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运用投入产出法计算2007—2013年浙江省各工业行业工业废水完全排放强度,在此基础上运用LMDI指数分解模型将工业废水流量变化分解为技术效应、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以此来分析工业废水流量变化的规律和行业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废水直接排放强度与完全排放强度差异显著,时间序列工业废水排放强度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排放强度体现的技术效应和各工业行业产值比例体现的结构效应对浙江省工业废水流量呈现出正向减排作用,而规模效应则是工业废水排量增加的最大助推因素。以此结果为根据,提出治污减排的相应政策建议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夏艳清 《软科学》2011,(10):59-64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能源消费和环境污染变化的机理是确定环境质量演变的影响因素,制定有效的经济激励手段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污染排放,进而改善环境质量的理论基础。通过建立因素分解模型将经济增长对环境质量演变的影响细分为规模效应、人口效应、三层次的结构效应和削减效应,运用LMDI分解分析方法对我国工业能源消费、工业二氧化硫排放、工业废水排放和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的变化进行分解,结果表明:规模效应是能耗和排污增加的主要因素;人口效应虽然也增加能源消费和污染物排放,但是影响效果远低于规模效应;技术效应是降低能耗和排放的主导性因素,三层次的结构效应在不同年份的影响不确定,但是总体来看促进了能源消费和污染物排放,其中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的行业结构效应对能耗和排污的影响高于工业增加值比重变化对能耗和排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山西省是全国年CO2排放量最多的省份,多角度探究、识别影响其CO2排放变化的主要因素,并针对性进行减排政策设计,是山西省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关键所在,对全国顺利完成减排目标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已有山西省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解研究基础上,基于山西省1987-2012年六张投入产出表数据,通过构建包含省际贸易因素的IO-SDA模型,对山西省CO2排放总量及CO2完全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再分解,从省域整体及分行业角度,分时间段讨论了影响山西省CO2排放增长的各种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研究发现:消费扩张效应、投资扩张效应、省际调出扩张效应等经济规模扩张因素为山西省CO2排放的主要促增因素,省际调出扩张效应影响最大,这证实了省际贸易因素在山西省这类能源输出型省份CO2排放格局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直接能耗强度效应为关键促降因素;能源结构效应、进口替代效应、省际调入替代效应对CO2排放影响不明显;山西省七大行业中,除农林牧渔业的CO2排放出现下降,重工业、建筑业等六大行业均拉动山西省CO2排放持续增长,不同时间段内山西省各行业主要促增、促降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山西省各行业的CO2完全排放强度整体上较高,重工业的CO2完全排放强度最高,能源结构效应、直接能耗强度效应为各行业CO2完全排放强度降低的关键拉动因素,直接能耗强度效应的贡献值最大,投入产出结构效应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本文据此提出了培育新型优势贸易产品,优化调出产品结构和能源结构,平衡消费、投资和贸易调出结构,塑造节能减排新模式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李鹤 《资源科学》2012,34(2):309-315
工业部门的节能减排对于我国实现2020年减排目标意义重大,需要结合不同区域工业化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节能减排措施。以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例,利用工业CO2排放估算模型及指数分解模型,定量分析了1995年-2009年区域工业CO2排放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减排对策。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东北地区工业CO2排放构成变动较小,排放总量整体呈上升态势,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增长尤为迅猛,区域工业CO2排放强度则快速降低。工业产出规模的快速扩张及行业结构的变动是导致区域工业CO2排放总量迅速上升的主要因素,前者的贡献更为显著,行业CO2排放强度的降低则对区域工业CO2排放量快速增长起到了抑制作用,但研究期内该因素的减排效应仍难以抵消由工业规模快速扩张以及行业结构变动导致的CO2排放量增长。未来减缓东北地区工业部门CO2排放应在保持工业产出规模持续增长的前提下,更加注重降低行业CO2排放强度及优化工业结构。  相似文献   

