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当代中国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历史可谓是当代中国农村改革发展、农民思想变迁的历史。从阿Q到小二黑,从梁生宝到陈焕生,从枣花再到谢永强,就是一部中国农民发展的变迁史,真实反映了我国农村近百年的发展变化。从当下流行的农村题材电视剧分析可发现农村题材作品所代表的文化身份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作品的基调、农民形象的塑造以及作品的母题都已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是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审美意识的变化以及商业文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六七十年,中国农村涌现出一大批有志青年,他们有才华、有理想并同时拥有传统农民所具有的朴实、勤奋等优点。陕北作家庞文梓先生的新作《命运》探讨了农村青年的出路问题,是继路遥之后,不断致力于对农村青年的出走之路以及精神情感状态的挖掘的一部作品,而这种创作上的不断尝试,也终将随着青年们的出走而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3.
《社戏》是鲁迅先生上世纪二十年代写的一篇反映自己童年生活的小说。无论是从鲁迅先生创作这篇作品的时代,还是作品所描写的时代,当时旧中国农村正处于贫困和动乱境地,农民生活充满悲惨和不幸。但是我们拿《社戏》和鲁迅的其它一些描写农村生活的作品比较,我们发现  相似文献   

4.
路善全 《学语文》2004,(2):17-17
多年来,我一直以一种感受的方式去接触鲁迅及其作品。又一次翻开《故乡》,走近作家“所记忆的故乡”,一派宁静、祥和的乡土气息及民族生活景象扑面而来。这篇写于1921年初的农村题材小说,开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先河。小说中所描述的中国农村的普通人事及人物命运,与鲁迅其他农村  相似文献   

5.
《平凡的世界》以1975-1985年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作为背景,描绘了中国农村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了普通人民群众在从动荡走向转折的历史时期所经历的贫困生活的坎坷命运,展现了他们为改变自身生活和命运在精神上走过的艰难历程。这部作品不仅展示了大量的生活细节,农村生活图画相当逼真,而且精细深刻地刻划出人物的心理、性格,写出了中国农民个体和群众的命运.是一部严格的现实主义作品。  相似文献   

6.
作家的眼睛     
今年春节前,我写过一篇《献给新世纪的礼物》的百字短文:“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二十世纪人类历史上最辉煌的一页。我创作的长篇小说《宝地》,试图诗史性反映这一辉煌。新的一年,我的最大心愿是该书出版面世,献给更加辉煌的二十一世纪。”这部长篇小说,我历时十年,五易其稿,增删多次,力图诗史性、全景式再现开中国改革开放之先河这一“惊世之举”的农村改革,所走过的艰难、悲壮而辉煌的历程。作品定稿后,被供职于中国文学出版社的作家野莽一眼看中。他看到了什么?他看到了,这部作品第一次正面反映“实践是检难真理的唯一标准”的…  相似文献   

7.
一九三六年,夏衍同志发表了报告文学作品《包身工》。这是一篇优秀的作品,它生动地描绘了包身工这一罪恶的剥削制度: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和中国封建主义勾结起来,制造了这种十分残酷和野蛮的剥削方式,它榨干了广大工人的血汗,吞噬了无数工人的生命。作品展现的这幅悲惨的人间地狱画图,激起人们的无比愤慨。但是,它的深刻的政治意义远不止此,作品告诉我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加速了中国农村的破产,使大批农村饥饿儿女被诱骗到城市,成了非常廉价的劳动力;而帝国主义正是利用这种廉价劳动力,扩大生产,扩大市场,使中国农村更加陷于破产。作品还告诉我们:由于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帝国主义才能进行经济侵略,农民儿女才长期处于饥饿之中,  相似文献   

8.
《社戏》是鲁迅先生上世纪二十年代写的一篇反映自己童年生活的小说。无论是从鲁迅先生创作这篇作品的时代,还是作品所描写的时代,当时旧中国农村正处于贫困和动乱境地,农民生活充满悲惨和不幸。但是我们拿《社戏》和鲁迅的其它一些描写农村生活的作品比较,我们发现《社戏》所反映的农村,既没有《阿Q正传》中那种阶级斗争日趋尖锐和动荡不安的气氛,也没有《故乡》中那种农村经济日趋破产的景象,更没有《祝福》中那种难以避免凄厉的悲剧。《社戏》中写的平桥村生活显得宁静美好,整个作品带有一种牧歌的情调。小说表现的是作者儿时在平桥村一段美好生活,歌颂了以六一公公为代表的农民和以双喜为代表的少年们身上那种淳朴善良、热情好客、聪明能干的好品质.  相似文献   

9.
《阿毛姑娘》、《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这三部不同时期的作品可以构成丁玲农村题材小说的一个序列,它们的组合表现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视野中的乡土中国在时代大潮中的变化,而这其中不曾变化的是丁玲始终不渝的人道主义立场。丁玲一直是以感同身受的赤诚为中国农村和农民探寻着一条通向“人”的解放的自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农村教育应该是一种大教育,一种全民的教育,而不应该仅仅是“以农业为基础产业的农村的区域性教育”。中国农村的发展、中国农民的生存状态理所当然应该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所关注的内容。这不仅因为中国有八亿农民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二元结构”长期存在的现实,中央政府对农村教育在教育工作中重中之重战略地位的确立,还在于它本身就是高等教育的文化史命。  相似文献   

