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针对信用等级评价周期较长且只是对孤立的静态时点进行评价容易造成评价结果失真的问题,按照"厚今薄古"的思想确定时间权重,通过对各个静态评价时点的信用评价值进行集结,得到信用动态综合评价值。研究结果可以弥补静态信用评价的不足,对政府部门的事中事后监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软科学》2019,(3)
运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研究并构建了PPP模式下企业信用评价模型,并以22家参与PPP项目的企业为例,按照"厚今薄古"的思想确定时间权重。通过对各个静态时点的信用值进行集结,得到基于历史数据的信用动态综合评价值。  相似文献   

3.
金融机构信用评价是现代金融管理的基础,有助于监管机构依据监管目标对银行类金融机构进行风险高低排序,进而实施差别化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构建包含资本充足率、杠杆率、不良贷款率、不良资产率、逾期贷款比例、拨备覆盖率、贷款拨备率、授信集中度等指标的银行类金融机构信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Theil系数对主观权重和客观权重组合确定指标最优权重,建立基于组合赋权方法的评价模型,对银行类金融机构信用状况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4.
良好的信用环境对于促进建筑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在政府监管视角下,分析建设市场主体信用评价要点并从五个方面构建了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基于BP神经网络构建了建筑市场主体信用评价模型。选取国内30家建筑企业信用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利用构建的BP神经网络模型并进行了训练和测试。分析测试结果显示,误差数据满足目标要求,基于BP神经网络的信用评价模型具有较好可行性与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摘要:我国信用评价技术长期围绕“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辩式重复研究的现状和水平,不仅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也远不能满足国内蓬勃发展的信用建设事业的实践需要,更无力承担当前金融危机下信用风险防范和未来信用秩序提升的应有功能。鉴此,本文试图在梳理西方信用评价技术发展逻辑的基础上,探索信用评价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并进一步通过比较分析中西信用评价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因和外在条件的差异,剖析我国信用技术研究落后的深层原因;最终得出内在基础、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是我国信用评价技术创新发展三大必备要件的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6.
企业在进入重整程序前,多存在严重程度不等的信用缺陷,如何进行信用修复是重整企业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当前我国信用修复的相关制度亟待完善,企业在信用修复中面临着不良征信信用修复困难、不良工商信用阻碍重整计划实施、不良税务信用加剧企业负担、异地法院执行黑名单剔除难等困境,究其原因是立法不健全、监管不完善、执法不协调等。对此,提高信用修复立法层级、培育专门的信用修复监管机构、发挥府院联动机制等,对于促进重整企业信用修复制度建设、推动营造风清气正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江苏省21家有关省级部门信用信息联功监管应用的需求调研分析,阐述了省级部门对信用信息联功监管应用需求呈现普遍性、广泛性、及时性、多元性等主要特征;分析部门实施信用信息联动监管应用仍存在的认识不足、体制机制不健全、信息“质”与“量”难以保证、信息化建设水平制约等问题和难点;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推动开展信用信息联动监管应用工作的5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现有研究缺乏对我国科技信用监管体系的历时性与共时性进行综合考察。为此,以国内有关科研信用研究的106篇文献和103份相关政策文本(国家层面13份、地方层面90份)为样本,从国家与地方互动视角出发,运用文献调研和文本分析方法,对标国家政策规范,分别从价值理念、组织结构、体制机制、技术工具和政策法规等五方面考察我国科技信用监管体系的建设发展状况。研究发现:我国科技信用监管体系的历时性展现出由国家牵头管理到地方响应实施、再到地方突出重点的模式,国家联合管理与地方共抓落实的共时性具有中国特色。其中,东部省份的政策文本数量大于其他地区,体系建设的深度广度更大,在监管对象细化和探索新途径、新工具等方面做了更多构思;此外,自2007年国家层面的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以来,2020年起仅有四川、浙江、北京、江苏、云南五省市分别陆续设立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整个体系的央地互动、信息流转不够。基于国家和地方科技信用监管体系总体建设要求,提出推动联席会议制度尽快落地并加强联席会议的稳定连续性、扩充丰富相关体制机制建设内容、建设科研诚信数据库、加强相关配套政策实操性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裴秋亚  龚轶  王峥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22):104-111
运用熵权TOPSIS法对京沪粤72所高校参与科技创新中心绩效进行静态测度。以静态结果构建数据时序矩阵,引用物理学原理建立动态评价模型,跟踪分析各时段内高校参与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绩效的速度、加速度等变化趋势。研究发现:京沪粤高校对于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静态参与绩效整体偏低,在沪高校参与水平整体优于京、粤两地,且自科技创新中心战略提出以来,上海高校创新动能实现了大幅跃升;北京高校虽发展基础较好,但近年来却增长乏力、特别是部分市属高校绩效水平呈现出轻微的衰退迹象;广东高校发展动力稳步增强,省属高校动态结果增长较快,显著优于京沪同类高校。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分析了市场主体信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指出了其危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文章强调,为加强市场主体信用体系建设,应建立和完善市场主体信用评估体系、信用担保体系、内部信用管理制度和信用监管制度,规范发展企业信用中介服务机构,从法律上加大对失信企业的惩罚力度。  相似文献   

