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清末维新时期,一批先进的知识女性在维新运动的影响下开始觉醒,并积极投身到妇女解放的事业中。作为最早觉醒的女性,她们还处于新旧之间,自身的知识体系和道德伦理观念也还是旧式的。所以,对维新男性们所提出的培养新型“贤妻良母”的女学理念,她们是认同的,其宣传活动也体现出她们在积极践行着这一理念。  相似文献   

2.
易卜生及其所负载的个性主义在“五四”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五四新文学的建设者们引进易卜生的剧作,由此对“易卜生主义”进行阐发,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本实验,在当时的社会收到了振聋发聩的反响。先将一个文学现象解释成符合自己文学观念,再予以集中评价的做法,成了当时引进西方文学的一个普遍的模式。  相似文献   

3.
易卜生及其所负载的个性主义在“五四”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五四新文学的建设者们引进易卜生的剧作,由此对“易卜生主义”进行阐发,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本实验,在当时的社会收到了振聋发聩的反响。先将一个文学现象解释成符合自己文学观念,再予以集中评价的做法,成了当时引进西方文学的一个普遍的模式。  相似文献   

4.
罗伟章的中篇小说《大嫂谣》,除了体现作者对底层农民工生存境遇的关怀和思考外,在某种程度上又是一曲母性颂歌。作者在对传统母性给予一种纯审美意义上的讴歌和礼赞的同时,也对女性身上的母性精神作了完美化、超功利化的书写。与此相关的是,在其它一些作品中对贤妻良母型女性精神的赞颂和同情背后,却深深蕴含着作者较浓的男权文化思想,这不免引起女性读者的深深遗憾和对女性文学状况及局限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女性人格范型的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近代,伴随着女学的兴起与深入发展,女性人格范型经历了从戊戌时期的“新贤妻良母主义”,到辛亥时期的“女国民教育”,再到五四时期的“超贤妻良母主义”等一系列转换,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体现了不同时期精英分子对妇女解放道路的探索及先进女性自身的精神觉醒与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6.
19世纪后半期美国女作家露易莎·梅·奥尔科特以其长篇小说《小妇人》而一举成名。马奇姐妹不满足家庭主妇式的生活,要求走出家门、步入社会,渴望通过发挥自己的才智以实现自我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对当时父权社会下推崇的“真正女人”进行了反抗。这样的描写体现出了清教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冲突,马奇四姐妹身上的忠诚这一品质就是这种冲突的一个结合点,这种品质展现了她们的魅力,也让读者去深入思考当今社会的女性应如何定位。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出现了众多无私、仁爱、善良的慈母形象,她们伟大的母性情怀令众多读者感慨、赞叹,为了家庭、儿女,她们大都付出了自己所有的一切,真实地流露出女性的自然母性;然而,非所有的母亲都是如此,她们有的为了自我的个性解放,为了追求人格的独立, 自觉地回避了母性意识;还有的因为生活的艰辛及思想的束缚,在她们身上固守的母性意识逐渐变异,亲情的挚爱甚至转变为仇恨。通过对各种母性表现的梳理,我们可以体会到浓厚的男权文化氛围对广大女性解放的束缚、阻碍,以及女性解放道路的曲折、漫长。  相似文献   

8.
五四文学中的"问题小说"、"娜拉热"等思潮和现象的产生,其深层的思想根源是五四时期风行一时的"健全的个人主义"。这意味着五四知识分子激进的启蒙思想、文化姿态和文学主张,如果不以个性解放或个人主义的价值体系来定位,是很难进行恰如其分的阐发和解释的。激进主义是五四文化转型时期居于主导地位的思想、文化、文学潮流之一,个性解放或个人主义不仅是其所蕴含的一种核心文化精神,更是这股思潮得以形成的重要思想资源和动力支撑,而它自身的限度、矛盾及其发展、流转也同样纠结于此。  相似文献   

9.
美国当代女性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的"母性诗歌系列"通过歌颂母性,开创了20世纪中后期美国女性诗人的重要流派,即"母亲诗人"。普拉斯的"母性诗歌系列"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以她自己的儿女为创作对象和创作灵感来源的诗歌;第二部分,注重思考和探索母性体验与创作力之间关系的诗歌。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母性诗歌",旨在揭示诗人创作"母性诗歌"的重要意义,即诗人通过书写母性来确定自己的诗人身份、实现自我的转变,试图从自身的"三重困境"中走出。  相似文献   