5.
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与中国工业碳排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拓展环境效应分解模型基础上,运用差分模型将碳排放变动的环境效应分解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环保技术效应、生产技术效应、混合技术效应、结构生产技术、结构环保技术以及整体效应等因素,以考察1998-2010年技术进步、工业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对中国工业碳减排的贡献程度,结论显示:生产技术效应、结构效应能显著降低工业碳排放,而规模效应、结构生产技术对工业碳减排存在明显的负面影响;相对于高排放行业而言,生产技术效应、结构效应对中低排放行业的积极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基于LMDI的南京市工业经济能源消费碳排放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史安娜  李淼 《资源科学》2011,33(10):1890-1896
工业经济的能源消费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研究城市工业经济能耗碳排放的特征和影响城市工业经济能耗碳排放的因素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本文以南京市为例,首先从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等指标分析了2000年-2009年南京市工业经济碳排放现状和特征,然后运用LMDI方法构建了南京市工业经济能耗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了2000年-2009年间产业规模、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和能源排放强度四个影响因素对南京市工业经济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产业规模效益是南京市工业经济碳排放增长的主要促进因素,能源强度效应是南京市工业经济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抑制因素,能源结构效应和能源排放强度效应对南京市工业能源结构效应没有明显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减排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总能源强度呈现整体下降的趋势,分析影响总能源强度的因素,对促进节能减排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结构性因素分解方法(SDA)将能源强度分解为结构效应和效率效应,从产业结构层次逐步深入到工业内部行业的结构层次,从各产业和工业分行业角度分别定量分析了引起中国总能源强度和工业能源强度下降的原因。结果表明:(1)目前中国总能源强度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各产业能源效率的提高,产业结构在2013年之前起到了阻碍作用,在2013年之后起到了微弱正向促进作用;(2)从各产业对总能源强度的影响上看,工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的结构因素对总能源强度下降的负向影响程度大于第一产业结构因素的正向影响程度,但工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的效率因素对总能源强度下降起到了主要的推动作用;(3)中国工业能源强度的下降是由工业结构变化和工业各行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共同推动的,工业各行业能源强度的下降是主要动力;(4)从工业各行业对工业能源强度的影响上看,工业行业结构效应和效率效应影响行业较为集中,重点高能耗行业的结构变化和效率变化对促进工业能源强度的下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5)工业发展速度较快行业的结构变化和效率变化对工业能源强度的影响作用越来越明显。针对得出的结论,提出了相关建议,为中国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基于投入产出法提出直接碳排放系数、完全碳排放系数及出口贸易隐含碳的计算方法,以中国的制造业为例,测算2000—2010年各部门的直接碳排放系数、完全碳排放系数及出口贸易隐含碳,并利用结构分解法将制造业出口贸易隐含碳变化量分解为:技术效应、结构效应、规模效应。得到以下结论:(1)各制造业部门的直接碳排放系数和完全碳排放系数都有所下降,说明各部门的节能减排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2000—2007年间制造业出口隐含碳占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百分比超过了50%,说明超过一半左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由中国的贸易伙伴国的进口需求引起的;(3)各制造业部门的出口隐含碳总量呈上升趋势,应提高主要出口隐含碳部门的生产技术,或选取恰当的可替代品进行生产并出口,以有效减少因出口而增加的国内碳排放;(4)规模效应对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的增加起到正向作用,而技术效应对其有负向作用。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Tapio脱钩弹性的基础上引入工业废水排放量和工业耗水量2个中间变量,把脱钩弹性系数分解为结构效应、技术效应和规模效应,以工业废水排放量作为水环境压力指标,分析1991—2013年我国水环境压力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脱钩弹性的技术效应和规模效应变化幅度较大,呈现出扩张负脱钩—弱脱钩—强脱钩的趋势;结构效应和综合脱钩弹性系数的变化方向基本一致,大致都呈现出强脱钩—弱脱钩—强脱钩的趋势。通过建立计量模型,以工业污染治理废水完成投资额作为环境规制指标,分析各分解效应对环境规制政策的影响程度,发现技术效应对环境规制影响不显著,结构效应和规模效应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中国工业部门能耗碳排放分解与低碳策略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董军  张旭 《资源科学》2010,32(10):1856-1862
在对我国工业部门能源消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集中研究了影响工业部门能耗碳排放的具体因素,综合考虑能源排放强度、能源结构、能源强度和产出规模等四个要素,运用指标分解分析法中的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建立了工业部门能耗碳排放分解模型,并对1995年-2007年的工业部门能耗碳排放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工业能源强度显现出了对碳排放明显的负影响,工业经济产出效应明显分为正影响缓慢增长的1995年-2001年和迅速增长的2001年-2007年两个阶段;工业总量增长引起能源消耗上升是导致碳排放总量迅速增长的直接原因,并且该效应已经抵消了能源强度效应对碳减排的贡献。文章最后提出了针对工业部门能源消耗的源头、过程和末端三个环节的低碳对策,特别强调了电力热力行业节能减排,调整发电能源结构对改善我国能源结构,从源头上减排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工业绿色生产率、减排绩效与减排成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基于方向距离函数的SML指数方法和DEA方法分别测算了1995-2009年我国工业绿色生产率和减排成本,然后基于面板数据模型估计方法,探讨了工业减排绩效和成本的影响因素及其行业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工业绿色生产率先升后降,其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绿色技术进步;工业减排成本呈波动式增长趋势,低排放强度行业较高;绿色生产率促进工业减排绩效增长,低排放强度行业中绿色技术进步的减排作用较大,高排放强度行业中绿色技术效率的减排作用更明显;绿色生产率对工业减排成本的影响作用不明显,优化能源结构会降低高排放强度行业减排成本,人力对资本的替代有利于低排放强度行业减排成本的降低。  相似文献   

