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构建起包含物种与非物种维度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评价体系,对2010—2019年我国30个省份创新生态系统进行评价,并在预测精度比较后选择基于傅里叶级数修正的OGM模型(FOGM)预测“十四五”期间我国创新生态系统发展状态。结果显示:生态位下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较低、进化动量较强,两者表现出反向发展态势。省份间适宜度与进化动量差异显著,适宜度呈现由东部向西部递减态势,进化动量则表现为相反特征。创新群落与环境生态位的适宜度低于我国整体适宜度,创新群落权重值远低于其他生态要素。预测结果表明我国生态位下创新生态系统在“十四五”期间能够保持稳步有序的发展态势且各生态要素也均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良好发展趋向,环境生态位与资源生态位仍处于我国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位置。据此,从培育平台构建、环境生态位优化、生态要素融合等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基于生态位理论构建了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并对中国30个省市2009-2018共十年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⑴ 中国整体的创新生态位适宜度较低,但进化空间较大,发展趋势较好;⑵ 中国的创新引领地区和创新领先地区共涵盖20%的省市,其余为创新落后地区,创新生态系统发展呈现区域不均衡;⑶ 在区域分布方面,创新生态位适宜度呈现从东部到西部递减趋势。此外,采用GM(1,1)模型预测系统对2020-2024五年的生态位适宜度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⑴ 2020-2024年,中国整体的创新生态位适宜度将有所提升;⑵ 在权重方面,2020-2024年,生境生态位将继续占据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最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3.
姚艳虹  高晗  昝傲 《科学学研究》2019,37(10):1892-1901
健康的创新生态系统应具有高效生产率、持续适应力和丰富多样性。从企业主体视角,通过德尔菲法对指标进行甄别筛选,确定生产率、适应力和多样性3个一级评价指标以及生产效率、创新产出、抗扰能力和物种多样性等9个二级评价指标,开发可量化的三级评价指标,并确定各级指标权重,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度评价指标体系。据此对湖南省制造业集群健康度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其健康度处于中等水平,结合研究结论提出改善创新生态系统健康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运用生态位适宜度模型测算我国30个省市2010-2018年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适宜度,采用系统GMM和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实证研究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创新驱动影响.研究表明,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生态位适宜度呈现区域不平衡特征.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生态位适宜度越高,越有助于促进产业协同集聚.技...  相似文献   

5.
湖泊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艳会  杨桂山  万荣荣 《资源科学》2014,36(6):1306-1315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是当前宏观生态学与生态系统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湖泊是地表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但当今湖泊生态系统的功能在逐渐退化,对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的评价尤为重要。而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前提。本文调研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相关研究成果,从时间尺度、所用评价方法、湖泊受人类活动干扰强度、与江河的连通性、富营养化程度等不同角度对湖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所用的指标进行系统梳理、总结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湖泊生态系统评价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浮游植物生物量(PB)、生态能质(Ex)等的内涵及其影响机制。最后从指标体系的全面性、普适性、评价的着眼点、评价阈值的确定、自然通江湖泊水生态特殊性5个方面对我国湖泊生态健康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提出展望,以期为湖泊生态健康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从经济和技术环境的视角分析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构建了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评估指标体系,并甄选生态位评估模型对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评估指标进行测算。选择中国部分区域利用该指标体系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地区的技术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较高,西部地区较低,中部地区居中。  相似文献   

