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作为创新领域广泛运用的评价指标,不仅刻画出全球创新能力发展概况,还充分体现中国创新能力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通过梳理全球创新指数报告2011—2022创新能力数据,剖析全球创新能力发展趋势和中国创新能力总体格局,揭示中国创新能力在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中的优势、不足与成因,并与其他国家进行比较分析,深挖内在原因。结果表明:(1)全球创新能力发展呈现欧洲地区领跑、北美地区并跑、东亚、东南亚和大洋洲地区跟跑等特征。(2)中国综合创新能力发展趋势良好,但创新投入中存在制度支柱尚有欠缺,人力资本和研发激励尚需加强,基础设施投入尚需完备,创新产出中存在创意产出尚有不足等问题。进一步从细分指标看,中国凭借人口规模、后发国家优势和举国体制等在规模体量和数量类指标优势明显,但在生态、教育、市场和商业运行模式以及创造力方面仍有提升空间。(3)中国创新能力在制度、人力资本和研发、市场成熟度与其他国家存在差距,但在知识和技术产出、创意产出方面差距不明显。结论丰富中国创新能力评价、差距比较的相关研究,并为政府助力中国创新能力提升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创新指数(GII)的视阈下,梳理GII指标框架和GII研究方法,收集整理并加工研究数据,重点就我国的创新能力与英国、美国、新加坡、日本以及印度、巴西、南非、俄罗斯作比较分析。研究表明,我国创新能力得到了持续提升,也存在创新投入不足和创新产出质量不高且结构失衡的问题。针对成绩,保持优势;针对突出问题,提出以测促创、加大创新投入、提升创新产出质量三大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3.
区域创新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载体,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估可为中央和地方政策制定提供决策参考。文章基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0》评价结果,梳理和分析了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呈现出的新特点:以北京、上海、广东等为中心的创新集聚区初步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三大科技创新中心(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南方地区的创新能力在快速上升。同时,我国区域创新能力依然面临挑战:创新能力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严峻;科教资源不平衡,高校和科研院所与地区经济发展联系不紧密。文章提出未来依靠优化战略布局,提升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2003—2012年面板统计数据,分析区域创新能力指标值及其基尼系数变化,发现期间我国省域创新能力差距明显且存在扩大趋势;探讨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的影响因素,选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FEM)建立回归方程,应用截面加权广义最小二乘法(CSW-GLS)估计法确定模型参数,基于该模型应用Shapley分解法计算、分析各种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对创新能力差异的贡献度,据此提出缩小省域间创新能力差距宜以增加创新滞后地区科技人才储备为重,其次考虑大力推进创新滞后地区市场化程度,其他影响因素的优化为再次。  相似文献   

5.
根据蓝色经济发展的要求建立一套较为全面的区域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为避免传统单一模型进行评价所存在的缺陷,通过引入模糊Borda数法和Kendall一致性检验,构建由多种评价方法组成的组合模型。实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中得到很好的应用,评价结果更为科学全面。对蓝色经济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显示,山东省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实力较强,发展均衡;在海洋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与投入水平方面优势明显,尤其是在科技人员素质、创新意识、政策扶持等方面表现突出;但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与广东、上海等技术经济活跃地区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成果转化已成为制约蓝色经济区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创新能力的空间均衡是考察区域创新实力的重要指标,以上海为例,探究超大城市创新能力空间均衡的影响因素。基于《上海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县域统计年鉴》等数据,通过熵值法、一般计量经济学模型(OLS)、空间滞后模型(SLM)、空间误差模型(SEM)以及地理加权回归(GWR)系统分析上海创新能力空间均衡的影响因素及其空间分异。研究发现,上海市创新能力在空间布局上并不均衡;创新能力自城市核心区、近郊区、远郊区逐次降低的特点,呈现出东部地区高-高集聚、南部地区低-低集聚的分布格局;上海市各区创新能力存在空间依赖和空间溢出效应。全局Moran’s I指数和空间计量模型均表明创新能力具有空间相关性,人口密度、高兴企业数量、城镇化水平、政府干预对城市创新能力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上海市创新能力空间均衡的影响因素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人口密度与创新能力存在倒“U”型关系,在空间上呈同心圆状分布;高新企业数量、城镇化水平、政府干预对创新能力具有促进作用,分别呈条带状分布、团状分布和“十”字型分布。研究结果有助于客观揭示超大城市创新能力空间均衡的影响因素,为推动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提供...  相似文献   

7.
