末政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末“预备立宪”,起于1904年日俄战争前后立宪派和部分官僚的吁请,经过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至1906年9月正式宣布。在整个“预备立宪”期间,清廷统治集团内部关于立宪问题的争论始终存在,并形成清末政争的主体。对于清末政争,史学界歧见颇多,而笔者认为:清末“预备立宪”前后的清廷政争既不是立宪与不立宪之争,更不是满汉之争、权利之争,或新旧之  相似文献   

16.
1904——1905年间爆发的日俄战争,是一场争夺势力范围的帝国主义战争。这场战争对中国政局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战争期间,各种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革命活动相当活跃;立宪派要求立宪的呼声也空前高涨。在这种情况下,屈服于各方面的压力,清朝统治者也不得不考虑实行预备立宪这个问题。这些事实当然不是时间上的偶然巧合,它既是一种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的反映,又是与日俄战争有密切关系的。  相似文献   

17.
户口调查作为晚清预备立宪在议院未开之前的一项重要筹备事宜,清政府这次调查的主观目的明显不同于以往历朝,主要是调查选民,以开议院、办地方自治。然而在调查过程中由于调查员、绅董办理的不善、民众的猜疑误解、地方痞棍的煽惑等原因,却引起各地的反户口调查风潮,进而直接影响到本次户口调查的进行、调查结果、人们对宪政的认识及其清朝的统治。  相似文献   

18.
八国联军入侵,清政府逃到西安,1901年清政府在西安宣布实行“新政”。1905年清政府又派出五大臣出国考察政治。1906年9月1日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从“庚子新政”到“预备立宪”都对中央国家机构和职官进行了改革,这场改革瓦解了清王朝,却奠定了近现代国家机构的刍形。  相似文献   

19.
清末新政是在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人深感国家一定要富强起来的社会背景下出现的。新政思想体系的主体部分由江楚会奏三折构成,所提出的变法措施集中在兴学育才、整顿中法、采用西法三方面。新政思想体系包含有戊戌思潮的基本思想成分。立宪要求以一种新面孔充实进新政思想,并显示出其具备了起到中坚作用的实际价值,从而将新政思想升华到它所能达到的时代最高点。清末新政思想吸纳丰强思潮、洋务思潮、戊戌思潮、立宪思潮中的合理成分,它推动了20世纪初中国社会经济快步向近代化方向前进,引发了政治也必须近代化这一社会变迁的关键性活动。由于新政思想的最高点是保留“满人”皇帝前提下的君主立宪,所以当辛亥革命胜利已成定局时,新政运动再怎么搞也挽救不了清政府垮台的厄运了。  相似文献   

20.
城镇乡议事会、城镇董事会及乡董为《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所规定的城镇乡地方自治机构,其由选举产生,并体现出了现代民主的进步特征。但清政府对其实施严格的监督和控制,使其具有浓重的官治色彩,并且清政府始终未能把其纳入国家行政体系,从根本上说,城镇乡地方自治机构只不过是公益性的自治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