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蜡烛下嵌配重,使其直立漂浮水中,点燃后任其自然熄灭。某中考试题就此现象设置情境考查浮力,但未考虑到蜡烛熄灭时其上部的实际形状并非平面,无法计算体积。在确保其上部是平面的前提下,从不同的角度建模分析了此类问题,其中基于等效观点模型的快速分析方法,可用于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学生解答类似问题。  相似文献   

2.
3.
熄灭的蜡烛     
有位妇人因为孩子在意外事故中死去而痛不欲生,终日以泪洗面,无论亲友怎么安慰、劝告,她都无动于衷。然而有一天,当她从一位大师那儿回来之后,便一改颓丧的心情,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大家不禁好奇地问大师:这是怎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4.
5.
在已有参考文献介绍的"通入法"和"隔离法"改进装置的基础上,对二氧化碳熄灭蜡烛火焰的实验装置作了进一步的优化改进.所得新装置具有构思巧妙、装置简单、操作简便、现象明显、实验成功率高等特点.探究还发现,若用干冰代替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实验,则实验现象更加直观生动,实验效果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6.
胡云 《考试周刊》2013,(50):147+120-147,120
<正>一、问题的提出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130页课堂探究——灭火的原理(如下图)。点燃三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然后向一个烧杯中加入适量的碳酸钠和盐酸,蜡烛燃烧的现象有什么不同?请用灭火原理分析。根据灭火原理分析,现象是左边第一个烧杯中的蜡烛熄灭,原因是与空气隔绝,所以蜡烛熄灭。上课时有学生提出问题:蜡烛熄灭后,烧杯中究竟还有没有氧气呢?学生的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于是我设计了实验进行了验证,装置如下图:  相似文献   

7.
田灵芝 《新课程研究》2009,(11):57-57,78
语文课堂是充满美的课堂,它以美的内容、美的形式、美的韵律吸引学生叩开美的大门。只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尊重文本,遵循学生思维认识发展规律,不忽视质疑的自然美、生成的灵动美、情感的共鸣美、朗读的个性美,让更多的美贯穿语文课堂,学生才会在长期的“语”和“文”的熏陶中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一颗展示美的心灵。  相似文献   

8.
法国美学家卢梭说:有了审美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由此可见,美育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阅读教学也在现实的基础上,提出了要与审美性教学相结合的意义,不仅要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又要培养其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9.
雕塑大师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教学亦是如此。每每诵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股温馨浪漫的气息总是扑面而来。《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它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具一格的诗境之美。本文旨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们发现它的美,真切地感受到它的美呢。  相似文献   

10.
车闺妹 《成才之路》2013,(24):93-93
课型:理论知识课。课时:一课时。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教材分析:本课引导学生从了解生活与色彩之间的关系入手,认识学习色彩搭配知识对于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性,并通过分析生活中的色彩,使学生对色彩现象及色彩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有进一步的了解。本课的突出特点是把对色彩知识和规律的学习生活化、实践化,学习的重点从色彩写生训练,变成帮助学生学会感知色彩现象,并能从中体验不同的美感和文化艺术内涵,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感受和运用色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小学美术是建立学生审美观启蒙阶段的课程,对学生美术基础的奠定和创造能力的拓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美术教学中,不仅要有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更需要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结合《亲昵》一课中蕴含着的情感因素谈谈小学美术课堂中情感教育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课程教学改革应体现课程自身的特点,应结合学生心理特征出发,抓住外国文学体现美、青年学生热爱美、追求美的切合点,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理解美,创造了既有效传授知识,又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素质教育、注重创新意识培养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3.
正2月12日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偶然间的一瞥,倏忽间的回眸。美丽,悉入眼帘,尽收心间。——题记也许是忙碌的日子,沉重了我原本轻快的心;也许是嘈杂的生活,麻木了我原本开阔的心境。不知为何,在我眼中,世界失去了它原有的亮丽光彩,变得阴沉昏暗。我已经很难找到这世间的美丽。那日,阳光在天上打转,微风轻抚。我懒散地从书海中爬出,算了,出去走走吧。转角处一个衣衫褴楼的老人,蜷缩在冰冷的角落。粗糙,干裂的脸上没有一丝水分,皮肤上爬满了蚯蚓似的皱  相似文献   

14.
本文用思想家马克思的话"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作为引文,通过三个点主要论述体会、发现、创造美的过程,更通过课堂教学实例,进一步阐述了"美"在生活里,更在课堂中。  相似文献   

15.
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不容置疑的,从文本教学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首先要紧扣文本,营造审美氛围,拓展学生阅读的宽度和广度;第二,充分感知文本,与文本尽情对话,挖掘学生阅读的共鸣性和深刻性;第三,潜心阅读文本,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培养学生阅读的探究性和创造性;第四,品味文本的"美",感受经典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的趣味性和能动性。  相似文献   

16.
"10月23日是霜降。霜降节气含有天气渐冷、初霜出现的意思。"霜降这天,在向学生简单介绍过"霜降"后,我和孩子们的晨诵选择了白居易的《村夜》:"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我领着学生一遍一遍轻吟浅唱,想象诗人在寂静的夜晚,披一身清霜,在田野上徘徊,见"月明荞麦花如雪",忘情地赞叹。  相似文献   

17.
唯心主义者认为美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但不可否认的是,美的作品很容易引起共鸣,而且,经过正确的训练和引导,人们是可以形成对美的大致相同的体会的,几千年流传下来优秀作品至今仍为我们所推崇和赞叹,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美无处不在,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借发现美、鉴赏美之前需要先借一双慧  相似文献   

18.
正圆锥曲线是圆、椭圆、双曲线和抛物线的统称,它是平面解析几何研究的主要对象.童正卿老师在文[1]中对椭圆中固定长度弦的中点轨迹进行了探究,笔者读后颇受启发,在其基础上通过横向和纵向探究,一方面给出了双曲线和抛物线中固定长度弦的中点轨迹方程,另一方面将圆中的结论推广到了任意的定比分点时的轨迹方程,并通过几何画板画出了四等分点时椭圆和双曲线中的定比分点轨迹,得到了很美妙的图形.一次深入的探究让笔者深刻体会到了圆锥曲线之美,本文也可以设计成供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案例.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文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美学内容,它们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念。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中的审美因素,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他们拥有一颗发现美的心。一、以课文为根本,感受美1.感受自然之美。在自然界中,寒来暑往,四季更替,都给人以美的享受。课文中关于自然环境的描  相似文献   

20.
郭红霞 《中国教师》2013,(13):64-65
在十余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中,"加强写字教学"一直是不变的旋律。尤其是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再次强调"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认真写好汉字"是一个长期培养的过程。而作为义务教育的起始阶段,小学低年级的写字教学尤为重要。在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采取多种策略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