7.
基于政策梳理以及调研分析,首先从投入产出两个角度,建立包括4个一级指标8个子要素的"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政策效度评估指标体系;其次利用熵权法与FAHP对各指标进行综合赋权。然后选取WSBM模型对江苏省"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政策效度进行综合评估,从企业平台、区域、行业三个角度探讨"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的实施现状。最后提出优化江苏省"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政策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基于物理学中的耦合理论,建立创新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和评价体系,从时序和截面两个角度分析广东省创新驱动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并进一步对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和评价,以期发现广东省在创新驱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推进创新与经济耦合协调发展提供建议。研究结果表明,近年来广东省创新驱动发展协调度较高,但也存在创新产出不足和成果转化能力需要加强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健康度评价对于企业促进创新生态系统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针对现有研究很少将健康度评价与系统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结合起来的现状,本文基于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了企业创新生态系统不同阶段健康度评价的重点,构建了多阶段健康度评价模型及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偏大型柯西分布隶属函数和投影寻踪法确定了各层级的指标权重。在此基础上,以某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为实例,对其2012—2018年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与企业实际情况一致,有效验证了评价模型的有效性及评价指标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0.
在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生态系统中,多主体的竞争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影响正在逐步加深。基于创新生态视角,构建生态位适宜度模型分析省域军民融合科技创新的竞争程度,通过随机前沿函数模型对军民融合企业科技创新效率进行评价,并利用四象限分析法探求竞争适宜度对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从全国范围来看,竞争适宜度对科技创新效率并不敏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开发项目数、政府财政科技支出和技术市场成交额对军民融合科技创新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对此从政府与市场、规划与机制、硬件与软件3个方面为进一步优化配置军民资源结构、加快军民融合科技创新步伐、推动军民融合科技创新进化方向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了促进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谐,把科技创新转化为区域增长的动力,文章运用线性加权综合方法,通过构建科学系统的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对2016年中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江苏、广东、北京位居中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综合排名前三甲,且东部省份是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最强的地区,同时还发现各地区创新生态系统在其系统结构、系统要素竞争力方面的差距要小于其系统环境、系统功能竞争力方面的差距,并提出提高创新生态系统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协同有效运行不仅是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也是助力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文章从创新价值链视角进行框架切入,基于Malmquist指数法对我国2014-2018年区域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效率展开实证测度。结果表明:(1)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效率在2014年到2018年呈现出稳定增长的局面,年均增长9.7%,2016年后技术效率有所下降,主要是受到了规模效率变动的影响。(2)我国东部地区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效率更趋近于最优化前沿面,其次是中部地区,最后是西部地区。省际创新生态系统运行效率差异较大,主要原因在于各省份间的技术变化指数差异较大,各省份技术进步变化指数与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指数呈现相近趋势。(3)各省际区域对不同资源投入的敏感性程度不同,即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创新投入资源冗余或分配管理不善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苏屹  刘艳雪 《科研管理》2019,40(9):14-24
区域创新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学者们采用纷杂的研究方法对区域创新问题进行研究。通过对近十年文献的查阅,梳理出国内外研究区域创新问题的三类比较典型方法:统计分析方法、前沿面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方法,并对三类研究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区域创新面对的新挑战,从大数据分析技术和人工智能两个方面,提出了未来区域创新应该重点关注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4.
高技术产业作为国家创新战略的"基石",其健康状态不容忽视。基于生态视角,从生存和发展两维度构建高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健康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突变级数法进行实证分析,并加入时间序列,纵向比较近些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态。实证表明,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整体偏低,且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最后从提高科技创新与产出能力、加大技术获取与改造投入、构建开放式的良好创新环境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在对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耗散结构特性及形成过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Brusselator模型的科学转译,构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耗散结构的判定模型,基于2013-2017年面板统计数据,对我国大陆地区31个省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耗散结构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具备形成耗散结构的前提条件;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省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耗散结构并未形成,但数量在逐年上升,且当某一省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在某一年份出现耗散结构后,在接下来的一段周期内会保持耗散结构现象的连续性;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整体有序性程度和整体有序性提升潜力均表现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并未形成耗散结构。基于以上研究结论,从全面性、灵活性、互动性和协调性四方面对我国区域创新生态系统耗散结构建设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网络化组织特征,从系统成分和系统关系2个维度对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进行研究。通过对辽宁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实证分析发现:辽宁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结构不均衡,表现在以整车制造企业和零部件企业为主的创新消费者种群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创新生产者、分解者种群以及创新生存因子出现明显的边缘化现象;创新种群间尚未形成紧密的群落结构,技术流动效率不足;区域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作为"基石物种"占据着重要的结构洞位置,具有较高的整合力和媒介作用;知识链型、产业链型和地理邻近型网络关系与产业创新生态系统间互惠性强;而知识链型网络关系与产业链型网络关系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互抑制。基于以上结论,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新兴技术不确定性、组织模式网络化、市场的服务导向和价值共创等趋势下,传统创新生态系统所嵌入的技术情境、组织情境和市场情境发生转变。现有创新生态系统文献缺乏对研究情境全面的、系统的关注。研究以系统性评述为基础,整合应用文献计量分析与内容分析,识别出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的焦点主题、理论发展、应用方法,以及由文献簇涌现的研究情境(包含技术情境、组织情境、市场情境)。研究从情境视角为创新生态系统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8.
创新生态系统的建立与培育不仅有助于企业持续竞争力的提升,更是国家和区域整体竞争力提升的有力助推剂与战略目标。高校在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中为核心组织,是原始知识与技术创造的源泉,并提供多样化的知识转移机制,如何让以高校为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在区域性发展视角下发挥协同作用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重要议题。基于此背景,构建了基于生态学视角的高校为主导创新生态系统协同演进的Lokata-Volterra(LV)模型,通过其数理分析来探讨创新生态系统中各类种群之间的协同演变规律。并以以重庆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重庆市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等高校为主导创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融合Logistic模型对对创新生态系统其动态演化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以高校为主导的创新生态系统需要主动链接内外部资源与平台实现生态系统内部主体多样性,才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与协同演变。  相似文献   

19.
基于生态观的技术创新范式已为学界所认可,而跨国公司全球研发战略及研发本地化则有利于区域创新生态的形成、转型与升级。对外资企业在华研发网络布局进行调研;借助质化研究及扎根理论分析,通过数据的三级编码提炼出在华外资研发生态网络特征、生态嵌入及其与自主创新生态依存共生、协同演进的核心范畴;揭示了外资研发克服约束条件实现产业生态、商业生态和文化生态嵌入的路径;构建外资研发生态与区域自主创新生态的共演模型,刻画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双重子系统”协同演化的内在规律。提出有助于研发机构网络管理及政府生态创新政策优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探索性嵌入式单案例研究法,以漕河泾高新技术开发区作为研究对象,旨在从企业间合作网络以及创新生态的视角来阐释科技园区使能型创新生态的建构基础以及运行机制,指出信息时代科技园区内组织间关系发生重要变革。传统的契约关系正逐渐向使能、共生关系演进,并由此提出一套科技园区使能型创新生态的基本理论。通过质化研究以及扎根理论对资料进行分析,提炼出了嵌入式联盟网络与企业自身创新能力相互依存、互利共生、协同演化的使能型创新生态模型。通过对宏观产业层面,中观园区层面以及微观企业层面的多层次分析,揭示科技园区构建使能型创新生态的战略意义,为科技园区在非线性、复杂的协同创新过程中进行有效协调提供理论指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