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以"网络联结-要素耦合"理论视角为切入点,对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常州高新区、无锡高新区4个载体进行多案例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创新载体以打破创新水平不均衡和提升创新要素协调水平为建设目标,通过吸收式网络联结和协调式网络联结搭建复合型网络关系平台、促进创新要素高效耦合,以实现分散性创新要素跨部门、跨领域、跨载体的有序流动,继而形成"复合型载体平台-创新要素协调机制"的新型创新载体建设模式,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辽宁省新型创新载体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2.
苏加福  杨涛  胡森森 《科研管理》2020,41(8):248-257
知识流动效率对创新绩效有着重要影响,在协同创新领域更是如此。为有效测度协同创新知识网络的知识流动效率,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无向加权网络(Undirected Weighted Network, UWN)的知识流动效率测度模型。首先,基于协同创新知识网络的节点特性、节点间关系特性,构建协同创新知识网络的UWN模型;综合考虑协同创新知识网络中知识流动效率的多重影响因素,提出一个新的知识流动效率测度模型,并进一步提出该模型在成员管理中的延伸应用;最后,通过某智能手机开发企业的应用案例验证本文所提模型与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在中微观层面,从区域协同角度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问题。依据协同论和创新网络等理论,基于基础、主体、要素、载体、产业之间的互动关系构建区域协同创新分析框架,研究京津冀协同创新基础,从主体合作、要素流动、载体共建、产业协同等方面系统分析京津冀协同创新进展与成效;在此基础上,探讨京津冀协同创新面临的困境及问题,包括创新基础有待改善、主体合作仍需加强、要素流动与共享程度不够、载体共建能力还需提升、产业协同水平亟待提升等;最后,提出“夯实创新基础—强化协同合作—加快共享互通—加大共建力度—优化产业布局”的协同创新发展路径,为进一步提升京津冀协同创新水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网络协同创新要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网络协同创新发展是指联盟网络内部主体、战略、技术创新过程、资源、环境等要素由于相互协同与竞争,在共同实现联盟网络竞争优势以及联盟网络主体各自战略目标的基础上,耦合而形成的全新的整体创新效应。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网络为载体,在分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网络协同创新发展的要素构成的基础上,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网络协同创新发展机理模型,给出企业与公共研究机构、政府间,以及系统各要素间的协同创新关系,揭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网络协同创新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李涛  李斌 《科研管理》2020,41(9):65-76
校企协同是深化知识主体和技术主体动态对接和优势集成的有效路径,对提升技术创新效率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基于2003—2017年校企协同的相关数据,运用校企协同SD动力学模型,剖析了校企协同的作用过程、内部机理与不同层面对创新绩效影响的动态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校企协同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机制,可以细化为创新资本投入、知识要素积累、人力要素培养,及科研成果转化的作用集合;第二,人力要素培养和知识要素积累的双向协同作用,对创新作用绩效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三,创新资本投入量的增加,对校企协同创新绩效的推动效果,存在一定的挤出效应。本研究拓展了校企协同内部和外部空间的作用路径,提出了以人力资本流动为载体的知识扩散动态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6.
与发达地区相比,目前中国欠发达地区在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方面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为推动其构建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路径、实现经济转型与跨越式发展,以泛珠江三角洲地区为对象,对该区域内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以小见大”,探讨中国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路径。界定广西、海南、四川、贵州和云南为欠发达地区,基于对泛珠江三角洲各省份有关科技创新指标的调研与统计,并结合对国内外欠发达地区相关经验的总结分析,研究提出中国欠发达地区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研究发现,当前泛珠江三角洲欠发达地区面临要素投入规模无法满足科技创新需求、科技创新要素配置不均衡、科技创新积极性不够高、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欠佳等四大困境;借鉴国内如宁夏的区域协同创新、云南玉溪的政府服务型科技创新,以及国外如马来西亚的包容型科技创新、智利的开放式科技创新、南非的集权化科技创新等创新范式,针对中国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的进一步高质量发展,提出聚焦离岸创新、深度融合产业链与创新链、提升政府服务能力、强化创新主体梯队建设等综合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7.
