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海岛地区海洋产业发展面临产业创新能级低的问题。从创新网络的视角出发,运用Gephi、Arcgis等软件对专利数据和论文数据进行分析,以舟山市定海区为例,刻画其2000—2014年的合作创新网络演化。研究显示:(1)定海区海洋产业的创新网络发展实现了从高校和研究所推动到以高校和大型企业为主要创新推动力的转变;(2)定海区海洋产业的创新知识获取以浙江省内合作为主,但其合作范围逐步增大,呈现良好势头;(3)经济危机对定海区海洋产业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冲击,说明创新能级低的产业竞争力不高、抗风险能力弱。尽快构建海洋产业创新网络,提升创新能级对提升定海区海洋产业综合竞争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程华  文弈  徐瑶怡 《科学与管理》2022,(4):16-24+95
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是国家战略。研究长三角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对促进浙江省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本文基于大为(Innojoy)专利数据库中1990—2019年浙江省企业与沪、苏和皖三省高校或科研机构联合申请专利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绘制合作创新网络图谱,探索浙江省企业与长三角其他地区高校和科研机构产学研创新合作网络结构及空间演化特征。研究发现,浙江企业与长三角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创新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网络密度不断降低,网络整体出现小世界性特征以及“多核心”结构发展特征;浙江省企业合作对象区域路径由早期合作以上海为主,逐步发展到覆盖长三角地区;网络的核心节点以高校为主,创新活跃度较高的企业节点由早期的传统企业向高新企业转变,早期进入合作网络的浙江企业节点对其产业竞争力提升作用显著;随着网络扩张,地理距离不再是影响网络创新主体合作的主要因素,知识扩散由接触扩散向等级扩散转化,空间结构呈现异质性特征且圈层结构明显。  相似文献   

3.
现有研究较少从产学研合作的视角去探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问题。为了弥补现有研究不足,本文以西方海洋强国推动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所采取的产学研合作联盟为研究样本,试图从海洋科技创新价值链出发来理清产学研合作在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过程中的影响机制,同时通过调研比较分析,发现我国涉海类企业与学研机构(大学和科研院所)在创新价值链上合作互动出现了“脱节”问题,尚未形成“创新链前端的基础研究促进后端的产业技术开发和生产经营,创新链后端进一步反哺前端”的良好态势。基于此,本文从海洋科技创新三个环节(知识产生、开发与商业化)来梳理我国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所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联盟管理、社会网络理论为基础,以参与“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的合作单位为研究对象,从组织声誉、联盟经验和网络中心性三个维度,对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在对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进行梳理与回顾的基础上,提出研究问题并建立实证研究模型,并利用二手数据进行分析验证。最终得到以下结论:(1)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组织声誉与协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不显著;(2)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联盟经验与协同创新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高校及科研院所在协同创新合作网络中所处位置的中心性对其联盟经验与协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起部分中介作用;(4)政府合作对高校及科研院所在协同创新合作网络中所处位置的中心性与其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专利创新作为助推行业转型升级和价值再造的战略工具之一,其布局及演化历来备受各国关注。随着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及供应链格局演变,供应链专利数量呈指数级增长,成为供应链创新的风向标和指示器。本文选取中国、美国、日本、德国、韩国供应链专利数据作为研究对象,深度挖掘1990—2016年共27年供应链专利数据池,从合作创新、空间结构、技术主题三方面,采用定量和可视化方法分析网络特征及演化路径。研究发现:(1)供应链专利创新网络演变过程与全球产业发展轨迹高度一致,计算/推算/计数、通信技术、输送/包装/贮存等为供应链专利申请热点,也是各国专利技术必争之地。(2)供应链合作创新网络不断趋于成熟,异质性社区结构逐渐凸显,各国亟须消除锁定效应,增强产学研协同创新规模。(3)供应链专利空间网络规模逐渐扩大,但空间布局不均衡,各国多以本国跨区合作为主,跨国合作为副,跨国合作多以美日韩三国间合作居多。(4)中国供应链创新专利规模增大,但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尚未真正发挥作用,技术主题布局与我国优势产业发展尚不匹配,亟须顶层设计供应链专利布局。  相似文献   

