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6 毫秒
1.
学生行为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家庭教育失当是突出的,也是对学生影响的最大的因素。现实生活存在许多失当的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产生不良的影响,导致了学生不良行为的萌生。因此,要做好学生不良行为的转化工作,首先必须要改进家庭教育。  相似文献   

2.
对厦门市6所小学的385名学生家庭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家庭教育投资占家庭年收入的比例高,且基本教育投资与扩展教育投资的比例相当,不同类型的学生家庭教育投资的差异显;主观性家庭教育资源较充足,但不同类型学生家庭的主观性家庭教育资源差异不显;同时,不同教育投资类型对主观性家庭教育资源也存在着极其显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3.
范俐 《成才之路》2023,(15):141-144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当下初中学生的家庭教育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家长的教育观念在“互联网+”背景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家庭作为学生的“第一所学校”,对初中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具有重要影响。基于此,文章对“互联网+”背景下初中学生家庭教育新理念、新方法及新问题进行探讨,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提出优化网络时代家庭教育的具体策略,使初中学生获得更好的家庭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学生家庭教育问卷(11—18岁)》和《学生性格量表(11—18岁)》研究了家庭教育结构对初中学生性格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1)在被测量的20个家庭教育因素中,有10个因素对初中学生性格特征的发展具有显著而广泛的影响;(2)家庭教育结构对初中学生性格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活旨趣、意志品质和态度倾向亚结构中的一些特质上,对认知风格和情绪特征亚结构各特质的影响不明显。文章在讨论家庭教育结构在学生性格发展中的作用的基础上就目前如何优化家庭教育结构的问题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
《山东教育》2009,(7):10-12
杨世臣说,家庭教育不是万能的,但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要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好学生,是万万不能的。只有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相互补充,相互渗透,才能把学生教育好,培养好。基于此,金茵小学提出了“新父母教育”的理念。  相似文献   

6.
家庭教育对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有重要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家庭教育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但部分家长由于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当孩子出现的问题时表现出不知如何应对的情况。在“双减”背景下,国家减轻了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负担,且要求要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但仅凭教师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为此,班主任要在“双减”背景下引导家长展开家庭教育,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周奇 《中国教育学刊》2023,(S1):109-111
近年来,家庭教育对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地广泛而深入地认识。立足时代发展的需求及当代家庭教育的理论及实践,家庭教育课程在目标、方法及内容层面也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家庭教育的规范化理论体系建设不仅要遵循多元化的教育观念,更要积极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庭教育的体系,基于家庭教育发展现状对家庭教育在课程目标、内容及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分析,提出科学而实用性的建设性意见助力家庭教育体系完善的同时,提升家庭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多样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发展的摇篮,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是家庭教育的载体,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如何在观念上、机制上、制度上进行调适和创新,是我们一直探究的课题。这几年,学生、家长、教师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是在信息化社会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家长的教育背景也有很大的不同,教师队伍正在逐步年轻化和高学历化,普遍出现了未婚的独生子女教师指导独生子女家长的新情况。我们坚持把组织和开展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作为学校贯彻执行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的决定和上海市两个《纲要》的重要内容,转变观念、落实措施、锐意创新,用全新的理念开展家庭教育指导。  相似文献   

9.
家庭.社会的细胞;家长,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在学生厌学风的冲击下,细胞发生了裂变。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我国的社会教育十分薄弱;家庭教育缺乏科学的指导;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之间的结合也存在不少问题。从家庭教育及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支持配合方面看,除少数学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少数家长能和学校配合默契以外,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家庭教育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沈立新 《考试周刊》2012,(78):193-193
学生成长离不开三个方面的环境:家庭、学校、社会。对于职业学校学生而言,班级管理不仅面对学生,而且面对学生背后的家庭。教育者应该主动了解学生的生长环境及家庭教育等问题,从而提高学生教育管理的成功率,促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双向结合,有效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1.
家庭教育怎样与学校教育相配合张朝礼对学生来说,家庭是他们生活、成长的摇篮,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位老师,血缘关系和经济上的依赖关系,使得学生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因此,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在班集体建设中,必须抓好与家庭教育的配合。...  相似文献   

12.
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晓飞 《教育探索》2005,(11):86-87
通过对家长的调查表明,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有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教育教学方法、家庭环境、亲子关系、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等。消除家庭负面影响的措施是:加大家庭教育知识宣传力度,办好家长学校,培训家庭教育工作队伍,开展社区家庭教育活动,开展家庭教育科研。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大教育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教育工作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要提高学生素质,只靠学校教育很难实现,特别是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的形成,必须与家庭教育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必须发挥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4.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由于血缘关系和经济关系,家庭教育成为学生最亲切、最可信赖的教育力量,“良好的家庭教育使孩子受益一生”。新一代的家长都受过教育,他们都意识到这一点,因此比较认真地对自己的孩子进行家庭教育。但有的家长教育方法不正确,虽有教育好自己孩子的愿望,却事与愿违,走入了家庭教育的误区,给学校教育带来了负面影响,同时也影响了孩子个性的健康发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培养青年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不仅需要学校的系统教育培养,还要求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要求一致,这是学校教育能否收效的关键所在。青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教育方法是否科学得当,家庭教育导向是否正确积极,直接左右着学生的思想观点和个性养成。如果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甚至相抵制,就可能会出现“5+2<0”现象即在校5天的正规教育因在家2天的教育不当而抵消甚至发生负作用。因此,畅通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渠道,双方协调一致、相辅相成,是培养学生优良品德的根本。其一是成立家长委员会。由…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障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少年心理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其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消除学生心理障碍主要从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重视健康的情感生活和良好性格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加强人际关系指导,提高自身修养和加强家庭教育指导,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7.
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和家庭的教育投入对于学生认知能力与非认知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使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的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2013—2014年基线调查数据,将家庭教育投入分为教育期望、教育支出和教育参与三个维度,采用条件过程分析模型,探究家庭教育投入三个维度对子女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家庭教育期望年限既可以直接影响子女的认知能力,又可以通过家庭教育支出和家庭教育参与对子女的认知能力产生间接影响,而父母对孩子未来的教育信心则在家庭教育期望年限影响家庭教育支出与家庭教育参与过程中起到负向调节作用;家庭教育期望既对子女非认知能力产生直接影响,也通过家庭教育参与产生间接影响;家庭教育支出对子女的非认知能力不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数育在学生的整个教育系统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家庭关系、家庭教育方式、家校联系以及家长文化程度等都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一定关系。因此应改进家庭教育状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个性和天赋是素质教育的着眼点,家庭教育对学生的个性和天赋的发展起着不容忽视的尊基作用,然而,就目前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而言,家庭教育非但没有起到应用的作用,反而或多或少地制约着孩子的性格和天赋的发展,要改变如此的状况,家庭教育应该给孩子提供一个广阔的可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20.
我校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工作,将《少年儿童研究》杂志作为指导我校开展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教材。具体的做法是: 一、为一至四年级的学生父母订阅《少年儿童研究》杂志。 我们为学生父母订阅这本杂志是从1996年开始的。当时只给一年级新生的父母订阅。通过一个学期的调查,父母反映良好,认为这是一本指导父母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好教材。现在全校一至四年级的学生父母手中都有这本杂志。 二、运用《少年儿童研究》杂志开展家庭教育工作。 1.利用《少年儿童研究》杂志进行家庭教育讲座。 我校每学期都要召开两次家长会,每次家长会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