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解读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文章对如何理解中国区域能力指标体系作了说明,然后,对2002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的现状作了分析。总的结论是,东部是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西部地区创新能力较低。在分省市创新能力的分析中,北京、上海是全国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但各省市的创新能力在2001年到2002年中,出现了许多变化,显示出区域创新能力正至现多样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区域创新能力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首先分析了国内外区域创新能力研究的现状,在综合有关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区域创新环境、知识创造与获取、区域创新的投入、企业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益五个因素层的指标体系,并对此进行了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3.
董广萍 《科技风》2023,(3):154-156
基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0)》,全面系统地分析了河南省区域创新发展的现状、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剖析河南省在创新能力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与短板。在保持现有优势的基础上,着力补足创新短板,聚焦创新资源,形成良好创新环境,引导产学研合作,统筹推进创新生态建设,借助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打造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  相似文献   

4.
基于特征—内涵—维度—指标的逻辑思路,在突出生物医药产业对集群环境的依赖性和政府政策导向的依赖性两大特征基础上,对其内涵深入挖掘,进而从宏观国家层、中观区域层及产业层和微观企业层这一全景视角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将产业创新能力划分为企业层技术创新能力、产业层网络创新能力、区域层集群创新能力和国家层政策创新能力4个维度,通过每个维度的内在表现和外在表现选取指标,构建最终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5.
区域创新已成为理论界和产业界以及政策制定者关注和研究的焦点。近年来,这一领域中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也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参考。基于区域中的产业相关多样性、知识基础和区域发展平台对区域创新的现有成果进行脉络梳理,并结合一个成功案例来阐释区域创新中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最后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其他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在区域创新方面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启发。  相似文献   

6.
康健  胡祖光 《科研管理》2014,35(5):19-26
三螺旋模型中的企业维度可区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两个具有不同特征并互动演化的亚类,依据SCP分析范式,在解析"大学—政府—生产性服务业"和"大学—政府—制造业"两个并行三螺旋协同创新结构和行为的基础上,引入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对基于区域产业互动的三螺旋协同创新能力评价方式进行理论推演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应用两个并行互动的创新三螺旋对区域协同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可以在理论上丰富三螺旋理论体系,同时在实践上为区域协同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更为详细的决策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7.
2002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本文按照区域创新体系的框架,建立了分析区域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通过详细的数据加工,对以省为单位的区域创新能力作了分析。这些结论对各个地区评价自己的创新能力和进行政策调整有善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回顾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及评价指标的基础上,通过应用层次分析法,以实例验证这一评价方法的应用,以期对产业集群创新能力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可拓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技创新是国家、地区、企业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主要根源和直接动力。在建立科学合理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可拓评价方法分析了山东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建立了其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的物元模型,计算了其关联函数计关联度,得出定量分析结果,实现了山东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为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提供了一种科学实用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文章在综述区域创新体系评价最新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企业创新能力视角的区域创新体系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对我国30个省区的创新竞争力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基于企业视角的评价和以往的评价结果具有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11.
知识管理对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贡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知识管理在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推进我国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作用,从区域创新系统内不同主体、不同层面对应于知识管理行为的关键点,以点带面论述知识管理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机制,为国家区域创新系统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区域创新与创业能力的评价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系统分析了区域创新与创业的测度及能力评价的指标,建立了区域创新与创业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了区域创新与创业能力综合评价的三种方法:最优脱层法、神经网络法和熵值法。  相似文献   

13.
从区域创新产出能力、区域创新投入、区域创新环境水平等三个方面,构建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基于Fussy-GRNN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模型。进而,在分析分布密度(SPREAD)选取原则的基础上,利用该模型进行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的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基于Fussy-GRNN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模型"具有较强的自学习能力、高度的容错性和鲁棒性等、小样本适应性、训练速度快、模糊处理等特点,证明该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围绕知识溢出模型修正通过综合考虑区域邻近、信息、人员流动等因素,引入知识溢出效率系数,构建知识溢出效率系数经验公式;采用区域知识能力差距替代区域知识存量差距;采用区域知识吸收能力替代区域学习能力;在弗森伯格划分潜在知识溢出和实际知识溢出的思想基础上,对凯尼尔斯模型进行改进,转变其仅测度区域间潜在知识溢出效应的弊端,使修正后模型能够直接评价区域间实际发生的知识溢出效应值。进行了我国区域实证对照分析。  相似文献   

15.
提出基于Copeland法的动态组合评价方法,以相容动态评价方法集为基础,以通过筛选的多种动态评价方法的评价排序值作为初步结果,再用Copeland法评价后得出结论。最后对东部十省市"十二五"期间的区域协同创新能力进行评价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区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省级区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和分析.明确了区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定义,设计了区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1996、2001以及2006年教育部的统计数据,对我国区域高校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系统的评价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构建和制定能够长期而持久地促进和提升区域知识创新能力的教育创新战略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本文从知识创造、知识流动和创新支撑能力等三个方面构建了中国西部12个地区知识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元统计的因子分析法对西部区域知识创新能力进行了因子分析与综合评价研究,进而提出着眼于构建和提升西部区域创新能力的长期教育创新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18.
基于区域知识能力的空间知识溢出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美光 《软科学》2007,21(2):1-4
围绕区域知识能力综合评价和知识溢出模型修正,综合考虑区域临近、信息、人员流动等因素,通过引入知识溢出效率系数,构建知识溢出效率系数经验公式;采用区域知识能力差距替代区域知识存量差距;采用区域知识吸收能力替代区域学习能力;并在弗森伯格划分潜在知识溢出和实际知识溢出思想的基础上,对凯尼尔斯模型进行改进,转变其仅测度区域间潜在知识溢出效应的弊端,使修正后模型直接评价区域间实际知识溢出效应值,使模型更具合理性和科学性,更加贴近我国经济运行现实。  相似文献   

19.
从建立评价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指标着手,以制造业各行业统计数据为依据,应用熵权 TOPSIS法从 横向和纵向切入分析制造业各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差异,总结不同行业企业的自主创新投入特征,为行业内各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提出基于总体离差平方和最大的动态评价方法,利用该方法对“十一五”期间中国大陆31个省市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评价与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而言,“十一五”期间,东部地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最强,其次是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西部地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最弱;东部地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呈稳步发展趋势,不同年份排名变化不大;西部和东北地区也较稳定;中部地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跳跃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