6.
利用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999—2015年间ICT产业的联合授权专利数据,构建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并提取14 596家企业的大样本面板数据,使用负二项式回归模型分别从合作广度和合作深度两个维度,考察产学研合作开放度的异质性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大学、科研机构在我国ICT领域的产学研合作创新中的作用存在异质性。无论从合作广度还是合作深度来看,大学对我国ICT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科研机构对其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则有待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7.
阮国祥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24):118-124
为促进提升企业在动态环境下的跨组织即兴能力,改进供应链合作创新绩效,基于"网络—行为—绩效"的逻辑主线,从供应链网络惯例和网络权力的视角实证阐明其二者对跨组织即兴的影响,以及跨组织即兴在网络惯例、网络权力和供应链合作创新绩效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跨组织即兴对供应链合作创新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供应链网络惯例的规范共识维度对跨组织即兴和合作创新绩效具有倒"U"型影响,网络惯例的行为默契维度以及网络权力正向影响跨组织即兴和合作创新绩效;跨组织即兴在网络惯例和网络权力对供应链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研究的管理启示为:提升供应链成员的即兴能力有利于提升供应链竞争力;要发挥拥有网络权力的企业实施跨组织即兴的作用以提高合作创新绩效;在供应链合作创新中要重点关注网络惯例,使之不断更新与环境适配.  相似文献   

8.
深入挖掘长三角“双一流”高校协同创新的基本特征与时空演进规律,对推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和提升双一流高校创新策源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2012-2020年长三角“双一流”高校的授权专利数据,在分析专利总量、合作数量与倾向等特征现状及趋势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基于数据挖掘和可视化的社会网络分析,围绕四种不同的合作类型,探索高校协同创新在时空分布、主体分布等方面的差异与时空演进。研究发现,合作授权专利数量快速增长但占比仍然偏低,上海和安徽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在整体网络密度保持稳定的情况下,网络节点规模和强度显著提升;各高校随时间呈现出不同的演进规律,但高水平大学仍占据网络的中心位置;基于分类视角的研究表明,应用型合作(高校-企业)是长三角协同创新的主要形式,受到地理距离约束,而基础型合作(高校-高校、高校-科研院所等)则不受地理距离约束。相关研究结论补充和丰富了已有成果,并具有一定实践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实现有效的跨区域创新合作,不仅有助于提升黄河流域整体的科技创新能力,而且对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西部地区产业升级与跃迁至关重要。黄河流域各类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构成的横跨各区域的创新合作网络有助于打破“信息孤岛”,帮助各省级行政区及其所属城市在开放的科技创新合作平台中充分实现信息共享。文章构建了黄河流域跨区域创新合作网络中各省级行政区间的内部创新合作关系,以及流域内与流域外省级行政区间的外部创新合作关系,研究了内、外部创新合作关系网络反映出来的黄河流域科技创新合作的现状。结果显示,内部创新合作网络在空间上呈现东部密集、西部稀疏的不均衡分布格局,但密度近年有所增加;外部创新合作网络起初在空间分布上也不均衡,但近期合作的广度和深度大幅提升。研究表明,黄河流域科技创新合作仍存在诸多障碍:(1)黄河流域内部创新合作不足,大规模、整体性的创新合作网络尚不健全;(2)黄河流域跨区域创新合作网络作用难以充分发挥,缺乏全方位、多层次的跨区域制度协同运作机制。鉴于此,文章提出应从中央到地方,自上而下地完善创新协同合作体系,遵循“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合作网络—增强合作意识—协调地区法规—组建跨区域联盟—营造协同创新生态—挖掘创新合作机会”的优化思路建设黄河流域科创走廊。  相似文献   

10.
研究结合ICT产业及制药产业上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专利合作数据,基于网络特征差异及多元回归分析来探索和验证专利合作网络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基于合作广度和深度不同组合的四种专利合作网络模式中,虽然高合作广度低合作深度、低合作广度高合作深度以及高合作广度高合作深度三种专利合作网络模式均正向影响企业创新绩效,但存在不同程度的曲线效应作用差异。企业网络能力在不同模式专利合作网络和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发挥完全中介效应,企业吸收能力在不同模式专利合作网络通过网络能力影响企业创新绩效过程中存在调节效应的作用差异。提出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优化专利合作行为来动态调整专利合作网络进而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的突破路径。  相似文献   

