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改进的非竞争性投入产出模型及结构分析法(SDA),根据净出口消费指数及垂直专业化率,分别测算1995—2011年中日两国污染产业的转移情况、贸易隐含碳的影响因素及垂直专业化率与隐含碳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并未成为"污染者天堂",日本主要向中国转移了化工业、采掘业、其他非金属矿物制造业、交通设备制造业及机械设备制造等高、中碳产业,中国则向日本转移了木材加工业、其他制造业等中碳产业及大部分低碳产业。在影响因素中,能源使用效率及中间技术效应减少了隐含碳的排放,贡献率分别为-170.12%及-6.37%;规模效应及结构效应促进了隐含碳排放,贡献率分别为158.06%及39.54%。中国垂直化率与出口隐含碳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垂直专业化率每增加1%,出口CO2增加0.974%。  相似文献   

2.
国际贸易中的碳排放转移问题正在日益受到人们关注,中国在全球化经济中的分工角色对于碳转移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计算产业完全碳排放强度的研究基础上,采用2007年中国对外进出口贸易数据,分析基于国际分工背景下的中国贸易隐含二氧化碳空间转移路径,结果显示:国际产业分工形成以中国为中转站的两条碳转移路径,一条是中国从哈萨克斯坦、中东国家、澳大利亚、巴西、俄罗斯联邦、印度(Ⅲ类)输入能源和金属类高碳产业产品,制成中、低碳类的工业制成品输出到世界各国,主要是欧美国家(Ⅰ类);另一条是中国从东盟、韩国、亚洲其他未定义地区及日本(Ⅱ类)输入中、低碳产品的半成品或零部件,组装成中、低碳类的工业制成品后再输出世界各国,主要也是欧美国家。在考虑了国际产业分工背景下用于出口的进口隐含二氧化碳后,2007年各类国家和地区向中国净转移贸易隐含二氧化碳为:Ⅰ类国家181.51MtCO2、Ⅱ类国家13.74MtCO2、Ⅲ类国家5.82MtCO2。在考虑了国际分工后,中国进口的大部分产品不是用于最终消费而是为了生产,而生产产品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是用于出口,在总体上中国是在替发达国家排放二氧化碳。  相似文献   

3.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计算并分析广东省2007年各行业直接及完全能耗、最终需求的隐含能消费及贸易情况。结果表明,(1)广东节能减排应重点关注重化工业、交通运输及建筑业;(2)输出商品引致的隐含能是广东隐含能消费的主体,同时也应注意居民消费引致的隐含能增长;(3)广东是贸易隐含能的净输出地区,国内贸易有利于广东省能源的节约,而对外贸易使得广东向国外净输出了能源资源,不利于我国整体的节能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刘俊伶  王克  邹骥 《资源科学》2014,36(5):979-987
本文使用投入产出模型,基于最新的GTAP8数据库,分析了2004年和2007年中国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贸易隐含碳流向、结构及变化,结果显示中国均为隐含碳净出口国。基于LMDI法对隐含碳净出口进一步分解发现,影响中国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隐含碳净出口的因素不同,贸易顺差和排放系数差异是导致中国对发达国家隐含碳净出口的关键因素,行业结构差异和排放系数差异是影响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净出口的关键原因。这与发达国家、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分工密切相关。2004-2007年,中国出口结构逐渐转向高端制造业,生产技术逐渐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未来随着中国国内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出口结构优化,隐含碳净出口将会下降,贸易对中国碳排放的驱动力会减弱。  相似文献   

