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6世纪以来,在江南市镇有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中国社会步入经济社会转型期。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近代江南市镇的社会转型并不是同步的,金山朱泾镇虽处于沿海并距上海较近,但社会转型停滞不前,探讨其社会转型的制约因素,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还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江南市镇普遍兴起,在"王权止于县"的传统社会,为保证市镇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国家权力和地方权威通过强制性和非强制性的方式强化着对市镇社会的控制。非强制性社会控制方式是强制性的有效补充,其在保持市镇社会稳定,特别是市镇社会经济正常运行及进一步发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论明清时期的河南市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时期,大量市镇在河南水陆交通沿线兴起,河南市镇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中涌现出一批中等市镇和大市镇,成为河南与外地商品流通的重要节点。市镇经济的发展更好的满足了城乡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需求,促进了农村副业和手工业一定程度的发展,促使大市镇出现了城市的特征。但是,受河南自身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市镇发展有很大局限性,这也影响了市镇作用的进一步发挥。  相似文献   

4.
明代至清前期,朱泾镇依托其传统资源,纳入到了以苏州为中心的传统商品经济体系中,其社会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号称“小临清”。当经济中心发生变化时,特别是上海开埠并取代苏州成为新的经济中心,朱泾在各方面都表现出不适,其传统的社会经济发展优势逐渐丧失,其明清时期的区域社会经济中心地位逐渐被边缘化。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政府的积极引导、孝道教育的普及和地方文化的熏染共同造就了洛阳地区孝子养亲、顺亲、孝亲等孝行。明清时期洛阳地区孝行虽呈现出格套化、极端化和神秘化等特点,但孝文化对明清时期洛阳地区家庭的稳定、淳朴民风的形成以及社会的安定产生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王传满 《唐山学院学报》2009,22(1):58-61,84
在人类历史上,贞节观念有一个从无到有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自周以来,节妇烈女的绝对数呈增长趋势,宋代是个明显的界限,节烈妇女人数陡然增加,至明清而达到极致。明清社会,程朱理学居于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女性贞节观教育不断加强,女性节烈楷模产生广泛的示范效应。明清徽州,贞节观念正是通过以上诸种途径不断被加以强化,并得以普遍的实践。  相似文献   

7.
《河西学院学报》2017,(4):47-53
关公信仰是我国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张掖关公信仰分布广泛。通过对明清时期张掖地方志进行研究,调查相关碑刻,张掖关公信仰繁盛,是当地人好武尚忠的表现;另一方面体现了民众在恶劣生活条件下的心理诉求。政府对祭祀关公的重视程度有增无减,且关公职能广泛也是重要的一个方面。在探讨民间信仰的同时,我们也发现张掖关公信仰有着连结官方和民众的纽带作用。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由于宗族势力的加强,儒教信仰的强化,统治者对宗教信仰的严格控制和对民间宗教的严厉打击,导致道教和佛教开始衰落,儒释道三位一体的发展结构遭到破坏,于是由三教构成的传统文化开始崩离,从而导致民众宗都信仰的危机,使明清王朝首因思想和信仰的穷乏而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9.
有明一代,江南市镇的启蒙教育空前活跃,其形式包括官方倡导的社学和民间兴办的私塾、义塾、家学等,教学内容普遍以基础知识传授和道德礼仪训导为主,并形成了一套颇为有效的运作模式。与前代相比,明代江南市镇的启蒙教育不仅普及程度明显提高,而且教育目标也发生变化,在面向科举的同时,越来越多地成为市镇居民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从而对市镇的持续发展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期以江西籍为主的移民进入两湖地区,其开发的重点区域是江汉—洞庭湖平原和西部山区。随着人口的繁衍,发展到设置共有地,发育成完整的村落。受两湖地区山区、丘陵和平原错综相间的地理环境影响,形成散居与聚居并存的聚落分布形态,其聚落兼具宗族性和地域性。在农业开发过程中,赋役不均和资源紧张的问题显现出来,表现为紧张的土客矛盾和族群矛盾。随着政府人口和赋役制度的调整,长期的杂居共处,土客矛盾日益消融,族群关系得以调适与融合,开始构建起稳定的多中心互嵌的乡村社会秩序。多中心即指多个权力中心和组织体制治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包括乡政、宗族、水利和市场。四个中心相互独立且自主运行,有着互不统属的清晰逻辑,呈现出多极化的态势。但是在不流动、缺乏社会分化的传统两湖乡村农耕社会中,各个中心又相互交叠,互相融通与利用,呈现出互嵌的状态,表现为价值共融、资源共享、权威共享,从事合作性的乡村社会公共活动,维持乡村社会秩序。这种秩序形态的形成,与乡村社会秩序形成的基本因素密切相关,即地理区位、居住格局、经济形态、水利模式等,是在以北方政权为中心的大共同体形态和以南方血亲为纽带的宗族小共同体形态之外的又一种乡村秩序形态类型。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文人结社风气浓厚,江南的苏、松、常、镇地区,更是文人结社的核心地区。文人结社数量丰富,活动形式多样,其中三种形式最具风雅性。游园赏景是江南文士淑世情怀与山林之乐的交融。分题斗韵,联篇吟唱,是文学性与娱和}生兼具的群体互动。绘图纪盛又是社集活动的再现与升华,瞬间的定格使风雅长存。研究文人社集活动对于认识文人结社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是移民进入临沧地区的第一个高峰期。移民的到来加快了临沧地区的发展,也造成了本地文化生态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同时,移民也给清末及民国时期临沧社会的动乱潜伏下隐患。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是移民进入临沧地区的第一个高峰期。移民的到来加快了临沧地区的发展,也造成了本地文化生态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同时,移民也给清末及民国时期临沧社会的动乱潜伏下隐患。  相似文献   