罗琳  顾新 《软科学》2017,(6):15-18
分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活动过程,在以大数据为背景的知识管理视阈下,提出了知识流动的"数据-人-知识"框架,探讨了智慧数据的内涵,并通过对产学研协同创新主体的知识库分析、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知识管网模型,阐释了基于智慧数据的产学研协同创新知识流动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协同创新网络的构建模式选择及其治理机制是产业集群协同式创新的关键问题。以广东省专业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专业镇创新网络的发展历程以及多个典型案例的梳理分析,从内在驱动力的视角总结广东省专业镇协同创新网络建设的4种主要模式为公共创新平台驱动型、校(院)地合作驱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多要素综合驱动型,并深入剖析不同模式的主要特征、网络模型、协作模式、网络关系等,归纳总结广东省专业镇创新网络系列治理机制。最后提出加快地区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网络构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协同创新网络的构建模式选择及其治理机制是产业集群协同式创新的关键问题。以广东省专业镇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专业镇创新网络的发展历程以及多个典型案例的梳理分析,从内在驱动力的视角总结广东省专业镇协同创新网络建设的4种主要模式为公共创新平台驱动型、校(院)地合作驱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多要素综合驱动型,并深入剖析不同模式的主要特征、网络模型、协作模式、网络关系等,归纳总结广东省专业镇创新网络系列治理机制。最后提出加快地区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网络构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优化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发展路径,从要素协同的视角剖析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的整体区域特征及现存问题,总结归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的经验模式。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协同创新发展明显不均衡,尽管已在组织与制度设计、跨境科技创新协同、要素流动与共享、创新合作平台体系搭建等方面形成了特色经验与模式,但仍然存在体制机制有待完善、产业科技创新协同程度不高、要素流动渠道不畅、主体动力不足且协同性不强等问题。基于此,提出完善科技协同创新协调机制、推进形成创新资源共享和开放机制、打造创新主体协同机制及建立协同创新资金保障机制等建议,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打破“三个地区、两种制度、三种语系”的创新要素流动障碍,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跨区域产学协同创新网络是一个由区域、区域间合作关系构成的合作网络,以及知识元素、知识元素间组合关系构成的知识网络共同构成的依存型多层网络。利用1997—2017年我国跨区域产学联合申请专利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区域在合作网络中的中心性、结构洞和知识网络的多样性、组合机会显著正向影响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知识网络的多样性负向调节区域在合作网络中的中心性和结构洞对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知识网络的组合机会负向调节区域在合作网络中的结构洞对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作用。因此,区域创新中应充分利用产学主体的合作网络优势位置和知识网络优质资源,为跨区域资源共享和价值共创提供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2.
开放式创新模式强调企业应充分整合内外部的创新资源,全方位地吸纳创新要素,以构建创新的生态体系,并实现创新绩效的提升.以开放式创新模式下资源共享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为研究时象,将资源共享分为资源共享频率、资源输出和资源输入三个维度,引入知识转移作为中介变量,实证研究资源共享对创新绩效的作用机理以及知识转移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资源共享频率、资源输出和资源出入均时知识转移和创新绩效产生影响,而知识转移仅在资源输入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中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3.
武建鑫 《现代情报》2014,34(5):124-130
协同创新是近年来学者们研究的热点所在,本文选取CNKI收录的941篇核心期刊论文为样本,基于共词分析视角构建协同创新关键词的共词矩阵,运用社会网络分析、聚类分析、战略坐标等方法构建协同创新研究的可视化知识图谱。研究表明,协同创新是一个较为活跃的研究领域,高等学校、创新能力、人才培养等关键词在网络中处于核心位置,同时成为协同创新近期研究的热点;协同创新的研究主要分为5个主题:高校协同创新、产学研一体化、科技体制改革、企业创新模式、产业协同制造,并且各主题在协同创新研究领域具有不同的重要性和位置。  相似文献   

14.
