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秦汉民间信仰文化认同功能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秋香 《天中学刊》2010,25(3):115-119
秦汉时期的民间信仰是中国古代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文化认同的视角对其进行研究的成果甚为少见.近30年来,虽然秦汉民间信仰研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可以说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今后应深化民间信仰文化认同功能的研究,并注意借鉴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洞窟神仙传说在形成的过程中,以秦汉以来传统的神仙信仰和魏晋民俗环境为文化基础,以山和洞窟作为象征中介,在早期道教神仙传说的影响之下,吸收了道教和民间信仰中的求仙仪式,作为叙事内容和情节建构,互为表里,呈现了写实和象征的叙事特色,在文化功能上反映了人类寻求生命理想的情结和追寻乐园的永恒主题。  相似文献   

3.
庙会的宗教祭祀活动借助于戏剧形式进行,又推动了戏曲舞台的诞生和完善,庙会中的戏曲成为最富于文化个性的信仰形态。历史时期闽西客家地区庙会和戏曲文化生态:神是民间信仰,有神就有祭神场所——庙,民间信仰活动庙会要在特定的时间举办,在祭祀节庆活动中,戏是不可或缺的节目,功能在于"酬神"。闽西客家地区的庙会和戏曲保护真正需要的是活态传承,传统的文化形态只有走多元化的方式,才有可能谋得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温州地区的民间信仰文化内涵丰富,且其信仰形态会因社会环境的影响发生变化。在疫灾爆发时期,温州民间信仰的形态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以近现代温州的疫灾与民间信仰的文献资料和民间疫灾信仰仪式的当代遗存作为对象,阐释民间神祇的塑造、驱疫功能的形成和重构,以及民间信仰中消灾除疫的仪式,可明确民间信仰在疫灾中的定位,探寻疫灾影响下民间信仰的发展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
以民间信仰为核心,研究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中原地区民间信仰的发展状况,以嵌入性视角分析民间信仰当代演变的外在依据和内在逻辑,探索民间信仰演变与制度变迁、民众需求之间的嵌入性关系,提出政府在民间信仰方面的教育、管理职责,以期通过民间信仰的发展推动社会文化建设,丰富中原地区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6.
畲族民间信仰是畲族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研究有助于揭示畲族社会运作机制。从信仰对象、信仰的地域性和信仰仪式及其功能等3个方面的畲族民间信仰研究进行综述,并对如何进一步推进畲族民间信仰研究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7.
民间信仰仪式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在民间信仰场域中发挥着特定的文化功能。以文化人类学理论中的场域与功能视角为切入点,梳理了渭源县本庙索陀龙王身世的传说和演进,阐释了索陀龙王神游仪式中游神、迎神和安神的三个不同场景,从多维度分析民间信仰仪式文化所体现的社会功能。对索陀龙王神游仪式场域与功能的分析,着重揭示民间信仰仪式文化功能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发生着变迁,民间信仰仪式文化中的宗教色彩正在慢慢地褪去,而娱乐功能、教化功能和以“龙”文化为核心的中华民族凝聚功能正在渐渐地彰显。  相似文献   

8.
民间信仰的发生与人类的生存活动息息相关,并具有潜隐性、多元性、弥散性等特征。黄河流域山陕豫民间信仰的远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万物有灵观,其根脉孕育于农耕文化的土壤之中,围绕着物的生产与种的繁衍这两大需求,形成了以自然农业神信仰、社会保护神信仰、世俗化的儒释道信仰为主干系统的民间信仰谱系。九曲黄河、险象环生的地理形势和十年九旱、雨不逢时的气候条件衍生了独特的河神信仰与雨神信仰,经由灵验传说、人格化、世俗化等环节的演进机制,走向人们心灵深处,参与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社会转型期,民间信仰发展要加强信仰内部各要素的互动,促进民间信仰与社会结构各个环节的交融,发挥民间信仰对社会群体的道德伦理教化功能、社会组织整合功能和社会秩序的软性控制功能,彰显民间信仰在乡村振兴中的内生性力量。  相似文献   

