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广  李文秀 《软科学》2010,24(1):8-11,26
借助趋同分析的标准方法,就210个地级及其以上城市服务业增长趋同情况展开讨论。实证结果表明,城市服务业增长存在σ趋同和β趋同;城市的市区层面服务业增长有明显领先于城市的地区层面增长的现象。进而对服务业增长地域特征的研究发现,服务业在一个更加广泛的地域范围内存在显著的均衡增长特征,对于整体国民经济增长差距扩大具有减缓趋势。  相似文献   

2.
以2000-2009年的中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从马歇尔、雅各布斯外部性及新经济地理的综合视角,采用基于面板VAR模型的动态计量经济方法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规模、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与城市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且存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生产性服务业多样性而非专业化集聚促进了城市经济增长.由于城市生产性服务业整体规模偏小,其对经济增长的规模效应尚不显著.鼓励生产性服务业多样性发展,避免同一部门的过度集聚,扩大重点生产性服务部门的运营规模可能是较为理想的政策安排.  相似文献   

3.
郭将  贺勋 《科技与管理》2021,23(4):19-26
市场一体化背景下地区专业化结构的演变一直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研究领域,也是解释地区差距,研究合理化产业结构的重要视角.以区位熵作为衡量地区专业化程度的指标,根据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2009—2018年的面板数据,对京津冀专业化程度与城市经济增长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检验结果表明:制造业专业化和基础服务业专业化对经济产生了消极影响,而高端服务业专业化对经济增长有积极影响;同时发现基础服务业存在过剩供给,京津冀地区专业化程度虽有改善,但结构不合理,成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4.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对于当前形成国内大循环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以成渝地区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为研究对象,以城市层面的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衡量指标,利用成渝地区16个城市2005-2018年数据,构建动态面板模型,采用系统GMM的方法实证检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成渝地区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基于DEA-Malmquist的方法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通过对产业协同集聚和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测算构建模型,并实证检验了产业协同集聚对生产率影响的效果,提出通过平台共建、政策共通、市场共融以及人才共用等方面建立一体化协同发展体系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马歇尔、雅各布斯外部性及新经济地理的综合视角,运用面板协整和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法(FGLS),探讨了湖南省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多样化及其产业规模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和多样化均能直接地显著促进城市经济增长,专业化的作用更为突出;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是促进不同厂商之间技术外溢、进而地区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而多样化的间接影响却不显著;湖南省制造业发展中的相对滞后性不利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协调发展,从而导致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规模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为负。推进各城市生产性服务功能的专业化经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是较为理想的政策安排。  相似文献   

6.
利用2005-2010年中国284个地级及其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充分考察专业化经济、多样化经济、城市规模、城市间空间相互作用和距离等因素,深入探讨空间技术溢出与中国城市服务业增长效率的关系.研究结论显示:邻近地级市之间服务业存在显著的空间技术外溢效应,对生活服务业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高于对生产服务业生产效率的作用.专业化水平对生活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拉动作用较大.多样化水平对生产服务业生产效率的不利影响较小.中国城市服务业空间技术溢出效应在90~140千米范围内最显著,最大的技术溢出范围为220千米.  相似文献   

