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构建高耗能企业节能减排协同效应评价模型、基本指标体系、系统动力学模型以及指标体系预测方程。以宝钢公司为例,实证研究企业节能减排协同效应演变进程及趋势。结果表明宝钢"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协同效应持续提高,其中,减排效应比节能效应更为显著;通过预测"十三五"节能减排协同效应演变趋势和模拟仿真,发现薄弱环节,得出优化方案及主要影响因素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耦合协调度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耦合协调发展对区域知识经济增长具有强有力的支撑作用。通过对科技金融内涵的界定和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的互动耦合关系分析,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并运用我国省级区域统计数据,对其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市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耦合协调度整体偏低;大部分省市科技金融滞后于科技创新发展;东、中、西部地区耦合协调度差距较为显著。据此给出我国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耦合协调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基于协同学理论,构建由技术创新、节能效率和减排效率三个子系统组成的协同发展评价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六大高耗能产业2004~2014年总体协同度呈现上升状态,但各产业均出现协同度下降的年份,主要是研发投入不稳定、企业管理疏漏等造成各子系统有序度降低,导致产业协同度降低。节能效率和减排效率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度高于其他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度,是由于技术创新子系统有序度低,导致与技术创新子系统有关的协同度都较低,表明提高协同发展水平的关键在于提高技术创新的发展水平。各高耗能产业需要针对各自的短板进行改进,提高系统总体的协同度。  相似文献   

4.
通过构建技术创新与节能效率和减排效率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高耗能产业技术创新和节能减排效率协同发展状况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04—2013年,高耗能产业的技术创新与节能减排效率系统的协同度总体呈上升趋势;节能效率-减排效率系统协同度高于其他系统的协同度;与技术创新子系统相关的系统协同度均较低,这与技术创新子系统的有序度较低有直接关系,表明高耗能产业的发展中要克服"木桶原理"中的短板效应,使各子系统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高耗能产品是我国推进节能减排战略的重点,需要系统研究其节能减排技术体系建设与节能减排协同效应的关系。运用价值流分析方法和欧氏空间坐标系分析方法构建产品生产过程节能减排技术体系及其协同效应三维分析模型。以一高耗能产品为例,分析各项技术的节能减排原理、效应以及技术体系协同效应。结果表明,该三维分析模型对于深入研究高耗能产品的节能减排技术体系建设与节能减排协同效应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从科技创新投入与产出、产业结构变化等角度,分析了蒙古国科技创新和经济增长现状,剖析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提出优化路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2019年蒙古国科技创新发展缓慢,社会对科技创新的关注度亟待提升,经济增长态势良好,产业结构转型取得明显成效,蒙古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尚未达到理想的耦合协调水平,其协同发展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7.
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导下,高耗能产业可以利用技术创新进行转型升级,达到节能和减排目标。在高耗能产业技术创新、节能效率、减排效率子系统间协同发展程度测算结果的基础上,利用PEST分析方法,从四个维度分析系统协同程度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回归模型实证研究其影响程度和方向,根据实证分析结果,设计了高耗能产业技术创新、节能效率、减排效率系统协同发展的动力机制、协调机制、约束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8.
基于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耦合性构建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确定评价体系的各指标权重,利用协调度模型,从省际差异的宏观角度对全国29个省市的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程度进行分析。分析表明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存在正向的互动关系,各地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各省区科技发展失衡现象比较突出,应加强对科技落后地区的科技管理,这对于协调我国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
基于科技创新的能源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经路径.以第一次石油危机为契机,日本在能源环保领域优先选定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和可行性的重点技术项目,并对其制定"创新发展路线图",以期突破"能源环境双约束"的困局.日本的科技创新对其能源结构转型、能源利用率提升和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业已产生传导效应.  相似文献   