9.
秦汉时期的民间巫术在先秦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这一时期,民间的生产生活巫术分别在减缓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释放生活压力、消解个体精神危机,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和合不同阶层的地位差异、维护地方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文化控制功能.  相似文献   

10.
火神信仰是我国民间传统信仰的一种。它与祆教的关系学术界历来争议不断。在田野调查中发现,以商丘火神台为代表的豫东地区的火神信仰,与中古时期祆教在当地的文化遗存有关。豫东地区的火神信仰很有可能包含祆教信仰的某些元素,而这种可能一定程度上是二者涵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本文首先对几种较为常见的中国民间音乐的旋法手段作一分析介绍,而后从哲学、民族审美心理、思维方式、以及音乐与其它传统文化品种的"共生性"研究出发,分别从"游"、"圆"、"内敛、综合、统一"、"程式化"等四个方面来对民间音乐旋法规律、中国传统音乐的创作方式进行文化发生学的探讨与阐释.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社会学与文化学的角度,结合中国历代服饰文化的特点,分析了中国服饰文化的传统特征。文中认为传承与变异推进了服饰文化的发展,并研究了变异与传承的各种因素及其与文化心理结构因素的关系,最后探讨了如何正确吸收中服饰文化的精髓,促进当代服饰文化建设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大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独特的教育传统。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弘扬文化传统,如何充分利用其积极因素推进教育现代化,就成了教育界关注的问题。本文试图从教育文化学的角度,探索继承和弘扬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汉字作为一种独特的表意文字,历经数千年,仍然保留着深远的人类学信息和文化内涵。作为人类的文化遗存,社会制度、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宗教生活、文化传播等方方面面都可以在汉字中找到佐证。  相似文献   

15.
从游客体验的视角出发,在分析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式旅游开发重要意义和可行条件的基础上,对其提出几点构想: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可以共赢的观念;通过市场调研找准游客体验与旅游产品的契合点;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内涵;营造非物质文化旅游产品体验环境;构建非物质文化旅游活动体系;塑造非物质文化旅游体验品牌。以期为泉州乃至海西的文化旅游业服务,同时也为其他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按照巴赫金的狂欢化诗学理论,《小世界》与《桃李》两部小说均体现出鲜明的狂欢化诗学特征。与国内相关研究视野多集中在从“后现代”特征、喜剧性以及快乐叙述等方面进行评述不同的是,本文拟从狂欢化诗学特征与叙事技巧的独特性上,来探讨这两部小说在转型期这个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下,知识分子如何演绎寻找的悲剧。  相似文献   

17.
该论根拒维吾尔语的语言材资从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的角度探讨了方言与民俗文化的关系,该领域所涉及的具体内容及其研究方法和意义等.  相似文献   

18.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对泉州文化旅游发展的相关问题加以缕析:阐述泉州文化旅游相关研究;从文化旅游在访问目的地总体决策中的重要性、体验的深度两个维度出发,界定泉州文化旅游者的五种类型并分析其体验偏好;从旅游者体验偏好角度对泉州文化旅游发展提出可操作性建议。以期为泉州乃至海西的文化旅游业服务,同时也为其他城市开展文化体验旅游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古老的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文化现象在语言上也打下深深的烙印。汉语中以“玉”构成的词语极其丰富,且大多具有独特而丰富的涵义。大量具有比喻义的“玉”族词语的出现,反映了汉民族某种意象化的思维倾向和认知概念系统,在语言的隐喻结构背后,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20.
大学在变迁与演替中凝聚生成了自己特有的组织文化,大学精神则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文化的集中反映,也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从大学组织文化这一研究视角出发,在组织文化中引入物理学中的“场”概念,把组织文化的作用虚拟为一种场的作用,即组织文化场,再从“场”的角度来反思和梳理大学这一特殊组织的文化精神,探寻可能的建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