7.
城市经济圈产业整合的条件和路径——以合肥经济圈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国际国内经济圈发展实践看,产业整合趋势越来越明显。本文以合肥经济圈发展为例,分析城市经济圈产业整合与创新的基础和条件,探讨提升区域专业化分工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结构的措施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合肥经济圈产业整合将会推动合肥经济圈的建设,进而成为安徽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对合肥经济圈内各市产业发展层次和产业发展方向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整理出产业整合存在着中心城市凝聚力弱、圈内各市产业分工协作水平低、产业投入中科技含量低三方面不利因素。结论围绕着增强合肥中心城市带动力、加快经济圈产业集群发展以及将科技创新因素融入产业整合三方面给出相关建议以期待对合肥经济圈产业整合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环渤海经济圈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SPSS软件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对环渤海经济圈40个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进行了计算和评估,据此总结出该区域的核心城市和腹地的发展现状,从而分析了导致环渤海经济圈增长极及其腹地经济发展水平产生巨大差距的原因。最后,提出了环渤海经济圈城市协调发展的途径:一方面防止增长极成为—毪地”;另一方面要以区域一体化为发展目标,实现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整合;再者,不仅要重视地区内各城市的协调发展,也要实现其各部门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王悦  白庆华 《情报杂志》2006,25(6):84-86
城市经济圈是一国经济的重心和增长极,如何推进城市经济圈健康、快速、有序、和谐地发展是一重大课题。网格是虚拟组织之间的协同工作和资源共享。作为一种体系,它与城市经济圈之间有许多可对应的共性。基于此,提出了我国城市经济圈的战略发展框架,说明以网格为“基础设施”推进城市经济圈发展的必要性和根本原因,最后重点探讨了如何应用网格推进城市经济圈和谐发展,并指出了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1.
《科技风》2016,(15)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教育水平和教育制度不断完善和提高,因此对高校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经济圈作为城市发展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与城市经济联系十分密切,实现高校经济圈与城市经济的互动发展,不仅能够提高城市经济的总体水平,同时还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本文针对目前高校经济圈与城市经济互动发展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有效的措施和建议,从而实现两者的良性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建设“环首都经济圈亚核心”是释放北京城市发展压力、加速填平京冀发展“经济鸿沟”的必然要求,是打造区域战略性资源整合平台、形成我国经济发展新“增长极”的重要战略举措.本文对环首都经济圈亚核心进行了科学界定,从城市规模和经济联系量等维度筛选出环首都经济圈的亚核心,并根据产业结构分布确定其发展定位,着重从区位优势、产业承接、联动发展等视域提出了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3.
环渤海经济圈是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因此技术效率在本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运用DEA方法测度了2001-2005年环渤海七省区市国民经济的技术效率水平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认为,优化产业布局,改进投入要素比例,加快技术创新和技术追赶,加强合作,突出中心城市的作用,可以促进环渤海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终带动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城市经济圈促进区域经济合作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一、经济圈的概念及其在我国的形成与发展(一)城市经济圈的概念经济圈是生产布局的一种地域组合形式。主要从地域的自然资源、经济技术条件和政府的宏观管理出发,组成某种具有内在联系的地域产业配置圈。经济圈的形成多以城市为中心。大地域的经济圈一般都有原材料生产区、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14—2019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16个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结合成渝双城经济圈数字经济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现状,分别测度及评价二者发展水平,进一步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二者耦合协调测度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成渝经济圈数字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偏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还不能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协调,数字经济对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贡献程度较低;(2)经济圈的二者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态势,显示数字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和贡献逐渐增强;(3)经济圈各城市的二者耦合协调程度不同,各城市数字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贡献程度不一,形成不协调发展态势。据此提出成渝经济圈数字经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陕川渝三地产业间有着紧密的历史性的联系,但也存在着产业结构落后,产业趋同度高,城市定位重复,基础设施接轨不完善等问题。利用区域专业系数和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分析"西三角"经济圈的分工现状,并对陕西在"西三角"经济圈中第二产业发展的定位和分工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实现我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布局的重大战略支撑,研究科技人才创新能力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协调关系对建设成渝增长极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收集整理2011-2020年成渝双城经济圈16个地级市的31个衡量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数据,构建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成渝地区科技人才创新能力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状况。研究结果表明,成渝双城经济圈各市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在时序上呈整体上升趋势,但多数城市与成都、重庆、绵阳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考察期内成渝双城经济圈各市耦合协调度均值提高了0.15,接近于濒临失调阶段,整体协同建设取得一定成效,成都市和重庆市处于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问题越来越突出,需要寻找促进城市继续快速发展的方法。此时提出了构建城市经济圈合作机制,发挥中心地区在资源方面的优势,加强城市经济圈区域内的创新合作机制,加快转变城市的发展方式,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目标。本文将对当前我国城市经济圈的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及探究我国城市经济圈合作机制的创新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9.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有效发挥集聚经济外部性,是增强经济韧性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2003—2019年黄河流域58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相关模型深入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经济韧性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与多样化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均有显著影响,且这一影响分别呈现出“U”形和倒“U”形的演进趋势;(2)不同地区的影响存在差异,专业化集聚对黄河中游影响最为显著,多样化集聚对黄河上游影响最为显著;(3)进一步机制分析表明,环境规制和政府政策支持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城市经济韧性间表现为“U”形调节机制。因此,在新发展阶段,应重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产值密度、专业化指数和相对专业化指数等指标测度北部湾城市群科技服务业集聚程度、科技服务业细分行业专业化及其优势行业分布状况,并以城市流强度指标对北部湾城市群对外功能进行测度。 总体而言,北部湾城市群科技服务业集聚程度处于偏低状态,北部湾城市群科技服务业专业化水平得到初步显示;北部湾城市群各城市科技服务业的优势行业表现为差异化态势;北部湾城市群各个城市的外向功能差异较大,并将其分为三个层级。最后提出促进北部湾城市群科技服务业协调发展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