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学研协同创新有助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技进步,有助于煤炭企业的创新发展,而现有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由此,以煤炭企业产学研创新系统为研究对象,本文构建了煤炭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三大创新子系统的指标体系,采用2010-2016年的数据,运用协同度模型,计算了三大创新子系统的有序度,并对煤炭企业产学研创新系统的协同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煤炭企业产学研创新系统的协同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创新子系统之间以及系统整体的协同度呈现不同变化趋势,高校与科研机构创新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度线性增加,而煤炭企业创新子系统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创新子系统之间以及系统整体协同度呈现倒U型。研究结果可以为煤炭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提供对策,推动煤炭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以北京、江苏和广东三省市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科技经费投入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中国区域创新系统主体间协同模式的省际差异。研究发现,北京属科研院所主导协同型,科研院所经费投入对企业经费投入有带动作用;江苏属企业主导协同型,企业经费投入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经费投入有带动作用;广东属企业主导但协同不足型,企业科技经费投入与高校和科研机构投入之间有效协同不足。并针对不同区域特点,提出促进创新系统主体间有效协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缺乏对林草领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以及对林草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国家(推荐)标准,因此基于林草行业的特殊性以及林草科研院所是林草科技创新策源地的定位,对国内外科研院所创新能力评价实践包括评价的体系、流程和导向等方面进行分析,针对我国林草领域缺乏人才、平台实力薄弱以及评价机制不活等现实问题,从评价的内容、主体、方法及流程、结果的使用等维度构建我国林草科研院所创新能力评价的逻辑体系,提出要面向国内林草科研院所进行全覆盖的创新评价,即区分不同层级进行评价,并保证科研院所的行政和科技主管部门的协同支持,同时要进行全过程的科技创新评价,即对科学研究本身、科学研究成果及其产生的社会效应等各个环节作出评价。最后,结合我国林草科技创新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出要构建以人才培养、科研平台建设为核心的林草科研院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以期树立林草科研院所科技创新评价新导向,达到“以评促建”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面向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和科技体制改革深化的新形势,从创新基地、协同创新组织、分配机制改革、资源整合、绩效管理等方面研究地方科研机构的创新体系建设,分析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等地方科研院所的发展实践,提出新时期地方科研机构战略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物联网产业协同创新现状与趋势,在确立创新主体和创新要素的基础上,构建物联网产业协同创新模型,并探索其运行机制。研究得出在物联网产业协同创新中,政府是第一推动力,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间的协同是关键,客户需求是协同创新的导向,中介机构为协同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联盟管理、社会网络理论为基础,以参与“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的合作单位为研究对象,从组织声誉、联盟经验和网络中心性三个维度,对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在对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进行梳理与回顾的基础上,提出研究问题并建立实证研究模型,并利用二手数据进行分析验证。最终得到以下结论:(1)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组织声誉与协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不显著;(2)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联盟经验与协同创新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高校及科研院所在协同创新合作网络中所处位置的中心性对其联盟经验与协同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起部分中介作用;(4)政府合作对高校及科研院所在协同创新合作网络中所处位置的中心性与其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桥接模块化理论和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理论,构建了一种生态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设计了相应的运行机制.结合案例研究发现:通过解构提升创新竞争力的价值信条并赋予相应模块,可以在平衡企业的创新策略前提下有针对性地整合外部资源开展协同创新;以需求为导向、领导企业为核心,融合大学、科研院所、供应商等创新主体在内的生态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有利于加强能力互补、协调分工,加速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化的过渡;将模块化嵌入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并辅以相关运行机制,可以改进协同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8.
知识创新协同模式运行效果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好的运作效果为科研机构者及高校在知识创新协同中所关注.通过对协同运作效果的评估,可以使科研机构和高校清楚在知识创新协同中自身的科技优势,选择合适的创新协同模式.本文从研究水平与贡献、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三维度构建知识创新协同模式的运行效果指标体系,以层次分析法为指标设置权重,运用灰关联分析法进行效果评估,并借助实例演示为知识创新协同模式运行效果提供一个较客观和公平的评估模式.该评估模式可以为科研机构与高校进行协同创新决策提供依据,并可以作为科研机构在订立标杆学习目标的参考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9.
本文系统梳理了香港现代科研机构——以香港研发中心在建设与运行中根植产业需求、引导整合创新资源、构建现代治理结构、开放式创新和动态监管的现代科研组织运营制度特征,指出我国大陆公益类科研院所改革应结合国家战略导向和行业特点进一步深化改革,把完善国有财产出资人制度、落实法人治理、推进开放创新和强化组织立法等作为制度建设的重点,更好地履行政府所赋予的公共科技使命.  相似文献   

10.
营造良好创新环境对于提升科研机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科研机构创新环境存在开放合作性不足、行政化管理特征突出、分类管理不到位等问题,阻碍了机构创新能力的有效提升。鉴于此,本文以政府、市场和社会构成的三重外部环境以及科研机构内部环境为核心螺旋,遵循“要素→要素流→局部创新治理环境→整体创新治理环境”过程设计了多重螺旋视角下的科研机构创新环境治理分析架构,对6个国际典型案例的创新环境治理实践运用扎根理论数据处理程序进行探索性研究。根据研究发现提炼出科研机构创新环境治理的关键过程要素,进而构建了科研机构创新环境局部螺旋化到整体螺旋化的治理过程理论。最后,提出加强外部制度创新、提升内部人力资本地位、完善内外部协同绩效评价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为推动我国科研机构创新环境实现高效治理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从协同创新的角度出发,结合科研机构创新过程特征,在公益类科研机构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引入协同创新思想和要素,构建一套更系统、更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选取广东20家公益类科研机构作为评价对象开展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这套评价指标体系能较好地反映科研机构创新绩效的真实情况,为科研绩效管理提供了更为科学的评估依据。  相似文献   