12.
范德成  王韶华  张伟 《软科学》2012,26(2):61-64
基于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法,建立了CO2排放的分解模型,并以1994年为基年,对1999~2008年我国经济发展的规模效应(S)、结构效应(S)和技术效应(T)对CO2排放变化的贡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CO2排放总量在不断增长;经济发展的规模效应(S)是增长的推动因素,技术效应(T)起抑制作用,结构效应(S)影响力甚微,规模效应(S)的拉动作用明显大于技术效应(T)的减排作用;技术效应(T)对CO2排放增长的抑制作用在减弱,减排的突破口在于经济发展的结构效应(S)。  相似文献   

13.
以经济新常态为研究背景,基于江苏省2006—2016年碳排放量相关数据,运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LMDI)法,将江苏省碳排放的驱动效应分解为经济规模效应、产业结构效应、技术进步效应及能耗结构效应,并对江苏省工业等细分行业进行碳排放的分解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经济规模效应是影响江苏省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产业结构效应与技术进步效应对江苏省碳排放起到负向影响,能够有效抑制江苏省碳排放量的增加,但能耗结构效应对江苏省碳排放的影响并不稳定;从行业角度分析发现,工业碳排放量在江苏省碳排放总量中的占比较大,而其他行业的碳排放量远小于工业碳排放量。最后,针对江苏省如何进一步有效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分别从产业结构优化、技术水平创新和能源消费结构变动3个角度提出相应的减排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量化评估长三角工业SO2排放影响因素的减排效应及其区域差异,有助于因地制宜制定区域差异化的减排路径。基于全过程控制的视角,采用LMDI完全分解模型对长三角城市工业SO2排放的影响因素及其时空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认为,源头驱动因子对长三角工业SO2排放表现为促增作用,而过程控制因子和末端治理因子则表现为减排效应。考察期内各影响因子的减排效应存在时空差异,末端治理是长三角各城市工业SO2减排的主要手段,其在经济发达城市的减排贡献较之于经济欠发达城市相对较小,经济增长则对工业SO2排放的促增作用最为显著但趋于减弱,而经济结构、煤耗结构和煤炭清洁利用的减排效应逐渐凸显,且其减排能力提升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提高末端治理水平是当前减少SO2排放的通用型措施,而提高工业能源效率和煤炭清洁利用水平在未来则有更大的减排潜力。  相似文献   

15.
齐园  张永安 《软科学》2016,(11):54-60
以北京为样本,基于三次产业PM2.5排放数据的研究,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结构演变的影响机理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减排效应来源于三条路径:调整高能耗部门的直接减排效应;高技术化的工业结构升级产生的间接技术减排效应;以中高技术产业规模增长促使经济增长与PM2.5排放脱钩,产生的规模减排效应。基于样本三种情景下的工业结构演变效应,提出工业化进程中工业结构与PM2.5排放演变的三阶段模型。  相似文献   

