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前情提要"老师,您在吗?我感觉最近状态不好,心情比较低落,总是不自主地流泪,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怎么了。我在网上做了抑郁测评,分数挺高的,我怀疑自己得了抑郁症。"QQ上一个头像闪烁着,给我发信息的是一个网名叫"欣"的孩子,我认真看了两遍,没办法从仅有的信息上判断孩子的状态,于是我回复:"别急,孩子,网上的心理测评只能作参考,不能作诊断,最好我们约个时间面谈一下。"欣答应了,我们约好了面谈的时间。  相似文献   

2.
正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很多家长、老师经常把自己曾经的经验和好恶灌输给孩子,大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话通常是"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多,听我的准没错。"相信大人们的出发点也是希望孩子少走弯路、少摔跟头。对于孩子来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并且也是最重要的人生导师,家长当然有责任和义务用自己的经验、思想、价值观来影响孩子,使孩子少走弯路。这是个不需要争议的话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都多,听我的准没错"这样一种  相似文献   

3.
<正>"史密斯先生,如果您喜欢别的类型的鼻子,我们有很多选择供您参考。""我想这个鼻子太小了点。""小鼻子今年非常流行,史密斯先生,非常流行!""您认为它适合我吗?"史密斯先生问。"我觉得非常好!"店员说道。  相似文献   

4.
镜头一:医院里,一个30岁左右的男性几乎是跑着进来,坐下后,连气都没有喘一下就开始喊:“大夫……”随即,挽起自己的袖口,撩起自己的上衣露出肚皮,“您看,您看,我胳膊上有很多小疙瘩,肚子上也有好多,好痒好痒的,我都挠破了。”几乎没有等大夫说一句话,小伙子又说:“大夫,我的淋巴结也肿大了,嗓子疼,都吃不下饭去,也睡不着觉。还低烧,拉肚子……我完了,我得了艾滋病了,我可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5.
"做错了事得说‘对不起’,这是起码的礼貌,可我的孩子就是不肯说。"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烦恼,"为什么自己孩子这么胆小、不懂事且不肯妥协?家长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6.
正说起边界感,不得不提起我的父亲,连我装修房子他都要干涉一下,提了一堆建议,如果真听他的,那么房子就装成俗气浮夸的样子了。其实在中国式关系里,处处存在边界模糊的问题,亲友很多时候会打着"我为你好"的旗号,干涉他人,导致很多关系处理起来特别困难。在国外,爷爷奶奶要想带孙子出去玩,是不容易的,需征得孩子父母和孩子同意,大声呵斥或打孩子几巴掌,甚至还会被邻居以"虐待"孩子举报。边界感,其实是我们作为人最基本的待人接物的素质、礼貌和  相似文献   

7.
《科学生活》2010,(4):62-63
小强又哭了,妈妈走到小强身边,轻声地问他:"怎么了,为什么哭呢?""妈妈,我画不好小草,别的小朋友都画得好,就是我画不好,妈妈,为什么我做什么事都做不好啊?"妈妈看了看小强的画,其实小强已经画得不错了,但这孩子稍微有点不如意的地方就觉得自己这也不好,那也不好,总是喜欢否定自己,这么没自信的孩子,以后可该怎么办呢?在现实生活中,类似小强的孩子并不少,这些孩子其实也都很聪明,但却总是缺乏  相似文献   

8.
"花一角多钱,就能让您的居室铺上地毯,您信吗?"当推销员这样告诉顾客,引来的将不仅仅是好奇.这是推销中的一项技巧-- 一天,我在朋友开的一家地毯商店看到这样一幕:一位顾客进来看了看后指着一块地毯向营业员询问价钱,营业员回答道:"每平方米24.8元."顾客听后走了.望着顾客远去的背影,我对营业员说:"顾客问价时,你可以这样回答:‘使您的卧室铺上地毯,只需1毛多钱.  相似文献   

9.
不希望被人赞"好乖"几乎没有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乖. 但我发现,人只要一过了青春期,就不希望被人赞美"你好乖". 为什么? 几个高中生告诉我:那根本不是赞美,好像是在骂他笨、平凡、呆板、没创意、人云亦云、土里土气似的.如果真要赞美他,他宁愿接受"你好酷!"、"你超可爱!"、"你好聪明!"、"你的EQ很高哦!"这些比较现代化的用语.  相似文献   

