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利用泰尔指数法,采用世界银行公布的相关数据分析1992—2009年金砖国家和七国集团地区碳生产率差异,包括整体碳生产率总差异,金砖国家、七国集团各自的碳生产率差异,并对这些差异的原因进行简单分析;最后进一步分析了两个国际组织的区间差异和区内差异对总差异的贡献率。最后得出结论:经济发展水平对一个国家的碳生产率影响很大,中国只有加快发展经济,尽快完成本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并积极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才可能在碳生产率方面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经济水平和碳生产率两方面问题并不冲突,两者可以同步发展。最后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CES生产函数构建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分解框架,得出技术进步偏向和要素生产效率共同组成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在此基础上,采用标准化供给系统方法测度1996-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其结果显示: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内部,资本与劳动是替代的,并且样本期内大部分年份的技术进步偏向劳动,从根本上解释了珠三角地区普遍性的“用工荒”问题;劳动增强型技术进步率是湾区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关键,而劳动偏向型技术进步对其却有抑制作用;近些年大湾区城市群的全要素生产率持续下降,表现出对其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也明显下降。因此,要改变粤港澳大湾区现有经济发展瓶颈,必需调整技术结构,大力引进发达国家资本与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同时,整合粤港澳三地互补的资源优势,实现大湾区“研发创新→加工制造→配套服务”的完整化产业链条,进而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相似文献   

3.
高等学校创新要素汇聚,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的策源地。高校科研效率的高低对于大湾区构建高水平科技创新体系,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文章以粤港澳大湾区部分高校为研究对象,基于投入产出考虑,采用DEA方法,首先,从整体上测算2016-2019年高校的科研效率,然后,分别对8所高校的科研效率进行具体分析。结果表明:整体上看,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科研效率呈现上升趋势,最高效率水平达到1.393;高校之间科研效率存在差异,且差异水平较大。基于此,为提升高校科研效率,应完善高校科研资源配置;建立多样化的激励机制;转变科研理念,强化高校科研成果转化。  相似文献   

4.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国家"双一流"建设的双重大背景下,基于投入产出视角,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算2016-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内8所高校的科研效率.结果 表明:整体上看,8所高校的科研效率呈现上升趋势,最高效率水平达到1.393;具体来看,高校之间的科研效率存在较大差异,投入与产出并不一定成正比.基于此,为提升粤港澳大湾区高校的科研效率,提出应完善高校科研资源配置,建立多样化激励机制,转变科研理念和强化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等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定量分析珠三角九市农业发展优势与劣势,其发展优势在于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相对较高,发展短板在于农业劳动生产效率偏低和财政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不足;综合分析粤港澳三地在科技创新、装备制造、金融、会展等领域对都市农业发展的支撑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粤港澳大湾区都市农业发展方向为:全球农业种业创新中心、现代农业装备研发和制造中心、养生食品研发中心、国际农业交流交易中心、国家农业全面对外开放先行区和农业金融创新服务试验区;并从顶层设计、人力资本、财政投入、资源保护利用等方面提出加快粤港澳大湾区都市农业建设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6.
采用泰尔指数方法,对北京市2001-2009年以区县为单位的区域经济差异进行了定量研究,旨在分析在北京市实现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内部各区县经济发展差异与趋势.研究发现,1)研究期内北京市区域经济差异总体呈扩大趋势;2)中心城区内部的经济差异主要来自北部城区内部和南北城区之间;3)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区之间的差异对总差异贡献最大;4)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有自然地理条件的不同、政府资源配置的差异、以及部分区县的优势产业带动.  相似文献   

7.
为科学评价珠三角城市的创新绩效,根据广东省21个地级市2008-2016年的面板数据,先用三阶段DEA模型测算各城市的综合技术效率值,再通过双重差分法构建计量模型分析大湾区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效果。结果发现,珠三角部分城市依然存在创新资源配置无效的情况;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国家战略后,珠三角城市的创新绩效提升了0. 131个单位,说明大湾区的设立有利于促进珠三角的科技创新;不同的科创环境对城市创新绩效的影响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8.
作为国家重要区域发展战略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目前正处起步阶段。本文分析:国际科创中心的建设是保障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是提升湾区治理的重要突破口;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大湾区要紧密合作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中国目前的社保政策的碎片化状况成为境外人才进入广东工作的后顾之忧,这一状况必须尽快改变;大湾区的建设有赖于年轻人的积极参与和贡献,但目前的客观现实与我们的良好愿望相距甚大;粤港澳大湾区与国际湾区比较,在生态环境方面的差异尤为明显。本文提出:在当下治理任务繁重复杂的情况下,要实现湾区建设的良好开局,首先必须重点抓好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扎实推进港澳青年深度融入湾区内地和尽快构建生态环境多元共治治理机制等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9.
江苏省科技人员收入差异分析:基于泰尔指数的测度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泰尔指数是利用信息熵概念来计算收入不平等的指标.本文基于江苏省12个地市科技人员收入的调查数据,利用泰尔T指数,从总体、不同区域和不同组织三个角度分析了江苏省科技人员收入的差异.研究发现,从区域和组织的角度来看,江苏省科技人员的差异主要表现为组内的差距,其贡献率均超过了90%,组间差异对泰尔指数的贡献很小.  相似文献   