14.
在明清这一社会转型时期,徽州妇女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徽商的发展以及整个徽州的社会生活中起着特殊的进步作用,同时徽州也出现了大批的贞洁烈女,且其情形触目惊心。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反映了徽州妇女的性格受社会诸多因素影响,呈现出鲜明的二元化特点,并反映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文揭示了明清时期徽州妇女二元化性格在社会生活方面的表现,并试图浅析这种性格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淮安地区黄河水患的严重危害以及繁忙的漕运和频繁的河工是导致淮安地区水神信仰盛行的主要原因.崇祀水神在成为国家治理黄河运河水患的重要手段的同时,也成为黄河运河沿岸民众的精神慰藉.水神信仰的盛行也使得明清时期淮安地区的民间信仰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冀南太行山区明清时期的庙宇碑刻除少部分保存面貌较好以外,整体保存现状堪忧,碑石移作他用、残断、随意堆放、旧碑新刻、人为凿毁和污染、填坑和埋置、盗窃,以及自然风化等导致的损毁或遗失现象十分普遍。为了使碑石得到妥善安置、科学保护,使碑刻文献资料传之久远,可以县、乡、村及村内庙宇为单位,分步骤有序开展碑刻的全面普查,对现有杂乱堆放和残断碑刻合理归置、修复,制作拓片并予释录,最终形成冀南太行山区庙宇碑刻文献电子档案。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并军突起的徽商在商业上获得巨大成功后,积极支持和捐助社会公益事业和灾荒救济等社会慈善事业。这种行为不仅体现了徽商乐善好施的良好美德,而且为徽商的进一步发展拓展了获利的空间,形成了徽商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8.
廖建林 《红领巾》2005,(2):25-27,53
明清时期异军突起的徽商在商业上获得巨大成功后,积极支持和捐助社会公益事业和灾荒救济等社会慈善事业.这种行为不仅体现了徽商乐善好施的良好美德,而且为徽商的进一步发展拓展了获利的空间,形成了徽商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9.
明清时期异军突起的徽商在商业上获得巨大成功后,积极支持和捐助社会公益事业和灾荒救济等社会慈善事业。这种行为不仅体现了徽商乐善好施的良好美德,而且为徽商的进一步发展拓展了获利的空间,形成了徽商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徐州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救荒成为地方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漕粮通过多种方式被用于地方救荒,在地方社会救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漕粮救荒成为徐州地方荒政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漕粮参与地方社会救荒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国家力量与地方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