10.
<正>说到蜂,同学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蜜蜂、黄蜂这些成群结队生活在一起、在蜂巢里储存花蜜养育后代、被惹恼了还会蜇人的黑黄相间的小家伙们。其实,除了我们熟知的这些外,还有很多各种各样的蜂过着不一样的生活。有那么一群蜂,它们独来独往,也不亲自照顾孩子,而是把自己的卵产在其他昆虫身上,让后代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它们就是寄生蜂。以小欺大本领强小时候的我也很喜欢看各种科普读物,有一次无意间在书中认识一种  相似文献   

11.
幽默与智慧     
《科学生活》2010,(4):90-90
搞笑无厘头无奈之举电话铃响了。"您好,请问您的电话号码是33333333吗?""是的,没错。"对方回答。"您能为我拨打一下120吗?我的手指被强力胶粘到电话上了!"服务热线老王和老婆都是话务员。这天,两人吵了一架,老王一气之下摔门而去。傍晚,老婆打了老王的手机。老王一看是老婆的号码,没好气地说:"您好!这是‘离就离’服务  相似文献   

12.
抢来的果子     
星期天我来到了图书馆,在安静的环境里可以静下心来读书、看报.图书馆里有200多种报纸,我拿了两种报纸坐到一个空位子上开始看了起来.我看的报纸非常幽默风趣,我忍不住笑出了声.对面有一个40多岁的女人抬起头来狠狠地瞪了我一眼,对我怒目而视,我伸了伸舌头,埋下头来继续看报纸.她又盯着我和报纸看了几眼,然后忽然站起来,伸手来抢我桌子上的另一份报纸,我问她:"你想干什么呀?"她凶巴巴地大声对我喊:"我要看这份报纸,你怎么一个人霸占着两种?你只能看一种,我就要看你这另外一种.""可是架子上还有100多种报纸供你选择呀!为什么要抢我的呢?"我对她说.我开始打量着她,她长得瘦瘦的,眼睛陷了进去,好像睡眠不足的样子,用凶狠的目光盯着我,又开始大声地对着我喊叫起来,好像是故意要和我吵架.从中学开始我就有星期天来图书馆看书的习惯,还从没遇到过这种事情.我平静了一下自己问她:"你真的想看这份报纸是吗?""对,我就要看你手里的报纸."她凶凶地说."那好,你拿去看吧.我可以再选择其他的报纸来看的.因为架子上还有100多种报纸."我盯她的眼睛说:"我想我是来看报纸的,不是来和你吵架的.我不想破坏这里的气氛,这样会影响别人看报.如果你要,你就拿去吧!"她抢下了报纸,重重地坐在座位上,恨恨地说了一句:"我就要你手中的报纸!"  相似文献   

13.
正大多数孩子都有过这样的疑问:为什么父母就是无法读懂我的心?小时候我们还会尝试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发现父母越来越不懂自己,很多事情也不愿和他们分享了。久而久之,和父母的矛盾也越来越深。其实,孩子和父母之间由于立场不同,难免会产生矛盾,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代沟"。要减少"代际冲突",需要双方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4.
生活自理能力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主要包括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收拾、整理衣服和床铺,独立进餐和洗盥,自己洗脸、洗脚和洗小手帕等。生活自理能力要注重超前培养,许多细心的家长会发现自己孩子在家的生活自理能力与在幼儿园的生活自理能力有很大的差距,即我们常说的"一个娃娃两个样"。其实,孩子在家习惯被照顾,而在集体活动中,特别是家园活动中,孩子们更愿意自己的"能干"一面展现给家长看。因此,善加利用各类家园活动,能够很好的巩固幼儿的良好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幼儿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5.
柯娟 《世界发明》2007,(2):53-54
其实,很多的致富商机就隐藏在日常的生活中、善于发现和捕捉这些机会,也许就走出了你创业的第一步。说起被闲置的物品,我想谁家都能找出一堆——无论是被孩子丢到一边的玩具,还是自己穿过的衣服,或者是曾经冲动、让荷包大出血买下的奢侈品,都可能因为喜新厌旧被闲置  相似文献   

