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新评价公孙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者按:2005年8月27日下午,庞朴先生在接受本刊采访时,专门谈到了公孙龙子研究问题.公孙龙子研究是赵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刊特将庞先生对于公孙龙子研究的一些新思考编发于此,希望引起更多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公孙龙约生于公元前325年,约死于公元前250年,赵国人。其生平事迹不可详考,现存《公孙龙子》一书除《迹府》为后学编纂的公孙龙传略外,其余五篇为公孙龙自著。①《公孙龙子》一书是我们研究公孙龙思想的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3.
现存的《公孙龙子》六篇,在中国逻辑思想史上颇有争议。不少研究者以公孙龙接受了某些诡辩思潮的影响,因而其论著有唯心论、诡辩论的错误为由,不承认该书在中国逻辑思想史上的地位。这是值得商榷的。对于公孙龙这样一位有名的逻辑学家,多年来我们却很少进行全面研究,特别是如何从我国逻辑思想发展的历史高度,对《公孙龙子》进行充分的估价,更是显得薄弱。本文试图对《公孙龙子》作一点粗浅的探索。 一 《公孙龙子》在战国后期出现,决不是一种偶然的学术现象,在中国逻辑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它是历史的必然产物。任何一种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关于公孙龙子思想研究,除了对其哲学思想存在截然相反的两种见解外,当前诸家笔锋似复转向深入考证今本《公孙龙子》六篇的真伪,以及《汉书·艺文志》著录十四篇的正误问题上了。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认为今本《公孙龙子》六篇“可能是晋代人根据一些破烂材料编纂起来的”,除个别小段和个别命题的论证外,“其余部分都可疑”,甚至提出有先秦与魏晋“两个公孙龙”之说,“一个是历史上的公孙龙,生活在战国末期。另一个人是经过晋代人改造过的公孙龙。”(见《哲学研究》一九七八年第六期沈有鼎撰《公孙龙子的评价问题》。笔者按:先秦确有两个公孙龙,一是名家辩士,字子  相似文献   

5.
“白马非马”是一个合理的命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公孙龙子的“白马非马”是一个合理的命题。并从公孙龙子是在“异”的意义上使用“非”字以及形式逻辑角度和哲学角度对此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6.
本文除了论述公孙龙及《公孙龙子》外,还将和庞朴、屈志清二同志就《公孙龙子研究》和《公孙龙子新注》中有关问题进行磋商。世称惠施为“合派”,公孙龙为“离派”。但据《庄子》等书记载,惠施也“以坚白鸣”(《庄子·德充符》),公孙龙也谈“合同异”(《庄子·秋水》)。可见他们对待学术思想,是缺乏严肃认真的态度的。他们的争鸣,不是为了寻求真理,而只在于  相似文献   

7.
正名是先秦名辩逻辑的重要内容,是当时大部分从事名辩研究的学者难以回避的问题.<墨辩>继<公孙龙子>之对正名作了富有创造性的探讨,从正名的定义、正名的内容、正名的方法等方面阐发了<公孙龙子>的正名学说,完善了正名理论.  相似文献   

8.
白马非马论     
春秋战国时代的名家代表人公孙龙子有许多有趣的诡论,其中最为有名的要算是白马非马论了.相传有一天,公孙龙子骑着一匹白马要进城,该城门的看守官说,依照规定马不可以进城.于是孙龙子就开始他的论证--白马非马,最后说服了守城官,于是就骑着他的(不是马的)白马进城去了.……  相似文献   

9.
名学作为先秦诸子学的一个学派,只有《公孙龙子》、《邓析子》和《尹文子》三书流传至今,其真伪难辨.比较研究其中代词使用情况可以从一个角度分析三部作品的不同,也可窥探先秦汉语代词面貌.  相似文献   

10.
《公孙龙子》,特别是其中四篇对话体文章所表现的思路和方法,对高等院校的逻辑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公孙龙子》崇尚科学、关注理性的精神在与中国传统主流哲学的抗争中表现的顽强生命力,展现了逻辑的价值和意义;以自然语言为中介,探讨逻辑学说的思路,是逻辑课程应追求的方向;借助一定话题,形象、生动地展示逻辑思想,是提高罗辑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白马非马”是先秦名家公孙龙的成名命题,在常识上这句话不成立。本文则根据《公孙龙子》一书所显示出来的语言观,来探讨“白马非马”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2.
荀子发展了孔子的名学理论,在孔子守名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制名,意在将儒家固有的礼制传统与日益发展的社会现实相结合,并充分融入墨子、公孙龙子等其它派别的名学思想,形成了儒家名学思想多元化、开放式的格局.  相似文献   

