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网络化组织特征,从系统成分和系统关系2个维度对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通过对辽宁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实证分析发现:辽宁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结构不均衡,表现在以整车制造企业和零部件企业为主的创新消费者种群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创新生产者、分解者种群以及创新生存因子出现明显的边缘化现象;创新种群间尚未形成紧密的群落结构,技术流动效率不足;区域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作为"基石物种"占据着重要的结构洞位置,具有较高的整合力和媒介作用;知识链型、产业链型和地理邻近型网络关系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间互惠性强;而知识链型网络关系与产业链型网络关系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互抑制。基于以上结论,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3.
分析新能源汽车产业在美国、日本、欧洲各国的发展现状,指出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任务紧迫性。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首要任务是创新,结合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较为全面的解析。  相似文献   

4.
复杂产品系统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我国复杂产品系统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面临发达国家技术封锁策略,基于技术集成等因素考虑构建合作创新网络是复杂产品系统自主创新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5.
我国汽车产业创新系统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我国汽车产业创新系统为研究对象,以提升我国汽车产业创新能力,提高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为目的,在研究产业创新系统理论、产业创新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我国汽车产业创新系统发展的现状,并对我国汽车产业创新系统的构建、运行机制等进行了探讨,其中将我国汽车产业创新系统分为3个子系统,包括技术开发系统、创新环境保障系统以及创新绩效监测和反馈系统。旨在为我国汽车产业创新政策的制定以及创新系统的构建提供依据,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阐述复杂网络相关理论,重点描述复杂网络的特征参数度分布、聚类系数、特征路径长度;分析产业联盟中的知识转移网络的复杂特性;运用复杂网络的特征参数分析产业联盟的知识转移活动,并为产业联盟中知识转移网络的建设和优化提出建议,从而为提高产业联盟的知识转移效率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网络与复杂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钹 《科学中国人》2004,(10):37-37
人类在迈向21世纪时,系统问题,特别是复杂系统及相应的复杂性科学问题变得日益突出。一方面,生命科学,物质科学,信息科学和认知科学中大量的关键科学问题属于复杂系统问题,在传统的以线性和还原论思想为主导的科学理论框架中难以解决。另一方面,众所周知,在人类进入21世纪时,已普遍认识到,在环境、资源、经济、人口、健康、灾害、甚至和平与安全等困扰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上,必须依靠多学科的交叉和综合来从整体上寻找解决方案。这类问题也是典型的复杂系统问题。复杂系统的特征可简单地描述为:通过对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分别了解,并不能直接得到对系统整体性质的完全认识,即复杂系统具有通常所说的“1+1>2”功能。复杂系统的复杂性体现在多个方面,例如:它的子系统不但在数量和种类上众多,而且它们组成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网络;系统有层次结构,且不同层次往往有不同的运行规律和追求目标;系统还受其环境的影响并且与之有信息、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系统在结构上还呈现非线性和分布式;在可利用的信息上又往往存在不确定性、不完备性和模糊性;此外,系统是动态演化的,且许多系统(特别是有人参与的系统)还具有自组织、自适应和自学习的能力等等。对复杂系统的研究包括系统建模、分析与控制等几个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分析总结国内外有关企业创新网络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崭新视角探讨企业创新网络的复杂适应系统特征,并提出创新网络刺激—反应模型和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在创新网络方面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企业创新网络的复杂适应系统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创新网络具有复杂性、分布性、异构型以及行为主体自身的自治性等特点,传统的还原论与数理统计方法已无法解释企业创新网络中的涨落、涌现等复杂现象,国内外学者开始从复杂适应系统的角度来研究企业创新网络.