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要建设法治国家就必须深入开展对程序价值的研究,民事诉讼程序不仅辩证地执行着民事实体法,并且还选择、矫正、补充实体法;作为过程与方式,民事诉讼程序蕴含着形式公正、当事人本位等丰富的价值标准;公正的程序还可以吸收不满,促使生效裁判顺利执行;严格遵守程序限制了法官恣意,又减轻了法官的责任压力。  相似文献   

2.
杨晶丝 《丹东师专学报》2001,23(4):46-47,30
一个国家的法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程序,程序公正是司法公正的核心内容,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司法公正,必须要从实体公正逐步转向程序公正。  相似文献   

3.
构建程序公正的保障机制对于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意义重大,也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构建程序公正的保障机制,首先要准确理解其内涵,把握其原则和关键环节,了解应注意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才能正确构建这一机制,也只有这样才能使之科学地指导我们的司法活动,才能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杨晶丝 《丹东师专学报》2001,23(4):46-47,30
一个国家的法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程序 ,程序公正是司法公正的核心内容 ,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实现司法公正 ,必须要从实体公正逐步转向程序公正  相似文献   

5.
程序公正已经成为司法现代化的基本价值取向,“程序决定正义”已经是法学界的共识。本文论述了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程序公正原则,并对程序公正原则在民事诉讼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程序法治原则对于实现诉讼公正、秩序、效益的价值和在诉讼中保障人权、抑制国家权力的滥用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本文介绍了程序法治原则的内涵和价值,进而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7.
刑事控审分离原则的法理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保障诉讼的公正,现代法治国家在建构刑事程序时普遍实行控审分离原则,控审分离原则具有结构和程序两方面的意义,结构意义上的控审分离原则是要实现机构设置和人员组织上的审,检分离,而程序意义上的控审分离原则是程序启动意义上的不告不理和程序运行中的诉审同一。对于控审分离原则,我国现有规定仍然有不合理之处,亟待完善。  相似文献   

8.
直接言词原则是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它决定了民事诉讼“对抗与判定”的基本结构,在民事诉讼基本原则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是其他几项基本原则的基础、前提与保障。直接言词原则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四方面:充实庭审的功能,使判决更具活力;符合程序公正的内在要求,有助于程序公正的实现;有利于发现案件真相,促进诉讼的实体公正;有利于判决的承认和执行。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在初中阶段普及程序法律知识,强化程序法律思维。程序法具有维护实体法的工具性价值和自身独立价值。统编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在内容结构上注重实体法律而淡化程序内容,在程序特点上突出宏观阐述而弱化微观流程。基于教材程序法分布情况,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增加教学课时,适当融入法治实践活动,添加程序法律内容,补充拓展我国刑事诉讼和民事诉讼的基本流程、基本制度、基本原则等知识。  相似文献   

10.
司法公正是法自身的要求,也是依法治国的要求。它包括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两个方面。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在共同构成司法公正的真正内涵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碰撞和冲突。本文试图揭示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的对立统一关系,以对我国司法改革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1.
民事诉讼程序公正是诉讼公正的主要内容,是法本身的要求和依法治国的要求。民事诉讼程序公正包括程序规则的公正、公平、合理、当事人地位平等,诉讼程序公开,法官中立及当事人意思自治。保障民事诉讼程序公正需理顺当事人之间的关系、当事人与法院之间的关系、法院和其他国家机关和组织的关系、合议庭与审判委员会的关系以及法院内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形式正义和实质正义相辅相成。要想实现法的正义价值,首先必须保证法的形式正义的实现。程序公正和实体公正构成审判公正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程序公正才是审判公正最重要的方面,对我国法治建设也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各国司法制度改革的深入进行,民事诉讼当事人的程序公正越来越被强调,民事诉讼程序的建设越来越得到重视。而在这些程序制度的建设中,审前程序的重要性更加凸现。在此方面,美国民事诉讼的审前程序更是被各国所借鉴。其诉答程序、证据开示程序、审前会议制度等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对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修改都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程序参与原则是程序正义的最低限度标准之一。民事诉讼当事人的实质性程序参与是民事诉讼中辩论主义与处分权主义的综合或上位概括。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的实质性程序参与是程序主体性理念的必然要求。在我国民事诉讼中,要切实保障当事人的实质性程序参与就必须尽快确立辩论主义和修正处分原则。  相似文献   

15.
在当代福利思潮的冲击下,随着现代行政国的出现,行政计划已日益成为国家活动的重要手段,但它也应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则。从各国对行政计划确定程序的规定可以发现,公正及听证是行政计划确定程序的基本要求。其中,对听证程序选择涉及的行政裁量应符合公正和效能的准则。  相似文献   

16.
民事证据交换程序是民事诉讼当事人于庭审前在人民法院组织和主持下,交换各自持有或控制的证据与证据线索,拒不交换或迟延交换则要承担不利诉讼后果的一种庭前准备程序。它是举证时效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防止庭审证据突袭,促进诉讼公正;减少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增强诉讼可预测性,促使当事人和解;遏制诉讼欺诈.倡导诚实信用理念等程序价值。  相似文献   

17.
论民事诉讼中的程序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序保障是当事人在民事诉讼活动中实现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的诉权底线。西方法治国家从意思自治的私法理念出发,经历了民事诉讼的职权主义模式到当事人主义模式的嬗变,捍卫了宪法的人权精神,推动了民主和法治的进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2003年12月,民事诉讼法的修订已正式纳入了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立法规划,我国民事诉讼法的改革序幕正式拉开。是否能够用程序正义的理念来指导改革的方向,用维护当事人的程序保障权来统领民事诉讼制度,是决定这次立法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回避制度是应司法公正的需求而设置,是自然公正原则于现代法中的引申.我国民事诉讼中的回避制度在立法规定及实践适用上对司法公正这一目标的实现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司法实践中,回避制度从法理基础、回避对象、程序、条件等诸多方面仍旧存在着许多问题.为了更好地理解、适用和完善回避制度,文章结合审判实践,通过对民事诉讼中回避的对象和程序的比较研究,探讨健全和完善民事诉讼中回避制度的实践经验和立法依据.  相似文献   

19.
民事诉讼检察监督是中国特色检察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干预性是检察监督的重要特征。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是一个西化过程,随着意思自治、程序正义等西方法治观念的引入,民事诉讼检察监督理念与民事审判改革方向之间的冲突愈来愈明显。  相似文献   

20.
对行政立法制度实施控制,是行政法治的基本要求。其中通过程序的设置对行政立法进行过程控制尤为必要。建立“公正优先,兼顾效率”的行政立法程序模式,是实现对行政立法权有效控制的必然选择。要实现行政立法程序公正与效率的价值追求,行之有效的民主参与和立法公开将是目标实现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