11.
信用度是衡量市场主体信用等级的重要指标,它是政府监管和建设市场主体从业的重要依据。由于我国现行的建设市场信用度评价体系还不够成熟,评价标准、评价方法以及数据采集等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等方面存在不足,如何检验政府部门公布的建设市场主体信用度和建设市场主体信用度评价体系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中心极限定理,提供对A地区政府公布的房建类企业、市政类企业、园林类企业以及装饰类企业等四类市场主体的信用度进行检验,进而判断政府公布的四类企业的信用度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同时也对评价标准、评价方法、数据采集等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等进行检验,并据此提出相关建议。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政府公布建设市场主体的信用等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价作为一种有效的金融监管方式,是银行监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根据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从经营环境、银行素质、盈利能力、风险状况等四个方面建立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对银行信用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并选择一家银行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3.
从融合政府、商业银行和电商平台这一途径,通过构建以资本分流、企业渠道匹配、信用评价体系3个模块为核心的泛融资模式,实现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渠道支持效应的安全化和最大化。该模式将政府资金、银行资金以及民间资金进行有效分流,通过P2P、众筹及基金会等方式,为处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科技型小微企业进行引资,通过引入政府并融合电商平台建立多主体信用体系模块,以期降低违约风险。泛融资模式的建立为探索创新科技型小微企业融资渠道、进一步完善互联网融资的信用体系,为科技型小微企业健康融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电子商务的信用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首先分析了信息与信用的内在关系,从电子商务交易主体的基本信用信息采集系统、信用评价与查询系统、信用动态跟踪及反馈系统、政策法规体系、信用管理系统的主体确定等方面,探讨了电子商务中信用管理体系所应包含的基本元素。提出了我国电子商务信用管理体系构建的重点应当放在企业间信用管理层面上的观点。文章最后从国内信用管理体系发展现实出发,从明确政府职能、培育中介机构、建立信用信息数据库和信用民主四个方面,提出了我国电子商务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为做好科技信用管理制度设计,在分析广东科技计划信用的定位及构成的基础上,从信用管理体系、信用信息的采集与评价过程、信用管理架构三方面研究建立广东科技计划信用管理框架体系,提出了加快推进广东科技计划信用管理建设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王玮 《现代情报》2018,38(12):109-113
从个体感知的层面来分析在线健康信息共享形成过程,指出信用程度成为能否有效实现在线健康信息共享的主要因素。以社会信用体系理论为基础,构建以政府信用档案、企业信用档案、个人信用档案为主要内容的信用档案体系框架。确立了目录系统和交换系统为信用档案体系设计的两个工作重点,明确了以信用数据采集、信用数据传输、信用数据整合、信用数据评价和信用数据公开5个方面为主要工作环节。最后,从技术、内容、制度等方面提出在线健康信息共享信用档案体系的保障策略。  相似文献   

17.
针对近年来社会与政府高度关注的科技信用建设问题,探讨科技信用评价什么、怎么评价以及如何应用评价结果。梳理全国31个省级政府部门颁发的科技信用政策,通过文本分析方法归纳总结科技信用评价的动因、主题与路径:评价动因分为价值型、推动型和市场型3类;评价内容分为科研水平、外在效益、遵守经费使用规定、信息真实性与有效性、公正评审、组织实施和管理过程及其他遵守科技管理规定7个方面;评价结果应用分为个人处分、内部使用和外部关联3项9个指标。根据研究发现,提出4点完善科技信用管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白雨  丁黎黎  赵昕 《资源科学》2022,44(12):2487-2500
海洋牧场是促进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和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其蓝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则是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关键环节。然而,参与主体单一、生态价值回报不足、跨期价值转换偏差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中国海洋牧场蓝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市场化、可持续运作。鉴于此,本文在“政府激励+蓝碳交易”直接机制的基础上融入“蓝碳质押信贷”间接机制,设计了一个涵盖政府、渔企、第三方服务机构(碳交易中心、银行等)3个主体,现期收益与未来收益可转换的海洋牧场蓝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同时将时间偏好引入演化博弈模型,分析了渔企时间偏好对该机制运作的影响。研究结论如下:①渔企时间偏好对海洋牧场蓝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存在影响,对3个主体策略行为的影响而言,对渔企影响最大,其次是第三方服务机构、政府。②在直接实现机制中,补贴金额和环境保护税越高,越有利于推动海洋牧场及其蓝碳生态产品市场发展;且相较于补贴,环境保护税这一负激励的推动作用更强。蓝碳现货价格越高,渔企采取海洋牧场模式的意愿越高,但对第三方服务机构开展蓝碳质押信贷业务的意愿产生倒“V”型影响,即先促进后抑制。③在间接实现机制中,信贷风险越低,质押率越高,就越有利于推动海洋牧场及其蓝碳生态产品市场的有序发展;而守信奖励、违约金等信贷奖惩措施应适中,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实现海洋牧场及其蓝碳生态产品市场的良性发展。以上结论对完善中国海洋牧场蓝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