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科研院所技术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判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本针对我国科研院所的具体情况,建立了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提出了三级模糊综合评判数学模型,并采用分组评价对模型进行了进一步修正。最后,概括了本方法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以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为基础,通过文献计量分析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了2003—2012年云南农业大学专利的申请情况,从量化角度直观地分析了云南农业大学技术创新能力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全球经济科技一体化的步伐不断加快,知识产权保护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作为发明创造重要来源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其知识产权保护的状况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为了使高校和科研院所真正成为实施"科教兴粤"战略的重要"技术依托",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制度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专利信息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并对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发现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因子与创新资源存在明显的线性相关性,因此为了有效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需要企业在人力资源、研发资源和物力资源加大投入,同时也要做好财务资源和组织资源的合理配置。  相似文献   

5.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对于我国电信产业发展有着强大的推动力。利用中国电信产业1976—2010年专利数据,选取专利申请量、技术吸引力、相对专利位置和显性专利优势作为专利组合指标,实证分析了中国电信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研究发现:我国电信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在近十年间取得了跨越式提升,但是仍然存在技术能力分布不均、创新源动力不足、专利布局不够完善等诸多问题,也表明中国电信产业还处于技术创新能力演进的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6.
实现基于专利成果分析的高校技术创新评价研究。以南京邮电大学为研究对象,借助Patsanp专利分系统统计其历年来的专利,从专利申请量变化趋势、专利授权比例、有效专利维持率、活跃专利发明人、专利技术领域分布情况和重要核心专利等不同维度。量化分析了南京邮电大学的专利发展情况,并在重要的创新技术领域进行了创新能力与发展趋势的比较研究,对南京邮电大学技术创新的活跃程度及优势领域分布进行了深入解析。结果表明:近年来,南京邮电大学技术创新能力逐年提高,同时指出了专利质量和核心专利培育方面的问题。从专利成果分析的视角在提升专利质量和增强高校内涵建设方面提供了一个直观的操作性强的有效途径,希望为高校科研人员持续松绑,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和能力,正确引导一流学科群的发展方向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方法的学术成果的研究,从技术创新资源投入能力、研究开发能力、经济转化能力三方面构建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用因子分析法建立评价模型,以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中的7个行业为研究样本,对其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定量评价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8.
以浙江大学为例,选择中美5所技术创新能力突出的高棱为比较对象,引入专利情报分析和对比的方法,从专利分析的8个层面对浙江大学的技术创新特征进行全面细致的阐释,从多个角度揭示浙江大学的技术创新特征,并通过同类院校的对比来发现浙江大学与中美技术创新能力突出的高校之间的具体差异.为从专利角度评价技术创新探讨可行的方法,为客观全面评价高等院校的技术创新能力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国立科研院所具有强大的科技研发能力,也是专利研发的重要战略基地,但在专利实施转化方面还有待提高。文章针对国立科研院所专利转化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促进专利转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专利计量的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创新能力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建立集成电路制造技术领域分类体系,确定专利信息检索策略,对德温特专利数据库进行专利信息下载、清理,采用专利计量方法,分析了1974—2013年全球集成电路制造各技术领域专利的时间分布特征,探讨了各技术领域的创新发展趋势;通过“专利地位—专利质量”二维分析矩阵比较分析了集成电路制造各技术领域美国、日本、中国所处的地位.研究发现,中国在集成电路各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与美、日等领先国家均有较大差距,未来在重点推动封装技术、退火技术、平坦化工艺3个技术领域创新发展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最后,提出了今后中国集成电路制造重点技术发展方向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1.
大数据技术给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带来了重要创新机遇,主要表现在其有利于实现高校科研选题科学化,避免重复研究,监督学术道德和诚信,实现研究数据共享复用,推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要发挥其作用,需要整合更多互联网数据平台,构建一体化科研管理信息数据平台,加强外部需求数据库和高校科研成果库建设、匹配和对接,加强"大数据"宣传,推动科研人员转变观念。  相似文献   

12.
科技成果转化阶段之间的协同是我国高校发展在新时代面临的挑战。基于创新链视角,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分为研究创造和科技价值产生阶段,运用网络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评价2012—2017年我国28所研究型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研究发现:28所大学科技成果转化的总体效率取得一定进步,研究创造阶段整体效率较高,但科技价值产生阶段效率严重偏低;研究期间28所大学总体上呈现研究创造效率持续提升而科技价值产生效率有所下降的趋势,导致科技成果转化整体效率稍有下降。我国各所大学的技术成果转化优势和短板不同,提出应结合自身特点制订相应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3.
基于省域农业科技创新特征与内涵及省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概念的界定,从农业科技创新支撑要素、投入要素和产出要素3个方面构建省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2008-2017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和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省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但能力水平总体偏低;地区差距较大,且排名呈现"...  相似文献   

14.
科学量化评估我国医药创新能力与潜力,分析发现医药创新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创新过程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采集2008—2018年中国、美国、日本临床试验开展、药物研发数量、专利数量与论文发表数量等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与动态TOPSIS法;我国在临床试验、药物研发、专利申请和论文发表数量层面上发展迅猛,动态TOPSIS法综合评价我国医药创新潜力初步赶超日本;我国医药产业处于快速发展期,创新发展要继续重视基础研究,加强科研项目管理,引导多渠道资金融通,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快打造科研创新平台等。  相似文献   

15.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及综合评价   总被引:68,自引:1,他引:68  
胡恩华 《科研管理》2001,22(4):79-84
本运用集合、权重和模糊数学方法,构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提出了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为客观评价、及时调整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提供了依据,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在梳理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依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相关数据,结合各具体评价指标,从排名和指标值两方面,对2008-2013年云南省区域创新能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云南省总体上创新能力不仅比较差,而且呈逐年下滑态势。据此,文章从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创新环境三个方面对云南省区域创新能力逐年下滑的原因进行了深层次解析,并针对云南省实际,结合评价指标体系从政府、产业、企业三个层面为云南今后提升创新能力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缺乏对林草领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以及对林草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国家(推荐)标准,因此基于林草行业的特殊性以及林草科研院所是林草科技创新策源地的定位,对国内外科研院所创新能力评价实践包括评价的体系、流程和导向等方面进行分析,针对我国林草领域缺乏人才、平台实力薄弱以及评价机制不活等现实问题,从评价的内容、主体、方法及流程、结果的使用等维度构建我国林草科研院所创新能力评价的逻辑体系,提出要面向国内林草科研院所进行全覆盖的创新评价,即区分不同层级进行评价,并保证科研院所的行政和科技主管部门的协同支持,同时要进行全过程的科技创新评价,即对科学研究本身、科学研究成果及其产生的社会效应等各个环节作出评价。最后,结合我国林草科技创新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要构建以人才培养、科研平台建设为核心的林草科研院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以期树立林草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评价新导向,达到“以评促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以中国内地28个省(区、市)高校为研究样本,应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从战略协同和科技资源配置两个维度选取具有代表性的5个变量,探讨影响高校科技创新绩效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我国高校科技创新绩效总体偏低且区域异质性较强,人力资源配置是提升高校科技创新绩效的必要条件,财力资源配置是提升高校科技创新绩效的核心条件,提升高校科技创新绩效的路径选择存在地区差异,存在包括资源协同配置型、资源内在配置型和人才主导协同型这3条绩效提升路径,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美国大学较早地建立完善的收益分配制度,通过对Stanford、MIT、Harvard等10所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实证分析,归纳其在现金收入分配和股权分配上的具体实施和特点,探讨对中国科技成果收益分配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