16.
任璟钰 《百科知识》2021,(24):22-23,30
奥古斯特·威尔逊是最有影响力和最成功的非裔美国剧作家,获得了两个普利策戏剧奖和许多其他奖项.他的系列作品被称为"匹兹堡周期".该系列的每一部戏剧都以20世纪每个不同的10年为背景,描绘了黑人文化以及非裔美国人生活中的喜悲经历.戏剧《藩篱》写于1983年,为威尔逊赢得了托尼奖最佳戏剧奖和普利策奖.作为奥古斯特·威尔逊最著名的作品,《藩篱》讲述了20世纪50年代黑人特洛伊·马克森一家的生活及关系.男主人公特洛伊·马克森曾是一名出色的棒球运动员,但因一次意外的抢劫杀人案被捕入狱,加之种族歧视和出狱后年纪较大,他的棒球职业生涯宣告结束,沦为一名社区环卫工.在工作中,他愿意为正义、为自己的权利而斗争,但却不愿意承认并接受社会变革,一直秉持着社会仍然歧视黑人的看法.最终,他将自己囚禁起来,也因他的出轨行为和不支持儿子科里成为一名足球运动员的梦想导致和妻儿关系决裂,妻子和孩子离开,家庭破裂,最终酿成了一场悲剧.  相似文献   

17.
消费,事关国计民生,从古到今,从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到日常人的工作、生活,都与之紧密相关,因而,其研究意义,不可谓不重大.但是,每一项研究,只能以一个侧面对其进行剖析,无法兼顾其他,不可谓不为遗憾.尽管如此,我希望本研究也有其独特的价值与意义,从社会的角度,对消费进行重新认识.一直以来,奢侈消费、过度消费都是作为不良的消费观被大众所认识,但是,从社交需要、职场需要的角度看,这些消费也有其选择的合理性.正因如此,我才要反其道而行之,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对消费选择的社会理性进行再认识.并且,为了突出消费理性,我特意以奢侈品消费为例,并对北京的50名"八零、九零后"白领进行了深度访谈.研究发现,对于白领而言,奢侈消费并非个性化需求,而是集中的共同追求.虽然从结果看,这是不谋而合的消费选择,但从方式上看,却泾渭分明,一是高价正品、二是低价山寨.本研究关注的重点不在于孰是孰非,而在于山寨高仿品究竟为何被选择,又因何被抛弃,在这一舍一得之间,我对"奢侈消费"进行了再追因,从私人空间与社交空间两个维度对消费理性进行了分别的阐释,从白领们渐行渐远的消费观中找到相同点,发掘出隐含在消费中的人际关系与消费心理,认识它的错综复杂.由此,我认识到,个人消费表面上是自由的、不受任何约束的,但实际上,由于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消费是日常性的选择,个人会受到很多人的影响,其消费选择也在不经意之间带上了"他人"的色彩.  相似文献   

18.
<正>"三岁看老"这是一句俗语,中国古人早就说过,其意思是透过一个三岁儿童的行为举止便可以感受到这孩子将来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更深刻的说,一个人现在的行为习惯影响着他的一生,"看"的并不是长相。如今我们能轻易从同事、朋友、学生时代的集体照中,辨认出那个曾经青涩的他(她),但要换成婴儿时期的"呆萌"照,这就比较费劲了,这也是很多年轻父母常常因为自己宝贝像谁而争论不休的原因。自己的孩子长大后会是什么样子?这可能是父母最爱想象的事情之一。现在,计算机能在不  相似文献   

19.
正据《南史》记载,有一个叫刘凝之的人,他穿的鞋被别人认作是自己丢失的,刘凝之一看,果然很像,找不出理由说不是,就把鞋给了那人。那人后来找到了自己丢失的鞋,于是把错认的鞋还给刘凝之,刘凝之却不肯再要了。又有一个叫沈驎士的人,他穿的鞋也被邻居认作是自己丢失的,沈驎士一看,确实像,就笑着说:"这果真是您的鞋  相似文献   

20.
家访感悟     
当我走进一个个家庭时,看的出孩子对老师家访的欣喜和紧张。我能想象孩子事后肯定挂着笑脸与同学讨论"吴老师来我家……"孩子的天性如此。在家访中,一件件意料之外的事情让我感悟颇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