13.
“白马非马”是战国末期著名辩者公孙龙在《白马论》中阐述的名垂史册的辩题。这个命题“假物取譬”(《公孙龙子·迹府》),奇特新颖,轰动当时而震骇后世。公孙龙曾对此颇为得意:“龙之学以白马为非马耳,使龙去之,则龙无以教。”(《公孙龙子·迹府》)。而古之学者,几乎众口一词地把“白马非马”这一命题视作诡辩命题,称许者寥寥。到了近代,才有学者开始说“白马非马”原本是逻辑的,甚至是辩证的,特别近年来,随着逻辑科学的发展以及中国逻辑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对“白马非马”这一命题更有了新的认识。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认为“白马非马”为诡辞者,多在生活常识的范围内以“白马是马”为唯一正确的命题。于是,在重新评价“白马非马”的学术  相似文献   

14.
中国逻辑元研究的成果,是学术探索继往开来的新起点。西方学者的元研究理论.可作为中国逻辑研究的借鉴。《公孙龙子&#183;名实论》、《荀子&#183;正名》和《墨经》的名辩学说,是先秦第一层次的名辩元逻辑。《公孙龙子&#183;名实论》和《墨经》总结正名的逻辑规律,《小取》的“推”式论证和《墨经》的“止”式论证,是先秦第一层次名辩元逻辑的范例。诸子百家争鸣辩论的应用逻辑。是升华先秦第一层次名辩元逻辑的对象逻辑。现代学者以先秦第一层次的名辩元逻辑为对象逻辑,经过创造性诠释和改造转型。建构第二层次的名辩元逻辑。创造性诠释和改造转型,对原生态的先秦名辩来说.是必要的。先秦学者用古汉语表述的名辩,不经创造性诠释和改造转型.不便今人认知与应用。对先秦名辩的创造性诠释和改造转型。融会贯通古今中外逻辑,建构适用于全人类的世界同一逻辑。汲取中国学者独创的逻辑精华。  相似文献   

15.
《公孙龙子·名实论》是同《墨经》和《荀子·正名》并列的中国逻辑学三种元典。分析《名实论》的逻辑观,总结《名实论》在中国逻辑史上的理论贡献,比较《名实论》、《墨经》和《荀子·正名》,总结名墨荀三家逻辑观的内在关联性和本质一致性,从现象和本质辩证关系的视域,概括逻辑学一元多表的客观规律,探索逻辑教学和研究的正确导向,就教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16.
现行高中哲学教科书在说明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时,引用了“白马非马”一例。对这个论断,教科书中提出异议,认为公孙龙提出“白马非马”这个命题是没有看到白马和马之间的联系,所以是错误的。近读《公孙龙子》等文,觉得这样的引用有欠妥之处,因为: 一、“白马非马”是战国时代名辩学派的命题,也  相似文献   

17.
论《公孙龙子》思想体系的结构林恒森黑格尔在谈到古代希腊的诡辩派时这样说过,诡辩家的思想“对积极的内容和思想本身进行比较,溶解以前的信仰的具体内容,一方面把内容分解,另一方面地把这些个别性、这些特殊的观点和方面孤立起来,把它们单独地紧紧地抓住不放。”①...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的正名思想,源远流长.孔子的《春秋》即正名的力作.随后有荀子的《正名篇》,都针对当时的时弊提出了正名的重要性.邓析子、惠施、公孙龙子等名辩家更是深加发挥,结合当时出现的一系列名实不符的现象,提出了许许多多发人深思的辩题,而且颇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意味.将这些中西哲学观进行对比,廓清其异同,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19.
公孙龙是战国末年的逻辑思想家、理论家,又是“名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著作《公孙龙子》六篇,在中国逻辑思想史上影响颇大。在这部从事察辩研究的专著中,公孙龙注意分析名词、概念和命题,考察名实关系,探讨思维规律和方法,企图改善人们的主观认识能力。其所热衷的学术后来被称为辩学或名学,成为当时思想大论战的重要武器。但遗憾的是,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以后,名家之言即陵夷废坠,逐渐濒于澌灭,以至后世偶一提及,往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思想史上,公孙龙的“白马非马”的命题(其著有《白马论》,以下引文未注明出处者皆出于此)有相当的影响。对于他自己的这一得意命题,用他自己的话说是:“龙之所以为名者,乃以白马之论尔”(《公孙龙子长笺》)。如果说“白马是马”,人们一目了然,可是说“白马非马”却容易让人产生异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