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基于理论分析构建了科研压力对博士生学术不端行为态度的研究模型,并通过234份数据对所提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科研压力与博士生学术不端行为态度显著正相关,科研自我效能感在科研压力与学术不端行为态度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导师指导对科研压力与科研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没有调节作用,身边同学学术不端行为对科研自我效能感与学术不端行为态度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最后,指出了研究结论、建议与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博士毕业生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态度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根据社会调查数据,集中分析了博士毕业生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博士生对学术不端行为持宽容态度。影响博士生态度的因素有:个人的学术能力和对学术的兴趣与其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宽容程度有负相关,而有过科研经历的人却更可能宽容学术不端行为。如果博士生周围师友的学术不端行为越频繁,则其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宽容态度越强,而上过学校组织的科研道德课程者更不可能宽容不端行为。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了严厉惩治学术不端行为、完善学术筛选和人员流动机制、改革现行科研管理评价体制和设立科研道德专门课程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科研不端行为的成因与治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研不端行为是科学道德中学术道德研究的重要范畴.在界定科研不端行为、分析科研不端行为产生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规范评审制度,严格管理额外收入以抵制学术腐败,慎重而严格处理科研不端行为投诉,重视大学生和年轻科学工作者的科学道德教育和运用社会力量进行监督等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简析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与科研诚信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一些典型的科研不端行为和学术失范现象与科研人员科研能力的关联,探讨了科研能力对科研不端行为的影响与作用方式和提高科研能力对科研诚信的促进作用,并提出加强我国科研诚信建设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平丽 《科学学研究》2007,25(5):904-907
 通过建立“科研的不端行为”、“创新成果”和“审计评审机制”三者的数学模型,重点探讨和研究了严格、公平、透明的学术评议及评审制度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的积极作用,从而进一步提出了制衡学术造假、营造和谐学术环境的相应对策。研究结果表明,公正的评审和审计力度越大,越有利于遏制“科研的不端行为”的发生,同时创新成果也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6.
政府、学界和社会越来越关注科研不端行为,治理科研不端有助于科研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健全惩罚机制是治理科研不端的主要手段。学术界已经认同科研不端的惩罚力度比较弱,然而科研不端惩罚强度设定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还相对缺乏。借助于公开数据,收集了1997-2017年213个典型科研不端案例,构建了科研不端惩罚强度的七个等级,借助于统计软件分析了惩罚强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绝大多数案例的惩罚强度在一级到四级之间;社会整体的惩罚强度在增强,但是单个案例的惩罚强度并没有随时间而增强;媒体关注力度显著影响到惩罚强度;科研不端类型叠加对惩罚强度有一定影响。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撤除措施与惩罚措施的区分,学术不端的公共围观效应能否发挥作用,分段惩罚的实施难点,学术规范的内化与过度激励论文数量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7.
学术不端行为近几年在高校有不断蔓延之势,本文从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两方面分析了学术不端行为的具体表现;提出了改进科技评价体系、营造和谐宽松的学术氛围、加强学术道德教育和将科研诚信纳入科技管理工作中等构建学术不端行为防范体系。  相似文献   

8.
鉴于整体自尊水平和不端行为关系的矛盾性,在情景自尊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学术自尊"的概念。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构建了科研压力对高校学术不端行为的权变影响模型。从个体层面上研究了组织支持和学术自尊对两者关系的复杂调节机制。实证结果发现:(1)组织支持负向调节科研压力与学术不端行为之间的关系;(2)学术自尊对科研压力与学术不端行为之间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3)进一步的三项交互检验发现:随着学术自尊程度的提高,组织支持对科研压力与学术不端之间关系的负向调节作用变强。  相似文献   

9.
学术成果发表中不端行为的形式、成因和防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韩丽峰  徐飞 《科学学研究》2005,23(5):623-628
学术成果发表中学术不端行为的责任主体涉及到作者、评议人和编辑三个方面。文章依责任主体的不同,分类归纳了目前我国科研成果发表过程中学术不端行为的主要形式,分析了不端行为的成因,探讨了相应的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10.
期刊主体人员防范深度学术不端行为的职责分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学术论文通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软件的检测可能还会存在深度学术不端行为。通过对深度学术不端行为的原理及其演变和利益驱动下的作者行为进行分析,提出期刊出版主体人员(编辑、审稿专家、编委、主编)在期刊出版前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不同主要职责。力图发现并控制论文中的深度学术不端行为,将存在深度学术不端行为的论文阻止在出版前,防止带有学术不端行为的论文进一步传播。防范学术不端行为任重道远,只有依赖期刊的不同责任主体人员共同协作,各尽职责,层层把关,才可以把学术不端行为最小化。  相似文献   

11.
Recent highly publicized cases of scientific misconduct have raised concerns about its consequences for academic careers. Previous and anecdotal evidence suggests that these reach far beyond the fraudulent scientist and (his or) her career, affecting coauthors and institutions. Here we show that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scientific misconduct spill over to uninvolved prior collaborators: compared to a control group, prior collaborators of misconducting scientists, who have no connection to the misconduct case, are cited 8–9% less often afterwards. We suggest that the mechanism underlying this phenomenon is stigmatization by mere association. The result suggests that scientific misconduct generates large indirect costs in the form of mistrust towards a wider range of research findings than was previously assumed. The far-reaching fallout of misconduct implies that potential whistleblowers might be disinclined to make their concerns public in order to protect their own reputation and career.  相似文献   