黄南霞  谢辉  王学东 《现代情报》2013,33(10):75-79
大数据环境下,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与利用,有利于挖掘信息资源价值,并协同创新主体完成知识、技术创新。本文通过阐述网络协同创新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需求,结合大数据分析技术,展现网络信息资源的协同创新作用。最后,结合大数据的背景构建网络协同创新平台以及描绘协同创新平台3种应用路径,来展现网络协同创新平台的作用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Because the innovation level of enterprise clusters in various regions of China is generally low, this research is focused on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integration of regional innovation subjects. We research,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different connection states between nodes and their impact on the knowledge symbiosis or knowledge spillover ability of the entire innovation network, learn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urons in the neural network and the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odel to investigat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various nodes in innovation network. We then determine the knowledge association mechanism and transmission relationship, and then analyze the trigger conditions of fus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model of innovative knowledge flow under this condition,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further theoretical or practical research. Second, we built a model of the knowledge transfer connection that will be used in the innovation process. and select a path of knowledge transfer. Based on the mechanism of multi-agent innovation, we analyzed the incentive relationship of knowledge transfer in the innovation process, constructed the principles of knowledge transfer, analyzed the mutual transfer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innovation nodes, and analyze the simulation innovation network through certain examples. The knowledge fusion process in China lays the foundation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overall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level of the regional multi-agent innovation network. From the overall structure of the article, this research analyzes the regional innovation network from a new perspective on the basi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in knowledge flow management and control technology, knowledge exchange under social networks, and neural network optimization algorithms.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symbiosis or knowledge spillover in the process of innovation, exploring the incentive relationship of knowledge transfer throughout the primary parts innovation process, optimizing the degree of connection or 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main agents, optimizing the knowledge exchange relationship from one node in the innovation network to another and improving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the regional mesh lay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level.  相似文献   

16.
面向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如何让有限的科技资源达到最佳配置,破解创新发展瓶颈,是西部地区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规律,挖掘潜在增长极,培育新兴增长极将是实现西部区域发展的有效途径。基于上述认识,本文通过复相关系数法与引力模型对西部地区各城市创新集聚与扩散的综合实力进行了测算,提出了现阶段中国西部增长极的主体结构。在此基础上结合西部整体布局及重大经济战略,筛选出成熟型、成长型、发育型、潜在型四类创新增长极,针对不同增长极的结构特征,提出了各层级的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17.
现有研究较少从跨区域维度考察协同创新,且在进行协同创新绩效测度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参与各方的协同联系。本研究在明晰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内涵的基础上,构建跨区域协同创新复合系统,测算区域间协同投入和协同产出,进而采用DEA-Tobit两阶段模型对2013年-2016年间长三角地区和京津冀地区的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及其关键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1)长三角内部各区域间协同创新绩效水平呈阶梯状多元化分布,其中江浙沪各自与皖的协同创新绩效水平高于江浙沪彼此间的协同创新绩效水平,并因地理邻近性表现出一定的差异;(2)京津冀内部各区域间协同创新绩效水平呈极端化分布,京津和京冀协同创新绩效达到很高的水平,而津冀协同创新绩效水平则较低;(3)长三角地区整体协同创新绩效水平高于京津冀地区,无论是技术效率还是和规模效率,京津冀地区相比长三角地区均有较大差距;(4)区域间协同度对于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地理邻近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具有促进作用,而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则对跨区域协同创新绩效影响较小。最后提出了提升绩效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王飞 《科研管理》2012,33(2):48-54
在资源和知识流动性日益增强的背景下,全球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了从企业内部独立研发向合作创新的阶段性跨越,创新网络成为新药研发的主要组织形式。但生物医药创新网络的形成与演化机理尚待研究。本文以上海张江生物医药为典型案例,从合作创新和集体学习两个维度,解析我国生物医药创新网络的生成机制。研究表明,合作创新是生物医药创新网络形成的内在驱动力;集体学习则通过知识、资源的流动与扩散,加速了创新网络结构的拓展。随着地理空间开放度和合作扁平度的变动,生物医药创新网络呈现出从企业内部创新网络、本地化创新网络向全球化创新网络过渡的阶段性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19.
梁丽娜  于渤 《科研管理》2021,42(10):48-55
基于中国2013-201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构建模型讨论了区域创新网络、高技术企业技术流动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机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创新网络水平地区,高技术企业技术流动对区域创新发展的作用力,利用门槛回归探究了随着区域网络水平的演进,技术市场中高技术企业技术输出和吸纳的变化态势。实证结果表明:(1)区域创新网络、高技术企业技术输出和技术吸纳均有助于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但作用机制和强度不同;(2)相对创新网络欠发达地区,在创新网络发达地区的高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正向的自我强化机制,但创新网络的作用力稍弱;(3)无论创新网络发达/欠发达地区,高技术企业技术吸纳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均大于技术输出;(4)随着创新网络水平的提升,高技术企业技术流动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作用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20.
协同创新以开放、信任、共享为前提,促进创新资源的整合、流动与共享,实现1+1+13的协同效应。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等不同主体以及各主体的内部功能单元均可成为网络组织的活性结点,形成多层次的网络组织。基于网络组织这一组织形式,对研发协同创新机制进行研究,提出从战略、契约、资源、利益分享、持续改进等5个方面构建研发协同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