16.
运用经济投入-产出分析法,建立了基于能源消耗的产业碳排放强度模型和建筑业碳足迹模型,核算了我国建筑业1995~2009年期间碳排放的分布特征;运用Kaya恒等式,从能源结构效应、能源强度效应、产业规模效应、经济产出效应4方面分解了建筑业直接碳排放和隐含碳排放的变动趋势,探讨了我国建筑业未来实施减排的途径和对策。研究表明,建筑业能源结构强度和规模产业能源强度的进一步降低是建筑业节能减排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为挖掘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和污染治理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运用LMDI分解模型,对全国和30个省份2000-2010年间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变化进行因素分解,并通过构建四象限法评价地区差异。在此基础上,从技术效应、结构效应和规模效应三方面分析治理投资等因素对SO2去除量的贡献。研究结果显示:在影响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变化的五个因素中,大气污染物末端治理措施、能源结构和能源强度对SO2、烟尘的排放量变化率呈现负向效应,尤其是末端治理措施负向效应最大,"十五"时期和"十一五"时期,其对SO2排放量变化的贡献度均值由-10.4%变为-49.9%、对烟尘的贡献度由-60.7%变为-73.7%,而经济规模和煤炭污染强度呈现正向效应,经济规模贡献度高达50%以上,但呈下降趋势。针对SO2去除量变化率的分解结果显示中国大气污染治理由规模和结构拉动型转为技术和规模拉动型,各省间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差别较大、规模效应差异小。  相似文献   

18.
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强度变化的分解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晓平  孙磊 《资源科学》2010,32(9):1685-1691
工业是中国能源消费的主体,对工业内部各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和结构变化的深入剖析有助于决策者制定有针对性的具体政策措施。基于改进的差值分解法,本文把1997年-2007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强度变化分解为结构效应和效率效应。结果表明,过去10年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强度的下降基本上归因于效率效应,其总体贡献率达90.48%。对工业内部36个部门的能源消费强度变化的分解结果显示,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工业等部门的效率效应对降低全国工业能源消费强度的贡献最大,但同期高耗能冶金工业规模扩张产生的结构效应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效率效应。未来中国工业节能降耗的政策设计应重点关注高耗能重化工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并适度控制这些部门在工业中所占的比重,避免产能过度扩张。  相似文献   

19.
技术进步是影响节能降耗与CO2减排的重要因素,是推动中国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的主动力。本文在同时考虑能耗与排放因素基础上,通过数理方程演绎了技术进步有效促进节能减排的理论机理,并运用非参数SML模型测算了1994~2014年中国工业35个行业基于绿色增长的技术进步水平,运用面板模型分别对高低能耗与排放分组的能耗强度和CO2排放强度进行回归,探究不同类型的技术进步对降低能耗与CO2减排的绩效。研究结果显示:生产前沿的科技创新是推动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主动力,前沿科技创新的节能降耗绩效最高,纯技术效率的CO2减排绩效最高;技术进步的节能降耗与CO2减排效应存在非对称性,技术进步的CO2减排绩效大于节能降耗绩效;能源消费结构调整的CO2减排绩效大于节能降耗绩效,解释了存在“高能耗低排放和高排放低能耗行业”之谜。  相似文献   

20.
社会经济增长,环境质量改善的协调关系一直受人们的关注。文章以IPAT拓展模型和环境库兹涅茨模型为根本,构建出理论模型,通过面板分位数回归方法,对象为我国31省市2002—2016年的面板数据,以此来研究人口规模,经济增长和技术创新对工业SO_2,工业废水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人口规模对工业SO_2和工业废水排放都存在着倒U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关系,经济增长对工业SO_2和工业废水排放也存在倒U型关系;能源效率和第二产业结构可以减少工业SO_2排放,但会促使工业废水排放量增加;创新对工业SO_2和工业废水减排都有积极作用。因此针对特定污染物,政府和企业应该采取相对应的管理措施;应该充分重视创新在减少污染物排放中的重要作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