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章运用超边际分析方法,探索了产业集群的形成规律,认为当前最为紧迫的是政府要注重产业集群软环境的建设,以此降低交易费用,促进产业集群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文章运用超边际分析方法,探索了产业集群的形成规律,认为当前最为紧迫的是政府要注重产业集群软环境的建设,以此降低交易费用,促进产业集群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以2002—2020年中国知网数据库中CSSCI期刊上发表的关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论文作为样本,借助文献计量方法,探究我国产业集群协同创新领域的研究热点、演进趋势及未来研究方向.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领域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创新网络、技术创新、创新绩效、转型升级"等;通过关键词时区演进图谱,探讨了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研究的演进历程;最后,结合时代背景,认为产业集群协同高质量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基于现代化信息技术下创新平台的构建是研究的重要领域,集群协同创新绩效与网络权力提升是未来研究的重要内容,集群间协同高效发展是未来研究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4.
基于实证研究的虚拟产业集群运行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拟产业集群除具有一般产业集群效应外,还具有自身特有的稳定效应和持续创新效应,在虚拟产业集群形成与运行过程中,政府、内部中间组织、企业3个行为主体之间的强关联协同起了关键作用。试图通过山西磁性材料虚拟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探索一种适合我国国情并且能够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产业组织形态。  相似文献   

5.
本文总体围绕江西产业集群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构建,分别讨论了产学研发展的现状、整体框架和功能设计。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构建以政府主导、行业引领、企业参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合作的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和运行模式。平台的实现有助于各类主体之间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促进江西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颜敏 《现代情报》2014,34(9):71-74
研究产业集群中协同创新与知识产权的关系意义重大,协同创新与知识产权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协同创新过程本质上是知识产权的应用和获得过程,知识产权所具有的独占性等基本属性与协同创新所具有的知识共享等特征存在一定的冲突,需要通过政府引导、建立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和知识产权管理平台等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分析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的内涵与特征。运用演化博弈理论,构建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演化博弈模型,对集群创新主体创新策略选择的演化博弈过程进行了探讨。为探寻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发生的内在机理,提升产业集群的创新绩效提供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研究内容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在梳理国内外关于学科集群、产业集群与协同创新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加强湖北省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研究的必要性及其研究内容,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探索学科集群和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探求产业集群与创新集群的内在关系及其发展趋势,分析学科集群与产业集群的匹配度、形成原因与发展的协同创新机理,提出学科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和创建特色产业集群发展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9.
产业集群区位选择形成机制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于树江  李艳双 《中国软科学》2004,(4):120-122,119
本文在对产业集群理论主要研究领域进行总结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产业集群区位选择的形成机制,主要包括区位的成本限制、区位选择的路径依赖性及空间吸聚作用机理等内容,并结合国外的实证调查,揭示了不同区位条件对产业集群创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运用起边际分析方法结合创新理论,在对产业集群互补性知识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产业集群互补性知识超边际模型和逻辑模型,并通过模型超边际结构模式分析,论证产业集群有助于增加群内企业知识总量和隐含经验类知识溢出量,减少知识交易费用,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促使产业分工进一步深化,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1.
产业集群是世界各地经济成功发展的一个重要经验,也是我国企业,特另q是中小企业生存发展的主流模式。本文从产业集群理论出发,分析了柔性化与柔性集群的特征,讨论了集群产生的影响因素、形成方式、诱因、存在的风险及带来的经济效应,从而引出我国如何营造产业集群环境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技术创新是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重要推力。本文从专利分析的角度对东莞、深圳、宁波、台州四个模具产业集群的技术发展状况进行研究,并考察集群创新主体之间的技术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分析结果显示,模具产业的专利产出呈现地理集聚特征;模具产业集群的专利领域布局体现区域制造业特色;领先企业成为模具产业集群的创新主体;产业集群内组织的技术创新合作具有跨地理区域、跨组织边界特点。最后,为促进模具产业集群的创新转型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产业群的技术创新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孙伟  黄鲁成 《科研管理》2002,23(4):30-34
技术创新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技术创新是我国企业在新经济时代面临的现实选择,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具有不同的作用,拥有不同的优势。现有的技术创新研究基本上是将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分裂开来,单纯从市场或市场组织方面孤立地研究某一种类型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情况;而在有关的产业群研究中,又都是从区域经济的角度,从小企业群集的角度来分析,而很少考虑从技术创新的角度,从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协同竞合角度来分析,本拟就国内相关研究进展综述,从而给基于产业群的技术创新研究提供立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文献分析法,以农业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为主题,对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介绍农业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内涵,国内外在农业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包括创新网络的形成演化、结构、创新影响因素、功能及技术创新扩散,对农业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研究进展作简要评述,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5.
新材料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产业,也是全球科技产业竞争的关键领域。新发展格局下,推动新材料产业集群化发展已经成为提升新材料产业发展水平的关键。文章描述了我国新材料产业集群的空间分布,分析了我国新材料产业集群特征与发展阶段,对比了我国新材料产业集群与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差距,并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快推进我国新材料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优化创新学习网络对装备制造业的集群式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在剖析集群学习机制形成机理的基础上,以徐州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为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实证研究装备制造业集群式创新的学习网络及优化路径。研究表明:知识技术的外部学习引进和内部学习再创新是装备制造业集群式创新学习机制形成的主要途径,创新的关键在于显性知识技术的高效转移与隐性知识技术的学习转化;徐工集团是徐州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式创新学习网络的主要引领者,但其自主创新及引领带动能力亟待提升;网络中间层次的企业发展较快,但企业规模实力偏弱制约了其在网络中的创新骨干和传导带动作用。据此提出发挥龙头企业的创新引领和骨干企业的中坚传导作用,加强同集群外部先进科技企业的学习合作,借助互联网放大集群式创新核心优势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董秋霞  高长春 《软科学》2012,26(4):12-16
通过构建创意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模型,提出我国创意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得到各指标的权重,并应用线性加权法和TOPSIS方法对各网络要素创新水平和总体创新能力进行综合评价,针对评价结果提出我国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基于发展产业簇群增强西部地区竞争力的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荣仲  祝建军  蒲云 《软科学》2005,19(1):67-70,77
产业簇群在欧美等一些国家均得到较好的发展,并且对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基于此,作者从产业簇群理论的发展和应用着手,对发展产业簇群增强西部地区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西部地区发展产业簇群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专业镇是支撑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组织形态。加快专业镇向创新型产业集群转型,是推动广东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涵式增长轨道的重要途径。广东专业镇向创新型产业集群转型,关键在于提高创新活跃程度,加快高级生产要素的集聚,构建并完善创新链条,优化产业布局,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环节,创新面向全球化的商业模式,提高在全球价值链中关键环节的控制力,从而全面提升专业镇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20.
苏李  臧日宏  田国英 《软科学》2011,25(3):84-87
借助空间集聚指数、产业集聚结构效益指数、集聚影响指数和产业集聚专门化率对2003~2008年中国农产品加工业12个行业的集聚程度及集聚绩效进行测度与评价。结果表明: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整体集聚度较高且呈明显上升趋势,但各行业的集聚状况差异明显。劳动密集型和原材料及技术密集型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度相对较高且明显上升,而原材料密集型和原材料及资本密集型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度相对较低且下降;农产品加工业集聚绩效呈两极分化特征,中西部地区明显优于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