区域创新能力及其基于熵变计算的建设政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提出了区域创新能力的概念、内涵特征为分类,分析了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通过建立熵变模型计算研究了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建设中的创新资源布局问题,并通过分析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建设主要因素提出了增强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主要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高校创新教育备受重视的背景下,笔者提出了人才个性发展和创新氛围等因素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接着,并以武汉科技大学的"挑战杯"赛事为例,分析了大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现状,指出了学生缺乏主动性、制度存在缺陷、活动质量不可控、经济成果转化率较低等不足,并提出建立师生激励机制等制度设计和实施层面的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9.
创新环境对促进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各个地区的市场化进程、政府干预程度存在很大差异,区域环境很不平衡。本文运用全国各个地区的数据,采用计数模型中的负二项分布negatitive-binomial方法分析了区域环境对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政府对提高区域整体创新能力的影响作用还不明显,但是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原创性的发明专利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各个地区的市场化程度对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区域环境对区域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只有积极进行区域市场化程度的推进以及发挥各地政府的创新引导作用才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邵同尧  潘彦 《科学学研究》2011,29(5):793-800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构建了中国省域的创新投入产出经验模型,该模型首次把商标数量作为创新的度量指标,实证分析了我国27个省市的风险投资、研发等因素对区域创新产出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无论是只考虑风险投资和研发投入的简单模型,还是在控制了研发投入、经济发展水平、工资水平、开放度、教育水平变量后的扩展模型,我国的风险投资对创新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研究还发现,我国的研发投入对创新产出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并且研发投入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要明显高于风险投资。同时,风险投资与商标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水平也会有利于区域创新,但并未发现国内各地区工资水平和开放程度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2006年我国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未来10年是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本文基于欧盟创新指数报告2006至2010年的年度报告,定量分析了1995年、2004年及2005年中国创新能力在主要R&D支出国中的排名情况,比较分析了2006至2010年中国创新能力与美国、日本及欧盟的差距,比较分析了2006至2010年中国创新能力与俄罗斯、印度及巴西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的创新能力在主要R&D支出国中排名靠后,与美国、日本和欧盟有非常大的差距,在金砖四国中明显低于俄罗斯,与巴西和印度比较接近。本文的研究对于了解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现状,推进中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影响信息技术产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及其关系进行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和改进的CNN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对2010-2017年中国和东盟代表性国家的信息技术产业上市公司样本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产业中的创新环境、技术创新以及知识管理均对竞争优势具有正向的影响;同时技术创新在知识管理、创新环境与竞争优势之间起中介作用,知识管理在创新环境与竞争优势之间起中介作用;窗口期内中国和东盟国家信息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呈现增长趋势,但总体水平仍偏低.据此提出政策建议:进一步激励信息技术创新,加强对我国创新环境以及知识管理的引导和支持,加强区域协作和优势产业互补,在资源互换、人员交流、业务培训上加强互动,推进产学研之间的高效协作,建立起多元、长效的交流合作机制,推动“信息丝绸之路”战略实施,助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经贸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刘春 《科技广场》2013,(10):152-155