12.
TMT异质性对企业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基于431家长三角制造业企业问卷数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探究TMT异质性对企业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TMT异质性不仅对协同创新具有直接影响,还通过战略导向和协同学习的中介效应产生间接影响;TMT异质性有助于企业制定战略导向,促进企业进行高效的协同学习;环境动态性对战略导向、协同学习与协同创新绩效的调节效应显著。由此,企业应构建异质性的TMT,以提升其协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3.
董恒敏  李柏洲 《科研管理》2017,38(5):107-114
本文利用中国科学院13所分院的统计数据,基于知识生产、知识转移和知识传播的三维视角以及复杂系统理论中经典的"B-Z"反应模型对科研院所协同创新活跃度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活跃度差距明显,并与外部投入强度保持一致性,科研院所的协同创新活跃度存在地域差异,东部科研院所协同创新活跃度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各分院在知识生产、知识转移和知识传播三个方面表现出差异性倾向;基于科研院所协同创新系统的演化程度将科研院所分为活跃型协同创新系统、平稳型协同创新系统和一般型协同创新系统。  相似文献   

14.
当前,系统失灵和转型失灵成为制约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提升的重要因素,需求导向科技创新治理为解决两类失灵问题、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提供了应对思路。本文通过构建需求导向科技创新治理与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提升的分析框架,总结需求导向科技创新治理的国际典型经验,剖析国内需求导向科技创新治理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应对策略。首先,从理论上阐释需求导向科技创新治理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效能的机理与路径。其次,总结美国战略需求导向和欧盟使命导向的科技创新治理布局与实践。最后,梳理制约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提升的需求导向科技创新治理挑战,并提出需求导向科技创新治理的基本思路。研究发现:需求导向科技创新治理有助于解决制约国家创新体系效能的系统失灵和转型失灵问题。实践层面,需求导向科技创新治理已经嵌入美国和欧盟重大科技创新活动的组织和管理中,而我国需求导向的科技资源配置体系和评价体系尚不完善、需求驱动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和保障机制尚不健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尚不成熟成为制约国家创新体系效能提升的主要原因。为此,我国迫切需要统筹国家创新体系能力、效率和方向建设,建设和完善需求导向科技创新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5.
周孝 《科学学研究》2020,38(7):1338-1344
绩效工资总量管理仅是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一个细小环节,但它却是绩效工资、收入分配、科技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制度改革与政策创新无法回避的关键节点。本文以绩效工资总量管理为例,系统探讨科研院所创新发展面临的制度困境。原有管理体系无法适应科研院所差异化、动态化的发展需要,而现有改革创新仅治标不治本、用新问题掩盖旧问题,使得科研院所改革与创新发展陷入困境。当前,应当推进以社会化为导向,以科研院所而非科研人员为对象的系统化改革,使科研院所成为以提供公益类科技服务为职责、依法实行法人自治的官办社会组织。同时,构建涵盖内部治理、绩效管理、市场竞争、社会监督等多重约束的宏观调控机制,确保科研院所不失公益属性,真正成为创新发展的重要主体。  相似文献   

16.
《学会》2019,(11)
汕头市金平区安居社区在社区治理中,充分发挥创建全国科普示范社区协同创新机制,突出党组织堡垒作用,以居民为中心,问题为导向,党建带治理,举社会之力,办社区治理伟业,凝聚科协、基层组织联合会等社会组织的智力,滚动协同创新治理机制,多元参与社区治理,构建多元、多赢、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17.
本文总体围绕江西产业集群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构建,分别讨论了产学研发展的现状、整体框架和功能设计。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构建以政府主导、行业引领、企业参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合作的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和运行模式。平台的实现有助于各类主体之间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促进江西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我国“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组建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协同创新中心是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以及政府部门或地方政府等组成的创新组织模式。针对国内协同创新中心组建过程中存在的盲目性问题,以我国首批"2011计划"的14个"2011协同创新中心"为样本,对协同创新中心的组建过程及特点、协同创新中心的结构层次与主体成员的显著特征进行系统研究,据此得出结论与建议,以期对于协同创新中心的理论研究和现实运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本文关注的核心问题是:如何以用户需求为导向,构建有效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模式和机制?围绕这一问题,桥接了资源依赖、模块化理论和协同创新理论,分析了在资源依赖和模块化的交叉调节下对于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影响关系。在此基础上,研究设计基于模块化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组织模型和模块化协调机制。结合案例验证发现:(1)在以模块为交互载体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组织中,资源依赖能够促进产学研各方的合作创新,而模块化既能改善资源过度依赖问题,还能担当创新需求方与供给侧的整合者;(2)模块化可以有效促进需求分析?模块创新?资源配置?组织协同的过渡,且利于确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重点和策略;(3)基于模块化的协调机制(规范性约束机制、延续性交互机制和架构调节机制),有利于促进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之间知识交互和知识创新,有利于推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组织的持续运转。  相似文献   

20.
知识经济的快速增长源于科学技术的迅速转化,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是建立以知识创新为基础的经济体系,也就提出了加强高校、科研机构与产业部门的联合与合作的要求。应用协同理论、创新理论对以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多主体参与的合作研究过程进行研究:运用深度访谈对影响多主体合作研究过程的因素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合作研究过程的协同创新理论模型,并通过电子科技大学的太赫兹科学协同创新体、电子科技大学与英特尔公司合作研究为案例,对理论模型进行分析验证。研究结果表明:高校应对协同创新的过程进行优化以实现协同效应的最大化,其中创新过程的协同主要包括协同领域筹划、协同框架协议起草、启动、交付、评估5个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