11.
赵文平  吴敏  徐国华 《情报科学》2004,22(11):1331-1333
知识创新是组织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和组织自身发展的需要。本文首先分析了组织知识创新的环境诱因和内部动力;然后研究了组织知识创新的过程;最后,对组织知识创新中存在的干扰及采取的对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针对我国民企自主创新能力不高的现状,探讨政府-市场互动对民企技术创新活动及创新环境作用。通过对江苏劳动密集型民企调研与实证分析发现,创新环境对民企技术创新的影响力大于政府政策;政府和市场对全省不同区域的民企创新能力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即苏北地区政府政策对民企创新影响较大,苏中次之,而苏南创新环境对民企创新影响较大。最后,针对如何从政府-市场互动关系角度优化创新环境进而提高技术创新水平,提出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随着技术变革速度的日益加快,企业需要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才能获取市场竞争优势。技术创新路径作为技术创新的重要研究内容,其体系构建已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现有创新理论并结合当代技术发展特征创建了多维技术创新地图,进而构建了基于多维技术创新地图维法耦合的技术创新路径,最后结合煤层气开采卸压消突创新案例验证了其可行性和有效性。该方法提高了技术创新路径形成的客观性,从技术创新本质层面指导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有助于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4.
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下众创空间生成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将生态学理论引入到创新发展中,突出强调创新发展中联动、开放、协同、共生、演化等生态特征,实现了创新范式的变革;众创空间在主体结构、内在属性、组织等方面与创新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拟合性,将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作为众创空间研究的理论基础具有合理性。以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为理论依据探索得出众创空间四大作用机理:内生竞合是众创空间生成的需求牵引机理;开放协同是众创空间成长的资源集聚机理;系统多样是众创空间共生的功能聚合机理;动态演化是众创空间形成的系统优化机理。  相似文献   

15.
知识资产对合作创新过程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技术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合作创新已经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必然选择。合作创新不仅表现为产学研纵向式合作,同一产业部门内的竞争企业之间也越来越多地展开竞争基础上的合作。各国政府为推动技术创新领域的合作做出了许多努力,甚至直接介入,但是仍然存在许多企业不愿意进行合作,或者合作创新未达到预期效果,甚至被迫中断等情况。合作创新过程中存在的机会主义、知识产权等特殊问题严重影响着合作的成功。本文针对合作创新活动的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以知识活动为主,二是合作与竞争并存,从合作创新的选择、激励及协同三个方面分析了知识资产对合作创新的影响,揭示了知识资产管理在合作创新中的重要性,以期为企业成功地进行合作创新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建立数量经济模型,集中分析了我国内陆与沿海地区间在新的不完备市场条件下创新扩散的决策机制,并依模型对其政策含义给予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企业创新协同及其演化模型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创新理论和协同学的基础上,通过考察中兴通讯17年创新与发展历程,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分析了企业创新协同,提出创新协同的技术创新主导型、制度创新主导型、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共同主导型等三种模式,并构建了相应的创新协同演化模型。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已进入经济体制转轨、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转变时期。中国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集团)的技术创新受到国际上市场、技术一体化及原有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双重压力,亟需对技术创新的观念、思维方式等进行“创新”,形成自己的特点。本文以中国熊猫电子集团的实例分析为基础,讨论了转变期中国大型企业技术创新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9.
科技创新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本文首先理清城市创新活力与城市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并论证企业死亡新生比测度城市创新活力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利用上海与深圳2010年至2015年6年间的企业死亡新生比和创新产出数据,对两市城市创新活力进行分析,并按不同企业所有制类型与创新产出做相关性分析,考察两市城市创新活力对于创新产出贡献的差异。研究发现:深圳的城市创新活力明显高于上海,而上海的城市创新活力相对而言更加稳定,就城市创新活力对创新产出的贡献而言,上海则略优于深圳。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基于WSR理论的分析框架,以我国91家产业创新实验室为样本,通过fsQCA的组态分析范式,剖析产业创新实验室高创新效率的驱动因素组态及提升路径。结果显示:(1)单一因素无法推动产业创新实验室的高创新效率;(2)存在3种能够驱动产业创新实验室高创新效率的组态路径,分别是“物理”层面的创新生态环境型组态、“事理”层面的高组织创新驱动型组态,以及“人理”层面的高层次人才引领型组态;(3)发现了1条能够产生低创新效率的组态路径。故建议相关组织为提升产业创新实验室创新效率,需审慎思考自身资源特征优势或劣势,并结合“物理-事理-人理”三个层面的因素组合,优化调整资源配置与优势能力建设,以摆脱条件劣势局限,实现创新效率的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