5.
李晨  丛睿  邵桂兰 《资源科学》2018,40(5):1063-1072
随着国际贸易强度的日益增加,隐含碳排放呈现不断增长趋势,国际贸易已成为隐含碳排放转移的重要方式。本文利用MRIO模型测算中国2005—2014年水产品贸易隐含碳排放转移量,并采用LMDI方法进行效应分解,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及强度效应三方面研究水产品贸易发展对隐含碳排放转移的驱动影响。结果表明,中国水产品贸易隐含碳排放转移量总体呈先降后升特征,且始终为水产品贸易隐含碳排放净流出国。规模效应在水产品进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表现拉动作用,而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对水产品贸易隐含碳排放进出口则具有抑制作用。因此,通过大力发展渔业低碳技术和提高渔业生态效率降低水产品贸易隐含碳排放强度、构建整体海洋生态系统、优化水产品贸易结构,是减少中国水产品贸易隐含碳排放并提升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话语权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6.
邓光耀  陈荟荟 《资源科学》2022,44(5):1036-1050
了解中国区域间产业隐含能消耗转移状况及空间影响因素,对促进地区产业节能及平衡发展有重要影响。本文立足增加值视角,构建中国省间多产业贸易流通价值链模型,测算各省隐含能和增加值贸易,并选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地理距离等因素在时空上对各省国内传统、简单及复杂贸易价值链隐含能消耗总量的影响异质性。研究表明:①多数省份在满足本地最终产品需求上的隐含能占比最高,其次是出口产品,接着是国内三大贸易价值链上的隐含能占比,而跨区满足本地最终产品需求的隐含能占比最小。②多数区域都在扩张区域间及出口贸易规模。东北及三大沿海地区总体隐含能产值上升;两河中游地区经价值链获取增加值的成本更高;西南、西北两地在大部分路径的隐含能成本增加。③三大价值链隐含能转移中,东部沿海、黄河中游地区多处于隐含能转移量高位;西北地区常处于隐含能转移量低位;其他区域转移量适中。④较2012年,2015年经济发展水平对多数省份在国内三大价值链上的隐含能总消耗量的影响转为负向;科技发展水平转为仅对西南、西北地区呈正效应;产业转移与地理距离对各省的正向作用减小。本文结果对探究各区域产业隐含能流通状况、跨区贸易隐含能消耗的时空特征及制定针对性节能方法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7.
吴献金  李妍芳 《资源科学》2012,34(2):301-308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日贸易的不断发展,中国目前的碳排放量较十年前增长了两倍多,然而日本的碳排放量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中日两国是否由于贸易产生了碳排放转移现象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法分别分析了1995年、2000年和2005年中国和日本由于贸易引起的相应部门产生的碳排放转移量;利用LMDI法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这三个角度分析了其在一定时期内对中国和日本碳排放转移变化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这三年中国由于出口到日本引起中国碳排放总量的增加值要大于日本碳排放总量的增加值,中日贸易存在着碳排放转移现象。规模效应对转移至中国和日本的碳排放量在三年的变化一直起正向作用,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对中国碳排放转移变化值都由负向作用变为正向作用,对日本则反之。最后,本文结合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国和澳大利亚两国间服务贸易迅速发展,特别是大量服务业产业内贸易的涌现备受瞩目。基于2001—2008年的相关数据,分析中澳两国服务部门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和趋势,并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对中澳人均收入水平、服务行业规模、货物贸易紧密度、服务行业贸易开放度的差异以及FDI等影响中澳主要服务贸易项(运输服务贸易、与教育无关的旅游服务贸易和其他商务服务贸易)产业内贸易水平的相关因素进行研究,发现人均收入水平差异是影响中澳旅游服务、运输服务产业内贸易的最重要因素,而影响中澳其他商务服务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最重要因素是服务规模差异。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广东省掀起了产业转移的浪潮,这股浪潮催生了许多产业转移的模式.其中,2009年来,在广州与梅州的产业转移合作中,诞生了一个新的模式--"强华模式",受到了不少关注.文章将对这个新的模式的诞生过程,特点进行扼要介绍, 并将之与其他模式进行对比,利用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分析对比它的优点,并简单地分析它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李虹  王帅 《资源科学》2021,43(9):1728-1742
当前中国对能耗总量和强度实行了“双控”,在需求侧改革背景下,分析中国能源消费总量与能源强度变动的影响因素是制定有效能源政策的基础。基于最终需求视角测算了2012、2015和2017年中国5类最终需求的隐含能源消费及其强度,使用结构分解分析(SDA)和双层归因分析探究影响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强度变动的因素,并针对求解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零值与负值问题给出了两种处理方法。结果表明:①中国近一半的能源消耗是由于满足资本形成需求而产生的,资本形成和出口的隐含能源强度是全国能源强度的1.2倍以上,而消费的隐含能源强度低于全国能源强度;②能源效率效应和生产结构效应分别是导致2012—2015年和2015—2017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及强度下降的主要因素;③第一层归因分析发现各影响因素主要通过影响资本形成需求进而影响全国能源消费总量及强度;④第二层归因分析发现重制造业和建筑业是影响资本形成需求变动的主要行业。因此未来从需求侧控制能源消耗具有更大潜力,经济增长模式需要进一步从投资和出口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变,加快促进国内大循环。同时要注重优化居民消费结构,推动其向绿色化、低碳化和节能化转变。  相似文献   

11.
碳贸易中碳价格计算的土地机会成本模型评述及实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碳价格的确定对于各类生态系统价值的估算及碳贸易具有重要的意义。碳价格是根据单位固碳量的固碳成本来确定的,而固碳成本的计算是确定碳价格中的难点,土地机会成本则是固碳成本计算中的一个重点方法。本文分析了在碳价格确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介绍了目前在碳贸易中计算碳价格常用的3种土地机会成本的模型:自下而上模型(Bottom-up model)、部门模型(Sectoral model)和计量经济模型(Econometrical model),并对这3种模型进行了比较和评述。结果表明,这3个模型均不适用于我国,特别是北方草原区的碳价格计算。为此,本文初步给出了一个在我国内蒙古草原区确定碳价格的固碳成本估算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劳动生产率增长理论和实证分析运用于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计算和分析了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三大要素对不同产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产出的贡献率。"三化"的不协调主要体现在国民经济一、二、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差别太大,这也是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根源。要达到"三化"协调发展,只有逐步缩小三大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别,最终达到基本均衡状态,才能消除二元经济社会结枸。  相似文献   