10.
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合作是科技资源流动、资源配置优化、技术创新链与产业链互补的过程。本文通过已有研究和基本假设,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合作投入产出模型,从理论层面分析目标成果和提升路径,提出应遵循的科技创新发展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并结合市场因素和政府因素对科技创新资源加权的影响。最后,本文提出以下三个方面建议:完善综合管理机制,形成大湾区科技合作一盘棋;改善科技合作环境,促进科技资源有序“流动”;建立动态评价体系,优化大湾区科技合作布局,提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合作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1.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的一次重大历史机遇,大科学装置的“高密度科技创新资源聚合体”功能,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了有力抓手。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内大科学装置布局过于分散,并且,中国大科学装置现有的管理模式和投资模式,与当前以“城市群”、“湾区经济”为主体的发展趋势不符。集中布局大科学装置,探索建立以中央政府为主导、湾区城市群合作的大科学装置投资和管理模式,基于大科学装置整合多项国家科技政策和战略规划资源,是粤港澳大湾区基于大科学装置构建创新引领发展模式的可选策略。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承载力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从经济社会系统、资源能源系统以及环境系统三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状态空间模型对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承载力的时空演变状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8—2017年大湾区经济带综合承载力未达到临界超载或可载状态,且整体呈下降趋势;(2)从空间分布特征看,大湾区内部各城市综合承载力整体上空间分化逐渐减弱,综合承载力指数呈下降趋势,但2014年之后大部分城市的综合承载力不断增强,广州、深圳、澳门、珠海的提升幅度最大;(3)进一步利用变异系数分析发现,经济社会系统、资源能源系统的变异系数与综合承载力变异系数走向相吻合,空间分异特征减弱,但环境系统综合承载力的空间分异特征逐渐明显。  相似文献   

13.
从理念层、活动层和物理层3个层次分析旧金山湾区构建创新生态系统的成功经验,以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三大创新主体为着力点,补齐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系统的短板。  相似文献   

14.
围绕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战略目标,在科研管理领域,粤港澳大湾区坚持一国之本的同时应善用两制之利,在党中央进行“放管服”改革的背景下积极借鉴并融合适用香港科研管理制度,释放科技创新的活力,以科研管理制度的协同创新促进大湾区的融合发展。香港科研管理制度灵活而不失严格,助力香港众多知名高校取得了世界闻名的科研成就。基于香港科研管理制度的实践经验,结合中央“放管服”改革精神要求,粤港澳大湾区应推动科研管理制度协同创新,改革创新科研管理办法,先行先试,更好地发挥科研资助的价值、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5.
科技协同创新及一体化发展是区域提升技术创新的重要方法。尽管粤港澳大湾区内协同创新主体日趋成熟,但主体间关联性较弱、科研成果跨界流动不畅以及转化困难等问题制约了科技协同发展。为研究以载体平台为连接枢纽的湾区内协同发展及一体化建设,与世界三大湾区载体平台发展模式进行对比,提出以创新市场主体、优势学科门类、联合实验室、孵化空间和创新联盟为着力点,探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科技载体平台的路径。最后,在强化载体平台“创新枢纽”地位、构建实现多产业融合的载体平台以及深根典型创新平台三方面给出对策建议,为促进大湾区内科技协同创新发展提供新的借鉴思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专利合作申请网络及链路预测,一方面揭示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一方面挖掘科技主体间未来合作的可能性.[方法]基于粤港澳大湾区2016—2020年产学研合作申请专利数据构建无向加权网络,分析网络特征;使用AdamicAdar指标对大湾区专利技术合作机会进行链路预测.该方法能够明确现有合作网络情况,提升...  相似文献   

17.
基基于政策主体、工具与目标的分析框架,比较研究粤港澳大湾区2010年及以后颁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研究发现:广东产业政策主要由广东省政府颁布同时强调与港澳合作,香港产业政策主要由粤港两地政府共同颁布,澳门产业政策主要由澳门特区政府颁布且与粤港合作程度较低;粤港澳三地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阶段的变化不断适时调整产业政策工具的使用,但均强调环境型工具的使用;大湾区在宏观层面上的产业政策战略目标较为一致,但在微观层面上呈现地方差异性。基于政策文本分析,明确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存在政策工具和目标关联模糊、产业补贴存在弱化市场机制的风险、产业政策导向的资源配置不均、产业政策与配套政策缺乏联动主要问题,并根据问题导向从政策工具的选择使用、政策体制的适应调整以及产业政策的协同性维度提出相应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科学准确把握“十三五”时期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发展状况,从结合产业政策评估和产业协同度评估的角度,采用文本分析、灰色关联分析等方法进行评估。研究发现:(1)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产业规划总体合理,但在主导产业选择、产业目标制定、整体规划布局等方面仍有加强完善的空间,2019年各市产业发展与规划目标相比,主导产业目标完成情况不够理想,多数城市和产业未达到既定目标;(2)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产业布局和发展较为粗放,产业结构相似程度较高、同质化明显。基于此,从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推进产业协同创新和提高培养与吸引人才能力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