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中的“马太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马太效应”是一个突出的客观现象。所谓“马太效应”是指:原因和结果之间存在着正反馈的循环作用;即好的原因导致好的结果,坏的原因引起坏的结果;而且,好的越来越好,坏的越来越坏。  相似文献   

2.
马太效应是一种优势积累效应,它的存在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心理原因。体育教师要正确面对体育教学中的马太效应,善于利用并激活其正面效应的形成,预防和治理其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3.
"马太效应"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向荣 《内江科技》2006,27(9):53-54
本文从“马太效应”的出处,现象的表现形式、形成原因、影响结果等几个方面分析了“马太效应”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最后就如何正确对待“马太效应”和应该采取的对策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4.
通过回顾区域创新体系研究的渊源、分析区域创新体系的定义、生成机制及特点,明确指出了区域创新体系概念的要害是在一个区域内区域创新体系的参与主体之间存在频繁的互动和知识流动;归纳出了产业集群是形成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模式,区域专有因素的形成促成区域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形成的主要源泉是当地化的学习和隐喻诀窍的分享机制。  相似文献   

5.
王继青 《科教文汇》2008,(18):18-18
新约圣经《马太福音》第十三章十二节说:“凡有的,还要给他,他就充盈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从他夺去”。这就是所谓的“马太效应”。人们看到后常见的反应是:惊讶、愤怒、疑惑……其实这种种反应归根到底可以总结为三个字:不公平。本来已经很明显的“贫富不均”了,却还要在已经严重倾斜的天平的那一端再加上砝码。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我国区域制造业创新驱动力不平衡性问题日益突出。如何缩小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区域差距,打造创新驱动共同体,促进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已经成为理论与现实中的重要课题。本文在深入剖析制造业创新驱动力内涵的基础上,以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为核心构建制造业创新驱动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基于熵权的灰色关联投影综合评价模型对全国总体、东中西分区域和分省域的制造业创新驱动力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显示:2006-2017年,我国制造业创新驱动力虽然总体上呈逐步上升态势,但不同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制造业创新驱动力均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为此,本文进一步采用基尼系数对区域制造业创新驱动力的差异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制造业创新驱动力的差异性呈现出逐渐拉大趋势,即体现为明显的“马太效应”。本文的研究为我国更好地实施制造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推进制造业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进而推动制造强国和科技强国建设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7.
地方政府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作用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及运行中,地方政府的作用不容忽视。文章从构建区域创新系统运行框架出发,深入探讨了地方政府在区域创新环境营造、区域创新动力激发、与其他行为主体关系及与区域之外联系中的作用,指出了地方政府能够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创新资源集聚与区域协同创新的良性互动是实现京津冀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在梳理京津冀地区创新资源集聚与协同创新的基本事实特征的基础上,阐述二者协同赋能京津冀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并利用2014—2020年京津冀三地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空间联立方程模型、空间误差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京津冀地区的创新资源集聚程度、协同创新程度与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上均呈现出正向空间集聚特征,创新资源集聚、区域协同创新以及二者的交互效应显著促进了京津冀高质量发展。但同时,创新资源集聚、区域协同创新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制约了京津冀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未来,京津冀应着眼于协同发展的战略要求,全面促进创新要素共建共享,积极做强科技创新支撑平台,拓展协同创新的新空间,协力培育世界一流创新生态,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  相似文献   

9.
基于中国省域大中型工业企业数据,应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对国际创新资源流动模式的分析发现,国际创新资源在省域的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和空间依赖性,呈现以东部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区为核心,中西部内陆省区为外围的核心边沿格局;国际创新资源对本土企业的创新产出有显著正向作用,但其作用程度小于自主研发努力;省域自主创新活动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  相似文献   