作为我国新型支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信息产业具有极大的价值创造力和技术依赖性。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信息对其他产业的连带效应和影∥’力在逐渐扩大,与此同时,技术的快速更新必然要求电子信息产业具备强大的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的激烈竞争。对创新能力做出测评既是产业发展的内在需要,同时也能够为电子产业良性循环链的建设提供积极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高水平创新型团队是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而创新型团队创新能力的发挥又离不开有效的评价和激励。通过文献分析和国内外创新团队案例分析,从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以及创新潜能四个维度构建高水平创新团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DS证据合成理论,以江苏省欧阳平凯院士生物工程创新团队为例,对高水平创新团队的创新能力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当前高水平创新型团队的创新能力总体处于“好”,但仍存在团队突出人才缺乏、科研资助力度较小、科研创新能力不足和人才搭配不当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能够通过研发投资的示范效应,人才流动效应,竞争效应以及关联效应四种渠道产生溢出效应,促进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对自主创新,人力资源以及研发资本的挤出产生了对其创新能力的挤出效应,不利于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提高。本文选取1998—2009年中国高技术产业13行业相关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得出跨国公司研发投资的竞争效应和人才流动效应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影响的溢出效应较为显著,但示范关联效应溢出效应不显著;人力资源挤出和自主创新挤出都较为明显,研发资本挤出并不显著。最后根据不同渠道的具体效应,对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投资促进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能力提高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促进种业技术创新效率提高,基于2013—2018年我国30个省份的种业企业数据,运用DEA-Malmquist模型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进行测算和动态分析,并运用面板Tobit模型和门限回归模型分析政府补贴与市场集中度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种业企业技术创新效率整体偏低,全要素增长率提高主要依赖于技术进步和创新;市场集中度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具有负面影响;政府补贴可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但效果会受到市场集中度的调节,市场集中度过高会抑制政府补贴的积极效果.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加强市场和政府两种手段的协调和控制种业市场集中程度等促进我国种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基于WSR理论的分析框架,以我国91家产业创新实验室为样本,通过fsQCA的组态分析范式,剖析产业创新实验室高创新效率的驱动因素组态及提升路径。结果显示:(1)单一因素无法推动产业创新实验室的高创新效率;(2)存在3种能够驱动产业创新实验室高创新效率的组态路径,分别是“物理”层面的创新生态环境型组态、“事理”层面的高组织创新驱动型组态,以及“人理”层面的高层次人才引领型组态;(3)发现了1条能够产生低创新效率的组态路径。故建议相关组织为提升产业创新实验室创新效率,需审慎思考自身资源特征优势或劣势,并结合“物理-事理-人理”三个层面的因素组合,优化调整资源配置与优势能力建设,以摆脱条件劣势局限,实现创新效率的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18.
中国技术创新学术研究18年述评(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次资助技术创新类课题以来,我国的技术创新学术研究已走过了18个年头。在这18年间,我国的技术创新研究从学者关注到全社会重视,已发展成为涉及等多个领域的重要学术领域。在该过程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作为中国最高级别的学术资助基金,在资助技术创新学术研究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所资助的技术创新类研究项目代表了中国技术创新研究的最高水平。本系统概括分析了1989年到200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1D0个技术创新类研究课题,就这些研究的领域分布,各领域研究的主要问题,所研究问题的时间特征等进行了综述。希望本文对关注中国技术创新学术研究的人群有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9.
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下,进一步提升区域创新效率对中国加快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究数字经济发展对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本文以中国大陆分地区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面板熵值法和随机前沿方法,分别测算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区域创新效率,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发展能否通过知识溢出效应促进区域创新效率的提升。研究发现,中国的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提高了区域创新效率,并且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带动了其他地区创新效率的提升。在考虑了不同的空间距离权重矩阵后,这一结果依然稳健。研究结论为充分有效地利用数字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而促进中国区域创新效率的提高提供了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0.
对于创新绩效而言,政府扶持"无形的手"和市场竞争"有形的手"是最重要的两大影响动因。运用Meta分析方法对双元创新动因,即政府扶持和市场竞争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的149项研究进行再统计分析,发现双元创新动因对创新绩效同时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政府扶持进行分类研究发现,直接技术补贴、税收优惠与创新绩效的正相关程度存在显著差异。从产权异质性和行业特征两方面的调节作用分析上述差异化的原因,发现产权异质性调节了政府扶持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这一相关性在民营企业更加明显;在行业差异化的条件下,创新绩效对政府扶持和市场竞争的反应程度都具有区别,在高新技术企业的表现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