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农村现代化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城市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然而,中国农村一直停滞在前现代的传统时代。而且,农村与城市的差距呈拉大趋势。究其原因,除历史传统的“路径依赖”外,更与我国长期人为实行城乡“二元”经济政策有关。随着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三农”问题愈发凸显,成为制我国现代化发展的“瓶颈”。改革户籍制度,解决农民土地产权,建立现代农村制度,大力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
所谓“三农”问题.就是农民、农村、农业问题,是从不同的角度看与“农”字有关的问题。从阶级、阶层的角度看,农民有问题;从社会、区域的角度看,农村有问题;从行业、产业的角度看,农业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同时还是社会问题。三个问题捆在一起.成了一个让人们感到极其头疼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应立足于国情,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发展方式,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不断促进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4.
中国特色城镇化进程表明,用人口的城乡地域分布来评价城市化水平是不科学的、不准确的。居民的生存条件、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等指标,是评价城市化的最本质的指标。我国城市化的重心应当放在强化农村建设上。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别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前提条件。在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发展小城镇的战略地位是不可动摇的。  相似文献   

5.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50年,是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的50年。以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三代领导人,对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进行了长期而艰辛的探索,取得了伟大的成绩。当然,由于理论指导的失误,我国农业现代化曾经走过一段相当曲折的路程,付出过惨重的代价。  相似文献   

6.
白付伟 《天中学刊》1998,13(3):12-14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一个公有制为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①"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②。并提出先富,后富,共同富裕的合理构想。这表明:共同富裕是中区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目标,这个目标的实现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是相吻合的。由于各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不一致,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可能同步富裕。从目前国家的整体状况来看,虽然各地区、各部门、各部类都处于突飞猛进的发展阶段,发展…  相似文献   

7.
加速农村城镇化,促进农村现代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现代化主要由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三个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部分组成。农村城镇化是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是农村现代化不可逾越的发展过程。小城镇对农村工业化和现代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小城镇的规划、建设与发展不仅仅是考虑自身的现代化,更要将其置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村现代化的大框架中来思考,来谋划。围绕促进农村现代化,小城镇的规划、建设与发展要有新思路,要勇于创新。健康发展小城镇,必将有力地促进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和入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三”农问题日益凸现。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的一个制约因素是农村、城镇化程度太低,积极稳妥地加强小城镇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是西部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西部农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中国特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既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代化实践的逻辑归宿,也是几代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关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科学理念所赋予的方向性规定。中国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第三步发展战赂的必然选择,是从国情出发的内生型发展方式、城乡融合的有效载体和初级阶段的根本出路。可以说,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这一精神既是党的十六大为中国人民在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率领下开辟的一条不同于“西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也是21世纪中国经济建设与改革发展的新平台。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同步发展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也是统筹城乡关系、工农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想真正认识我国的城镇化,必须从两方面入手.首先要看到,到2012年,我国的城镇化率为52.6%,如果按照户籍制度中的非农户籍计算的话,城镇率仅为35%.而世界的平均城镇化率为52%,可见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还是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但是另一方面,我国的城镇化率与农业现代化水平相比,却表现出了大大的超前性,农业现代化发展严重滞后于城镇化的发展,农业的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水平低,两者并没有做到协调发展.这严重威胁了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不利于城镇化的后续发展,也不符合十八大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同步发展的要求.因此,如何借助城镇化的力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1.
农业现代化是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其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是河南省工作的重心之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就是要积极探索一条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在"三化"协调发展中,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是全面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法国农村社会转型研究》一书着力探讨了农村社会转型对法国社会现代化、特别是对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影响,是法国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研究的一部力作,其成就是突出的。然而,书中涉及法国农业资本主义发展缓慢原因的一些提法却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3.
农业现代化是指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农业现代化包括农业生产力的现代化和农业生产关系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农业生态思想强调人类农业发展对自然的影响以及应该如何处理农业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农业生态思想视域下的农业现代化要求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都要以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为前提。  相似文献   

14.
工业化偏斜发展战略是中国农业现代化滞后的原因,并且这种战略在将来一段时期内将持续下去;就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而言,农业保护不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最佳选择,而农业国际化将为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业资金投入及农业科技进步带来新机遇,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5.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农业生产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业生产现代化面临可持续发展的挑战。耕地的高强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使土壤结构受到严重损害,当务之急是发展绿色产业,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推行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型的农业生产模式。  相似文献   

16.
农村职业教育是为促进农村、农业和农民发展而设计的就业导向型教育.促进农业现代化是农村职业教育的价值追求,优化教育模式是农村职业教育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桥梁,农业现代化的最终实现为农村职业教育提供了多层面文化保障.本文从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对此进行反思与构建.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在农业现代化理论方面作出了重大历史贡献。他强调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科学阐释了农业现代化的内涵,把“两个飞跃”视作我国农业发展的体制模式依托,强调科技现代化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在农业与工业关系中,强调农业和工业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18.
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解决“三农”问题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关键在于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从而促进实现农村市场化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建设农村小康。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在河南西南部的一个村庄("尚村")日常生活中的垃圾问题,尤其是在农村生活城市化,或者农村"生活水平提高"之下伴生的日常卫生与环境的"现代化"问题.采用的研究方法是人类学田野调查,即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围绕着尚村的日常生活及其变迁进行.在分析各种垃圾所带来的村庄环境改变及其原因之后,试图从"垃圾"这个特殊的角度揭示出现代化的"幽灵般的现实",即在城市清洁的表象下,城市化生活对垃圾处理的基础设施、技术及资金的依赖.并在农村生活日益城市化的前提下,反思应如何利用农村人群比城市人群对环境更高的敏感性,及时应对农村当下日益严峻的垃圾处理问题.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已经进入到关键时期,需要客观地看到所取得的重大成效以坚定信心,更要理智地看到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以更好地迎接未来。本文通过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在农业产出水平、农民经济收入和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三个方面取得的成效进行实践分析,警示性地提出我国农业现代化未来发展面临四大挑战:资源保护不力和利用方式不合理的基础性挑战,农产品供给缺乏数量保障和农产品(农业食品)质量安全根治不力的国家治理能力挑战,小农生产方式长期存在和农业经营缺乏经济竞争力的制度性挑战,农业现代化建设缺乏顶层制度供给与法治保障的关键性挑战。最后指出,这些挑战背后出现的问题可能会长期存在,重要的是对此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在发展中逐步解决,才是我国依法统筹推进“三农”“四化”一体化建设和农业现代化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正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