10.
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越来越强的支撑,作为科技创新重要主体的高校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不断增强.高校科技创新与区域创新的联结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时对自身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针对当前广东高校科技创新和区域创新存在的联结方面层次低、规模小以及科技创新对区域创新体系贡献度不高的状况,提出推动并加强高校科技创新自身建设和构建科技创新与区域创新联结的宏观环境两大方面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下,进一步提升区域创新效率对中国加快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数字经济发展对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本文以中国大陆分地区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面板熵值法和随机前沿方法,分别测算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区域创新效率,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发展能否通过知识溢出效应促进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研究发现,中国的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提高了区域创新效率,并且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带动了其他地区创新效率的提升。在考虑了不同的空间距离权重矩阵后,这一结果依然稳健。研究结论为充分有效地利用数字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而促进中国区域创新效率的提高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2003-2008年的国家高新区数据为依据,构建了国家高新区强弱综合指数,在此基础上,运用极化指数测量了国家高新区的马太效应及其空间方向,并对应地规划了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空间布局。研究结果表明:近6年间国家高新区整体趋势上存在马太效应,并表现在南方-北方和发达城市-次发达城市两个方向上,沿海-内陆方向上未显现;但就平均极化水平而言,发达城市-次发达城市方向跃沿海-内陆方向跃南方-北方方向。最后根据实证结果,选定北京、长春、上海、西安、武汉、广州或深圳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参考对象,形成了近十字型的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13.
强化理论是由美国行为科学家斯金纳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一种行为修正和激励理论,所谓强化,是通过增加某种激励和有机体的某种反应之间的联系以达到增加或减少某种行为或使某种行为消失的过程.科学研究中的"马太效应"是一个长期而大量存在的客观事实,有其复杂的社会心理原因.它对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行为的一种强化作用是其存在的社会原因,而人性需求、对权威的信赖和权威论证则是其存在的逻辑心理原因.  相似文献   

14.
伍虹儒 《大众科技》2013,(2):112-115
根据区域创新系统的观点,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不是孤立进行的。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和政府、高等学校、研究机构和上下游企业不断进行信息、技术和人才的相互作用。本文从区域创新系统角度出发,研究企业创新过程,分析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的瓶颈因素,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要转换经济发展动力,从一定意义上说,是要使经济发展由"人口红利"驱动转向"人才红利"驱动,而人才供需的结构失衡阻碍了这种转向,因此人才供给侧也需要改革。改革人才供给侧会产生"马太效应",这一效应在功能上是一个矛盾的存在:既有利于拔尖人才的脱颖而出,又会抑制大多数未成名人才的成长;既可以促进创新,又难以实现创新的集体涌现;既可以优化配置生产资源,又会造成资源畸轻畸重的分配不均和浪费。这种现象,须认真对待,采取措施加以优化,基本思路是:深入调查,摸清情况;科学预测,把握趋势;完善机制,有效调控。  相似文献   

16.
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02—2015年的面板数据,探究产学研合作、国内技术购买、国外技术引进3种知识获取方式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以及吸收能力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从各省份看,3种知识获取方式对区域创新能力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吸收能力在产学研合作、国内技术购买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关系中均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在国外技术引进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关系中具有完全中介作用;从省份组群看,3种知识获取方式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差异,中创新能力组群中的吸收能力在产学研合作、国内技术购买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均具有部分中介作用,而高、低创新能力组群中的吸收能力在各知识获取方式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均不存在中介作用。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运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测算我国30个省市2010-2018年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适宜度,采用系统GMM和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实证研究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创新驱动影响.研究表明,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呈现区域不平衡特征.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生态位适宜度越高,越有助于促进产业协同集聚.技...  相似文献   

18.
选取学会数、学术交流活动和专利授权数三个相关变量,以1998-2012年的科协活动和专利授权统计数据为基础,应用向量自回归方法分析学会发展对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学会数和学术交流活动是影响专利授权数的显著因素;学会数和学术交流活动对专利授权数具有正向促进效应;学术交流活动对专利授权数的促进效应及其变动的贡献程度均大于学会数的贡献率。最后,提出大力发展学会事业,积极发挥学会在构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支柱作用;提高学术交流活动质量,增强学会的创新驱动效应;加强学会承担政府转移职能的能力,拓展新的创新驱动路径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原则、组织结构与推进措施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龚荒  聂锐 《软科学》2002,16(6):22-25
本文论述了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根据相关原则及各子系统的功能和相互关系构筑了区域创新体系组织结构的框架模型,即区域创新体系包括两个层次、六个子系统。最后提出了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一些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随机前沿分析(SFA)方法并利用山东省17城市面板数据,对山东省近年来基于专利的创新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2004-2008年山东17城市创新效率都呈上升趋势,总体效率提高约4个百分点;(2)各城市间效率差距较大,发展不平衡,且研发创新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有一定的呈正相关性;(3)进行创新,需要各地在基础设施、制度安排和管理创新上下功夫,政府的积极有效作为能够起到关键的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