本文运用复杂适应系统的思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企业创新网络特有的聚集、流、非线性和多样性等特征,以及作为复杂适应系统的企业创新网络的标识、内部模型及积木三个微观机制,分析了创新活动中的自组织与涌现现象,表明企业创新网络是一种复杂适应系统,为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在企业创新网络上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基础设施的持续投资以及现代工业体系的建设推进,复杂产品的系统创新问题已经成为政府和理论界所共同关注的话题。本文以案例研究作为主要方法,对浦镇公司1949年至2012年的创新过程进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复杂产品系统创新通过企业网络能力、创新结构和创新模式共同协同演化而成,并在这个过程中呈现出自组织行为的阶段性特征,即:(1)涨落阶段:系统企业通过网络能力形成了有利于利用式创新模式的结构;(2)役使阶段:系统企业通过网络能力形成了有利于探索式创新模式的结构;(3)相变阶段:系统企业通过网络能力形成了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协同的结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依据,对海洋经济系统区域网络的内涵及构成进行了详细阐述并论证了其复杂适应系统特征。分别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中的Echo模型及刺激-反应模型构建了海洋经济系统区域网络的运行模式,分析了其在不同模型下的探测器、图式集合、效应器以及匹配因素、标识区、控制区,揭示了区域网络环境下海洋经济系统内在的运行机理,得出了在区域网络形态下的海洋经济系统可以提高系统运行效率的结论,为研究海洋经济系统内部合作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具有知识密集型的特性,研究其创新扩散的机制网络对于制定人才创新政策和产业发展战略具有重大意义。本文设定的创新扩散,是由潜在模仿者基于个体效用决策所决定的行为,以此作为网络自组织的基本动力,同时也构成了中关村产业园作为高新技术产业某一集群的网络边界。在此基础上,本文研究了集群创新扩散网络的特性,如创新扩散的拓扑形态、创新扩散强度及密度等相关指标,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扩散的问题研究提供参考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以产量为边权的企业-产品二分网络如实地刻画一个产业内企业与产品市场之间的关系,其中的网络社团揭示了哪些企业主要在哪些产品市场上展开竞争,是分析多产品产业市场结构一个很好的视角。在这个视角下对2000~2006年中国汽车产业展开分析,揭示了其市场结构的特点和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4.
复杂产品系统追赶路径的选择对后发国家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的视角,通过对比分析中国高铁,核电和航空三大复杂产品系统领域的追赶路径,总结出中国复杂产品系统实现成功追赶的关键要素,并结合实际产业困境给出具体政策建议。研究发现,复杂产品系统领域的追赶需要同时考虑技术、市场、用户、互补企业、政府等关键要素的影响;复杂产品系统的技术追赶要重视自主创新与开放创新的融合;用户应主导复杂产品系统的创新生态系统,对产品进行商业化的应用指导和支持;政府的干预和协调是后发国家实现复杂产品系统成功追赶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复杂适应系统视角下的商业银行与中小企业关系演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概述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关系现状的基础上对成因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首次引入了银行—企业—环境复杂适应系统,并在此分析框架下得出:商业银行和中小企业必然走向全面合作,实现互利共赢,从当前极度松散割裂的银企关系向紧密合作的银企关系演进;最后根据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对演进的实现路径进行了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16.
在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基础上,分析系统稳定性、网络结构与创新生态位的关联,并对系统稳定性与创新生态位之间的关系提出研究假设,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内主体之间的研发协作关系网络。通过计算汽车产业中核心企业创新生态位适宜度,运用SNA分析对核心企业群落形成的产业创新网络进行结构测度,从而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系统结构中网络聚集度与创新生态位适宜度呈倒U关系;核心度与创新生态位适宜度正向相关;系统的效能中网络接近中心性和中介中心性与创新生态位适宜度正向相关。最后,针对研究结果提出对应结论建议。  相似文献   

17.
Web2.0中社会性标签系统的复杂网络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晓明 《现代情报》2007,27(12):64-66
Web2.0已经成为新一代互联网应用的发展趋势。Web2.0系统中存在着大量的非线性、自组织和涌现等具有复杂系统特性的现象。本文研究Web2.0的一个典型应用——社会性标签系统的复杂网络特性。  相似文献   

18.
以复杂系统理论为核心思想,从合作过程、系统结构、外部环境三方面对产学研合作的复杂性来源进行剖析;刻画了产学研合作的系统性特征与演化的一般规律;最后,应用最大熵原理构建了产、学、研三方合作的收益分配机制。结果显示,该方法运算准确、适用性强,可以在随机变量最不确定的情况下保证合作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与演化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9.
20.
企业间竞争日趋激烈,所有的企业都希望通过创新来提升竞争力.针对技术创新扩散问题,运用复杂网络方法构建技术创新级联扩散非线性模型;对ER随机网络、BA无标度网络、SW小世界网络分别进行仿真分析,阐述网络结构对技术创新扩散的影响,通过调节感知效用再分配系数可以更好地达到控制扩散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