11.
曹乃谦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界遭受非议与其主题的复杂性有关。"原欲"是曹乃谦着力思考的普适性话题,但这一话题被置放于雁北农村的特定时空语境中,因而被误读为试图迎合西方对中国人的文化想象所制造的噱头;"寻根"是曹乃谦创作的重要精神指向,作品对乡土之美的盛赞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对乡土文化"前现代性"的关注和批判;"启蒙"是曹乃谦创作意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与原欲和寻根的冲突而退却,并最终隐没于作者无声的哀叹中。"原欲""寻根"和"启蒙"在矛盾中相互遮蔽却共生的焦虑状态,使曹乃谦的小说具有更大的阐释空间,这也是其作品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2.
作者在概述《嘉莉妹妹》和《中国合伙人》的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分别对故事中的主人公即美国农村的年轻女孩和中国社会的三个小人物为改变社会地位、追求实现人生价值而不懈努力的经历加以分析,并从自然主义角度,浅析这两部作品中不同基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社会因素对主人公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农村三部曲》是洪深的戏剧主要代表作,包括《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这是洪深在30年代初参加左翼戏剧运动后创作的三部主要反映江南农村生活面貌的剧作。因这三部剧作的思想性与艺术成就的不同,所以作品发表后,一直引起社会的广泛争议。人们对这三部剧作的研究,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有新的成果与进展。本文试图分前后两个时期来探讨《农村三部曲》的研究成果,以期能够不断地挖掘出《农村三部曲》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所蕴藏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4.
我们将讨论中国以古汉语写就的三种散文文学:记事体散文(非小说类文学作品)、写景散文和寓言。我们仅注意作品所创造的境界并满足我们的审美情趣,而不管作品同时所具有的任何非文学上的(如富有哲理性的或历史上的)影响。至于作品的实用目的,如官文,我们将不予讨论,尽管从传统上讲它们也被看作“文学”。这并不是否认它们文体的优美,而是说它们更应该被划归“文字学”、而不应该划归  相似文献   

15.
轩锡明7岁到了青海,一头扎进农村,与吃洋芋的放羊娃一起玩耍,和拉鼻涕的小伙伴同桌读书,按说也该算是个“青海人”,作品也应该洋溢一股土生土长的炕烟味,但是细读他的作品就会发现,与本土作家井石,鲍义志等人相比,他有自己特殊的味道。这种不同并不在于能否熟练地应用当地的方言俗语,而在于作品本身的内含、在于作品所表现出的文化意蕴。他的作品又不同于杨志军、昌耀,他不愿做过多的形而上的思考,而更多地注目于生活本身,这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关,相对比较封闭的生活使他接受西方现代思潮的影响要晚一些,而出生于农村,艰难生活的磨炼又使他更为务实,是生活逼着他拿起了笔,是农村的巨变呼唤着他,使他情不自禁地走上了创作之路。最初的创作便以其稚嫩而又充满活力的生活气息吸引着读者。收在其小说集《魔琴》中的《赶马车的小伙子》、《捧上一掬酸瓶瓶》应该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2006年春季中国开始对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而这项政策没有把西部民办中小学校的农村学生纳入补贴范围。笔者提出给2006年上学期末仍在西部民办中小学校上学的农村学生发放相当于西部公办中小学校农村学生所享受的“两免一补”补贴面值的教育券。保证这些民办中小学校的农村学生同等的受教育权,保证这部分学生家长不“双重付费”,并保证这部分学生与家长的特殊需求。  相似文献   

17.
宁波美术馆收藏的何永坤版画《哀牢春晓》,表现了地处哀牢山区少数民族同胞的日常生活场景,反映了联产承包责任制给农村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春天。作品在整体构图上呈现出明快清秀、活泼精致的总体风格,运用绘画语言生动而深刻地表现了少数民族同胞对改革开放发自内心的拥护。透过富有意味的表现形式,充分显示了作品所蕴涵的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诉求,让人清晰地感受到作者对于中国艺术精神和美学原则的继承和发扬,尤其是在意境的创造中所表现出来的创新自觉。重新细读这一作品,对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仍然就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国最显著的乡村教育现象.莫过于上世纪末以来.由国家发动的大规模撤点并校布局调整和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所导致的大量村庄学校的急剧消失。在这一政策下,中国农村小学校从1997年的51万余所减少到2006年的29万多所.  相似文献   

19.
周美娜 《成才之路》2009,(34):72-72
在中国古代诗词作品中,杨柳意象被频繁地用来表达离愁的文化现象早已被人注意到,而本文在概述这一文化现象的历史流变基础上,从情景关系角度论述这一文化现象所创造的独特审美意境。  相似文献   

20.
《故乡》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又一篇形象深刻地反映三座大山压迫下中国农村落后停滞面貌和农民苦闷麻木的精神状态的杰作。作品揭示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并表达了作家对新生活的渴望。根据表达主题思想的需要,作家出色地运用了对比这一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