13.
吴先华  郭际  郭雯倩 《科学学研究》2011,29(9):1323-1330
 采用投入产出法的思想,通过构建数理模型,在中美两国2002年和2007年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测算了中美商品贸易的碳排放转移量。研究发现,由于中对美商品出口以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部门为主、美对华商品出口以技术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部门为主。中国为美国的碳减排做出了很大贡献。认为应该从对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角度来重新界定碳排放责任,为国际气候变化谈判提供更客观、可靠的数据;发达国家应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和资金援助,发展中国家应进一步努力加强技术创新,共同减少碳排放。  相似文献   

14.
以2002年-2018年中美食用菌双边贸易统计数据,利用Grubel-Lloyd指数和Brülhart贸易指数测度中美食用菌及主要类型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发展特征,并对影响产业内贸易发展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美食用菌产业内贸易水平仍处于较低状态,不同时期产业内贸易对贸易增量影响程度具有显著差异;人均收入差异、贸易平衡度和对外直接投资阻碍中美食用菌产业内贸易发展,而经济规模和经济开放度则是驱动中美食用菌产业内贸易发展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汪艺晗  杨谨  刘其芸  谭蕊  袁浩 《资源科学》2021,43(5):974-986
“一带一路”倡议沿线国家在粮食国际贸易中发挥着日愈重要的作用,研究其粮食贸易带动的虚拟水和灌溉用能流动格局,能够为“一带一路”区域可持续的农业合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有力参考。本文基于UN COMTRADE、FAOSTAT和水价值研究报告的数据,构建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主的粮食贸易及其隐含虚拟水和灌溉用能的流动网络,计算网络指标,并考察各国在网络中的地位和资源流动模式,分析网络社团结构。结果表明:①在粮食贸易网络中,俄罗斯、乌克兰、越南和泰国是虚拟水和灌溉用能出口国,土耳其、埃及、沙特阿拉伯和以色列是虚拟水和灌溉用能主要进口国。②存在一些粮食出口大国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的现象,如俄罗斯,粮食作物灌溉过程消耗大量能源,粮食贸易会加重其农业用能使用负担,这表明目前粮食贸易引起的资源再分配情况还有待优化。③研究国家的虚拟水和灌溉用能流动网络已分化出社团结构,“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积极参与粮食国际贸易,在社团内核心贸易国的辐射带动下,边缘的发展中国家农业水资源和能源资源短缺的情况能得到一定改善。④非“一带一路”重要粮食贸易国在保障“一带一路”国家粮食需求的同时,为其提供了大量的虚拟水和灌溉用能资源,在贸易网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中介作用。本文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可以考虑通过农业贸易来优化本国农业资源结构,并加强农业合作,提高水资源和能源资源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加速推进,我国工业领域绿色转型发展面临巨大挑战。铜有色金属是重要工业原材料,铜产业是实现工业化的支撑产业之一,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本文立足新时代“双碳”战略目标背景,全面分析了鹰潭铜产业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现状,以及铜产业结构、碳排放强度和低碳技术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在充分分析的基础上对未来鹰潭铜产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实施路径进行了研判,提出了推动铜基新材料产业、发展再生铜产业、延伸产业链、强化技术创新等发展路径,以及建立绿色制造体系、健全和完善相关政策和配套设施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姜宛贝  韩梦瑶  唐志鹏  刘卫东 《资源科学》2019,41(10):1814-1823
为了合理界定全球碳排放责任,本文选取了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等7个主要工业化发达国家和中国、印度、南非、墨西哥、巴西等5个新兴经济体国家,运用回归方程等方法,描述了上述国家碳强度随经济增长的变化趋势,比较了相同经济发展水平下碳强度的国别差异,并分析了四次国际产业转移前后相关国家碳强度的变化。研究发现,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国家的碳强度随着经济水平增长均出现下降的趋势。相比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国家在较低的人均GDP水平达到了碳强度峰值,且其峰值碳强度大小总体来说低于发达国家。在相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下,发达国家的碳强度总体高于新兴经济体国家。在国际产业转移的背景下,产业转出国的碳强度大多有所下降,承接国的碳强度整体有所上升。研究结果可以为国际碳排放权分配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产业转移是一种市场行为,但离不开政府的调控政策引导.分析了武汉承接产业转移的意义、时机、优势和约束因素,进一步给出武汉承接产业转移的可行性、必行性结论.  相似文献   

19.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双碳”愿景技术组合的重要构成部分,对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现代能源体系、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非传统国防安全和促进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双碳”愿景下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产业的发展定估及贡献,对比了国内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产业发展现状,提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保障措施,以期实现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循环产业模式”是广州湛江产业转移的产物.分析了该模式的内涵与特点,认为循环产业模式通过生产的转移,满足市场需求并实现了两地产业结构升级,形成了新的增长极.该模式从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面构建了循环产业体系,给广东产业转移的推进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