10.
环境保护是重大民生问题,随着社会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人们越来越重视环境的改善,节能减排工作也日趋重要。在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中特别提出:节能减排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潍坊市各级政府把节能减排工作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节能减排的政策措施,全市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清洁生产技术创新与末端治理技术创新耦合协调关系的基础上,构建工业清洁生产技术创新与末端治理技术创新的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并以2003-2013年我国29个省级单位面板数据为样本进行了实证评价;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研究我国工业清洁生产技术创新与末端治理技术创新耦合协调关系的时空分异特征,在分析两者耦合协调关系时空分异成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创新政策与创新水平之间的协调对于促进中国创新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高技术产业为例,通过DEA模型测算2009年-2017年全国三十个省、市、自治区的规模效率与纯技术效率,以反映各地的创新政策与创新水平。在此基础上,首先通过基尼系数计算各地在创新政策与创新水平上的差距;其次通过测度耦合度反映不同地区间创新政策与创新水平相互作用的强度,并计算耦合协调度分析两者的协调关系;最后通过计算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的重心及重心偏移一致性,从空间演化视角说明二者的协调关系。研究发现:创新水平的低下是制约创新效率提高的关键因素;各地创新水平的差距和创新政策的差距都呈现逐渐缩小的趋势;创新政策与创新水平之间的协调性有待发展;创新政策与创新水平的耦合协调度总体较好,但各地短板不同;创新政策与创新水平之间协调度的提高可促进创新效率的提高;创新政策和创新水平在空间上的协调度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13.
为加强企业科技特派员与企业的耦合,推进产学合作、提升合作效果,在耦合及协同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企业科技特派员与企业耦合评价模型,对广东企业科技特派员与企业合作情况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广东企业科技特派员与企业之间尚未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双方处于相对脱节的状态,没有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4.
分析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地区的碳减排状况,为现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改进提供经验依据。基于2005-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检验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是否存在碳减排效应,并采用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PSM-DID等方法检验回归结果的稳健性,通过中介效应分析检验绿色技术创新和能源结构转型的传导路径,最后分析试点政策的地区异质性。结果表明:(1)试点政策显著降低试点地区的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存在显著的碳减排效应;(2)绿色技术创新和能源结构转型都是试点政策实现碳减排效应的作用路径,绿色技术创新在降低试点地区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中分别发挥了12.38%和5.51%的作用,能源结构转型则分别发挥了3.74%和0.47%的中介效应作用;(3)北京的碳减排效应在6个试点地区中最强,其次是上海和天津,湖北和重庆的整体碳减排效应较弱。研究结论为更好实现“双碳”目标、同时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和绿色技术创新提供的主要启示包括,要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因地制宜地制定差异化减碳政策等。  相似文献   

15.
赵阳 《现代情报》2021,40(12):84-89
[目的/意义] 探索适用于企业技术创新的专利技术信息挖掘方法,提高企业对专利信息的利用效率。[方法/过程] 剖析企业技术创新的内涵及专利信息在企业技术创新中发挥的作用和价值,从企业技术创新的流程和需求入手,确定每个创新阶段需要挖掘的专利技术信息内容,以此选择基于专利检索、专利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专利技术信息挖掘方法。[结果/结论] 提出了面向企业技术创新的专利技术信息分析框架,基本可以满足企业技术创新对专利技术信息的需求,可供企业参考。  相似文献   

16.
程华  李莉  陈丽清 《未来与发展》2013,(6):116-119,109
本文首先采用1990-2010年统计数据通过Granger检验中国科技发展和经济增长是否存在长期的相互作用关系。然后采用广东省2000-2010年面板数据,测量广东省区域科技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结果显示:科技与经济间不仅都存在着长期的正向协整关系,而且存在着显著的同期双向Granger因果关系;广东省区域科技与经济协调度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且趋于平稳,整体协调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17.
针对高校节能减排成果转化率低的现象,以高校节能减排成果转化效果为研究对象,从论文、项目和专利三个角度分析评价,揭示转化效率低的深层次原因;以多主体协同为切入点,构建政府、企业、高校的联动机制,实现多主体协同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生态模式,并提出了现实可行的具体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企业技术创新是既具有潜在高效益,又具有潜在高风险的科学技术研究活动。分析企业技术创新中的风险,是为了让技术创新成果的持有者、接受者认识到技术创新的风险性及产生的原因,便于双方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把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从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出发,分析了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风险,并根据这些风险产生的原因,探讨了其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