10.
戴高乐主义萌芽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60年代形成为系统的政治思想,它以维护法兰西民族独立,争取法国大国地位为核心,是战后法国力图冲破美苏两级而进行的一次伟大的外交尝试。  相似文献   

11.
犹太复国主义虽然是19世纪晚期掀起的一场犹太民族复兴运动,但却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它源自犹太教关于弥赛亚降世在锡安复国的传统。犹太教中"一神论"、"应许之地"、"重建圣殿"和"弥赛亚救赎"等理念构成了近代犹太复国主义的宗教思想根源,并产生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曹禺笔下的女性形象都有不可忽视的母性情怀,这可以从婚姻和家庭两方面来考察.即使那些反抗型的女性,她们也都流露出对理想婚姻和家庭的渴盼以及对子女刻骨的爱,这都是母性的具体体现;那些忍从型的女性更是表现出愚忠愚爱的母性情怀.  相似文献   

13.
女作家毕淑敏在其创作中塑造了形形色色的母亲形象,她们徘徊于爱与理智之间,为孕育和培养下一代而不遗余力,并不断探索、完美着自己。在她们身上,我们找到了毕淑敏对母性意识的绝好诠释。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地位的女性作家,她从小失去母爱,有着不同于常人的情感体验。她以这种极端的体验,书写了一群非常态的母性形象。在这些形象身上更多的是冷漠、自私,有的甚至是畸形变态。张爱玲在作品中毅然撕去了贴在母亲身上的天使般神圣的标签,对高尚善良.无私奉献的传统母亲形象产生质疑,打破了母性讴歌的传统模式。这些母性形象折射出作者对母性的价值和本质的更深层思考,开拓了母性题材的新主题,为文坛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相似文献   

15.
从20世纪四十年代解放区至十七年一脉相承的女性小说中,“父/女”格局的设置使“母性”命题重新退回到传统母性神话中去;但伴随着八十年代中后期西方女性主义思潮的翻译和介入,以及国内文化形势的变化、热点的转移,重新整理和阐发对“母亲”、“母性”、“母女关系”、“母系血缘”的理解,成为女性小说中恒定的母题。创作者自身经历、文化背景构成和创作主导倾向的不同,使得对这一命题的表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深化和多元共生的局面,而尤以张洁、铁凝、陈染为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的传统文化中,母性意味着"无私奉献"、"忘我牺牲"和"仁慈宽厚",尤金·奥尼尔却在他的悲剧中向世人展示了母性中的另一面,颠覆了传统文化中关于母性的神话.  相似文献   

17.
老子的“道美”思想具备强烈的母性特质,这体现在其推崇阴柔蕴藉之美的思想内容里,其饱含母性生育特征的论述行文中,其极富“恋母憎父”意味的观念主张上。  相似文献   

18.
儒家传统伦理的“性本善”的德性主义人性论,是中国人对人性见解的主流观念。儒家把人性与管理相结合,形成了以人为本的德治主义管理模式,它对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和中国传统民族心理产生了重要而久远的影响。儒家德治主义的主张虽然已不能直接用于现代社会,但儒家德治主义作为一种思想资源,仍具有巨大的资源价值  相似文献   

19.
托妮·莫里森的小说《爵士乐》以典型的母性话语讲述了一群没有母爱的孩子们的故事。本文从心理创伤和后现代主义话语理论的角度,考察主人公维奥莱特与罗丝·蒂尔,乔与"野女人"之间的母女/子关系,指出母性缺失导致他们没能完成从母爱到自爱的旅程,因而也无法正确地进行自我认知和自我构建。  相似文献   

20.
在近代中日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中,"亚洲主义"(Asianism)无疑占有一席之地。近代中国人对日本"亚洲主义"的反应表明,中国近代民族-国家建设的思想凭依的不单纯是民族、领土、主权等民族主义或国民主义的意识形态,还有种族、文明、地域、道德(公理、王道)等超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民族主义并不是缔造近代国家的唯一的意识形态要素。认清这一点,有助于我们从民族主义的"想像"(fiction)和"本原"(origin)两个维度重新审视在帝国主义时代中国的近代是怎样形成的这一问题。文章在继承了众多先行研究的基础上,将重点考察近代中国语境里的亚洲主义话语,试图对亚洲主义与中国的近代性的关系作一概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