12.
科技论文中学术不端行为的编辑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论文抄袭"为主的学术不端行为在近几年愈演愈烈,科技期刊是发布科学研究成果的主要平台,自然成为学术不端行为及其控制工作的焦点.作为科技成果传播活动"守门人"的科技期刊编辑,在规范学术道德方面有义不各辞的责任.加强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单位的工作管理、提高编辑自律意识、帮助作者准确界定抄袭行为、严格执行专家审稿制度、参考使用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等现代技术手段,是科技期刊编辑在学术不端行为控制实践操作层面上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对新型研发机构实践经验典型案例进行研究,探讨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工具和手段,为我国新型研发机构探寻科技成果转化道路提供参考。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作为我国最早一批的新型研发机构之一,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成效显著,因此以其为典型案例,从学术文献、机构官网、实地调研谈话和新闻媒体报道中获取资料,梳理其中的关系机制,构建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机模型,分析新型研发机构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动力机制和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新型研发机构以产业化创新理念为精神内核,以科研管理模式、孵化育成体系、创新生态体系为治理结构,借助市场化运作模式形成内生发展动力,共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基于研究结论,提出推动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包括完善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优化地方自主创新环境等。  相似文献   

14.
遏制学术不端行为,必须加强诚信教育已成为政府与科技界的共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委员会会同五部委诚信建设部门及部分高校、海外专家学者召开了科研诚信教育座谈会,围绕如何推进我国科研诚信教育等议题开展探讨。会议认为,我国目前科研诚信教育仍是非常薄弱的环节,应该尽快制定并逐步完善科研规范,借鉴国外经验,加强科研管理部门、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沟通合作,共同推进我国科研诚信基础教育。  相似文献   

15.
The incidence of revealed fraud and dishonesty in academia is on the rise, and so is the number of studies seeking to explain scientific misconduct. This paper builds on the concepts of competing logics and institutional fields to analyze a serious case of medical and scientific misconduct at a leading research institute, Karolinska in Sweden, home to the Nobel Prize in Medicine.By distinguishing between a market-oriented, a medical and an academic logic, the study analyzes how various actors ? executives, research leaders, co-authors, journal editors, medical doctors, science bloggers, investigative journalists and documentary filmmakers ? sustained or tried to expose the misconduct. Despite repeated warnings from patient-responsible doctors and external academic reviewers, Karolinska protected the surgeon, Paolo Macchiarini, until a documentary film at the Swedish national public TV exposed the fraud which led to public inquiries and proposals for a new national ethics legislation.The analysis illustrates the power of a market-oriented logic focused on brand and image at the research institute and at a leading journal, but also the perseverance of the logics of scientific scrutiny and medical care among practicing doctors and independent academics although the carriers of these logics were less well organized than the carriers of the market-oriented logic. Furthermore, the analysis shows the problem of fragmented control in the academic institutional field. The discussion of remedies compares the Karolinska case, where media actors were instrumental in sanctioning the perpetrators, with a similar instance of medical misconduct at Duke in the US where the government agency (ORI) intervened and shows the limitations of both types of actors. The conclusion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studying misconduct management and institution-building in different fields to develop effective remedies.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系统梳理国内外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特点、局限性及存在争议,提出针对我国科技期刊的启示与建议。【方法】 通过文献调研与归纳总结,剖析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现状及问题;结合国内外资料调研及编辑工作实践,得出启示与建议。【结果】 国外研发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时间较早,2009年国内成功研发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并将其投入使用后,抄袭与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被有效遏制;但对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局限性认识不足、过度依赖学术不端检测系统、设置的文字复制比阈值太低,引起新的学术不端问题,不利于引导学术研究和学术继承性、创造性发展。【结论】 (1)科技期刊编辑部应理性使用检测系统、设置合理阈值、科学界定学术不端行为,为规范学术研究、保证研究质量和及时准确发布研究成果建立正确导向;(2)科技期刊编辑部应与相关机构联合,建立统一的引用规范,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和论文类型等采用不同的阈值,实行“人机”结合、精准检测;(3)建立学术不端审核机制,规范审核流程,提升编辑把关能力,形成以编辑为主、多方联合的多元防治体系;(4)应用新技术不断提升检测系统查准率,提供更多服务功能,满足不同学科及新型出版方式的多样化需求;(5)建立学术不端法治体系,建立终身信誉制度或荣誉准则制度,开展科研诚信终身化与常态化教育,相关单位将学术道德纳入人才评价体系,促进学术生态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常亚平  蒋音播 《科学学研究》2008,26(6):1238-1242
 :从我国高校学者个人自身因素的角度出发,应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手段,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因子进行研究。研究发现,显著影响学术不端行为的个人因素有:同行中学术地位、教学工作压力、科研考核压力、个人了解相关规范和获更高职称的压力。  相似文献   

18.
比较分析美国"E.T.波尔曼事件"、韩国"黄禹锡事件"及中国"陈进事件"等科研不端行为典型案件的查处程序表明,已构建健全科研不端行为防范体制和机制的美国,有着正确、及时、秘密的查处程序,并能发挥其应有的公平、公正与效率作用;急功近利而无相关法律规制的韩国,也能正确、及时和有效地查处黄禹锡事件,并积极建立相关防范体制;面对类似突发事件的中国,虽有立法不足、体制不全、程序公正性和效用性欠缺等问题,却也积极推动了相关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